雪山部
部派佛教之一
雪山部,部派佛教之一,根源于原始佛教阿难系僧团,流传于北印犍陀罗一带(喜马拉雅山)。
历史
佛灭后约250年(137 B.C.),「重经不说论」的古阿难系僧团中,有迦旃延尼子受到优波离系分别说部提倡「新教义」之《舍利弗阿毘达磨》「论书」的影响,而写出与传统经说不合、揉杂《舍利弗阿毘昙》思想的《发智论》,改变阿难系僧团维护经说、律戒而不弘『阿毘达磨(论述)』的立场,造成重经的阿难系僧团,分裂为原重经的阿难系的雪山部,及重论的迦旃延尼子学众的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后来领摄了原阿难系僧团的化区──从「西印优禅尼以北」到「东印毘舍离的北部」,最北到「北印的罽宾(犍陀罗,后称迦湿弥罗)」。原阿难系「重经」学众为了避迦旃延尼子的学众,遂迁往雪山(北印犍陀罗一带)转称为雪山部(巴Haimavata)。
此后,说一切有部传诵的《相应阿含(杂阿含经)》,即从「第二次结集」时集成的内容、型式,经历佛灭后116~250年间的维护古说阶段,进入说一切有部再加以编纂为「具有自部论义」色彩的经说传诵,包括增新、编修、纂集,以及融摄了其他部派的传诵在内。
维续「经法」传承的雪山部日渐衰微,于公元一世纪前后沉寂隐没于世。
注释与引用
见公元前一世纪世友论师著,玄奘译《异部宗轮论》:
「其上座部(古阿难系僧团)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争,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梵Sarvāstivāda、巴Sabbatthivāda),亦名说因部(Hetuvādin又名Muruṇṭaka)。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Haimavata)。」
「上座弟子(阿难系僧团),本弘经教,说因部(说一切有部)起,多弘对法(论藏)。既闲义理,能伏上座部僧。说因时遂大强,上座于斯乃弱。说因依旧住处,上座移入雪山,从所住处为名,称雪山部。若从远所袭(承袭),以名上座部(阿难系僧团)。」
.
见隋朝吉藏著作的《三论玄义》︰
「上座弟子(此指阿难系僧团,不是自称上座部的分别说部)但弘经,以经为正。律开遮不定;毗昙但释经,或过本,或减本,故不正弘之,亦不弃舍二藏也。而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谓毘昙最胜,故偏弘之。……上座弟子见其弃本弘末,四过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而上座弟子移往雪山避之。」
.
见《三论玄义检幽集》:
「迦旃延子等,弃本取末,所说与经不相符。……再三是正,皆执不回,因此分成异部」。
参考资料
雪山部相关文章检索.中华原始佛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4 20:33
目录
概述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