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民系
广东四大民系之一
雷州民系,即指雷州人,又称闽南语系雷州话族群。雷州民系与海陆丰民系潮汕民系、客家民系、广府民系”构成当今岭南五大民系。
民系简介
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雷州民系是广东四大族群之一。雷州人发源自福建闽南地区,之后和当地的百越民族互相混合。雷州民系与闽海民系、潮汕民系、海南民系颇有渊源。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汉以来,位于半岛腹部的“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海北名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如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
分布区域
雷州民系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广东雷州半岛的湛江市下辖的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东海岛硇洲岛雷州市(原海康县)、遂溪县徐闻县等地,以及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吴川市东北部等县(市)、区乡镇。
国外主要分布在南洋地区,新马地区(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150多万祖籍雷州府三县(海康县(今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的华人及其后裔。人口布盖900多万。
湛江所处的雷州半岛是雷州民系和雷州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雷商乡情共系之处。雷州民系作为广东四大族群之一,常住雷州半岛本土600多万人、常住国内其他地区约200万人、迁居海外约150万人。雷州民系遍布全球,政界、商界和文化领域的世界舞台上都活跃着雷州人的身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语言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乃属闽南语系一支,为中国大陆最南方言区,同时雷州话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现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以北部分地区,因历史上这于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管辖在内,所以称为雷州话。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岛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雷州方言分布于今行政区划上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等。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因历史上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国初,数千年里一直是县、州、郡、道、军、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雷州文化
简介
雷州文化最大一个特点是它的海洋性。据《汉书·地理志》载,自汉代开始,已从徐闻、合浦扬帆南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雷州半岛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称百越,战国归楚界,秦时属象郡。隋唐时期 ,这里是汉、黎、苗、侗、瑶等多民族杂居地区。宋朝以后 ,大量闽人南迁,定居在雷州半岛及周围地区,成为主要居民。二千多年来,勤劳聪明的雷州先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雷剧、雷州音乐、姑娘歌、傩舞等。
这里是多种文化的汇聚地,土著文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催生出独具一格的雷州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8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把雷州文化列为广东四大区域性文化之一,提出要大力弘扬保护雷州文化,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2011年1月,省委十届八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强调保护雷州文化,加大研究和建设力度。
分类
近十多年来,司徒教授在研究岭南地域文化过程中,越来越感到雷州文化的地域个性很突出,而其时流行将雷州文化与潮汕文化同视为福佬文化的观点有失科学合理,应予修正。
提出概念
1993年和2001年,司徒教授在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出版的《广东文化地理》两个版本中,已将雷州文化与海南文化整合在一起,提出“琼雷文化”概念,明确地将雷州文化潮汕文化作了区别,并在原广东文化版图上划分出一个“琼雷汉文化亚区”,奠定了雷州文化与海南文化同属一个文化区的基础,这为雷州文化和海南文化成为两个既相对一致,又有一定差异的区域文化单元,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1年以后,司徒教授被聘为省政府参事,他积极参政议政,对广东文化建设提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尤其对雷州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高度,成果也更加突出。他深知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推动雷州文化的研究。为此,他于2009年以《参事建议》的形式,提出应《关于确立和打造“雷州文化”类型与品牌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广东地域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上,应将“雷州文化”作为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和广东文化分区,以这个理念来构建广东区域文化版图和相应文化战略规划。
提出建议
他在建议书中写道:“雷州文化”可与广府、潮汕、客家文化并立。司徒教授的建议书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肯定和批复。自此,“雷州文化”不再是一个停留在学术层面的概念,而进入了政府决策、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范畴。
2010年,时任广东省长黄华华在省人大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第一次出现雷州文化的概念。此后,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有关文件中,雷州文化已与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并列,成为广东四大文化板块之一。
与此同时,司徒教授也很注意雷州民系(族群)的研究问题。因为雷州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它的载体即雷州人也必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
在2010年于湛江召开的雷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他就提出探讨“雷州民系”可能性问题。以后在广州市雷州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多次学术讨论会上,他一再重申了这一民系概念。自此,“雷州民系”(雷州人)概念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正逐步成为与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一样的广东四大民系之一。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一样,死火山数以百计,不亚于东北五大莲池、山西大同、云南腾冲死火山群,无论从自然还是人文视角,都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旅游价值,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发现这座古城文化积淀十分厚重,资源很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尽令人满意,许多景点布满历史灰尘。
也许因为这些原因,在近年出版的《经典广东》一书“历史名城”部分,广东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就缺了雷州没有列上。后来一打听,说是雷州是县级市,未达到地级市建置,因而未列入,云云。
司徒尚纪教授对这种名城与政区等级相联系说法不敢苟同,也为此感到有欠公平。故在不同场合大力呼吁不能如此亏待雷州城。在近年由他任主编即将面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中,已将“雷州文化”列为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雷州城是传统雷州文化中心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至2008年底止,其中国家级主要有:湛江人龙舞遂溪醒狮雷州石狗雷州歌、湛江傩舞等。省级主要有:廉江舞鹰雄、麻章傩舞“考兵”,麻章“爬刀梯”,雷州姑娘歌等。市级主要有:雷州乌石蜈蚣舞、雷州沈塘人龙舞、雷祖文化、雷剧、雷州穿令、雷州翻棘床、廉江白戏、雷州音乐等、雷州下火海、簕古龙、雷州方言、湛江番鬼托梁、徐闻阵式藤牌功班舞、调顺网龙等。
历史族群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有着不同的人类族群在雷州半岛繁衍生息。其中,重要的有百越先民、南迁汉人、莆田迁民三大族群,它们对雷州民系及雷州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百越先民
百越先民是一支古老的族群。三代时期已在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地区创造了历史与文化。百越的通称见于战国。生活于雷州半岛、海南岛等环北部湾地区的分支,先秦时期又称骆越,两汉称乌浒,晋至隋唐称俚僚,宋元时期称黎僮。
百越先民崇尚鬼神,有“剪发文身,入水以避蛟龙”的习俗;骆越族信奉龙蛇图腾,有剪发文身,错臂左衽习俗。岭南越人穿筒裙,着贯头衣,项髻徒跣,“饭稻羹鱼”,“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俚僚习俗尚铜鼓,与越人一脉相承。雷州獞黎崇尚铜鼓,且有崇雷、崇鳄、崇蛙、崇巫等习俗。
骆越族在陶唐之世已归属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越的南裔主要聚居于雕题、交趾,称为骆越。有关史籍还记载了骆越族雕题、缓耳、贯胸、交趾等奇俗以及他们与中原王朝友好往来的史实。
南迁汉人
早在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就已着手对这一地区的经营与开发。但规模较大且有确切史书记录的汉人迁民活动即始于秦代。尔后,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南越、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都在雷州留下数量可观的戍守士卒。
历代还有很多朝廷命官、谪臣,由于种种原因而落籍雷州,有的还成为雷州汉姓的“开山始祖”。 东晋宰相谢安之侄子谢琨,东晋末年任合浦郡学政,刘宋建立后诛杀前朝元勋重臣,遂“掩滞不得归”,后卜居榜山村,成为雷州地区谢氏的开山始祖。雷州胡姓始祖胡文亨,北宋枢密院编修胡铨次子,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随父贬谪吉阳军(今海南三亚)时,留居雷州府城,后择居今雷高镇坑营村。
这些特殊的南迁汉人,大多曾经在军政方面任有要职,在政治文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南迁汉人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他们与历代的朝廷命官谪臣一道,成为雷州地区华夏文明的薪火传播者。其中,莆田迁民对后世雷州民系的形成影响最为深远。
莆田迁民
到了唐代,雷州半岛依然人烟稀少。
据晋代史料记载:“合浦郡领县三,户二千”(平均每县户仅六百三十三)。《隋书》记载:“合浦郡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平均每县户二千六百零八)。《旧唐书》载“雷州旧领县四,户二千四百五十八;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二十,口二万五百七十。”(平均每县八千五百多人)。
为此,自唐中叶始,直至清朝,朝廷有计划地“徙闽民于合州”(唐合州辖今徐闻海康遂溪等县),开始了闽民开发雷州半岛的历史。宋元时期莆田移民的高峰期。对此,北宋绍圣间贬雷的苏辙在《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家诗》的小引里有“余居海康……其耕者多闽人也。”
古民居
雷州市(原海康县)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分布于雷城、白沙、附城、南兴、龙门、纪家、英利等东西南圩镇,其中以中国古大古村邦塘村、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潮溪村以及东林村、周家村、调铭村等文化古村为代表。他们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
雷州市古民居平面组合除个别官宦的府第呈现较规模的建筑外,多为三合院形式,四周高墙齐整,防火防盗功能显著。一般大宗族多聚族而居,而每个小家小户只有一至两进院落,同族的多户连成一行,排列在巷道的两侧。 住宅多以厅堂为中心布局,具有中轴明显,左右对称,主次有序特点的封闭型建筑,厅堂是家庭祭祀、凶吉大事的主要活动场所。厢房在厅的两侧,是主人的居室。天井左右两侧的房间,一般用作厨房和杂物间。有的民居,在正厅对面还设三间房,称为倒座。
这些古民居经历悠悠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出迷人的风采,府第、豪宅设计独特,造型美观,气象辉煌壮丽,深具岭南特色。各座建筑巧饰石雕,楹联,匾额等,雕梁画栋,龙脊飞檐,工艺十分精巧,惟妙惟肖。绘画、雕塑、建筑三种艺术共治一炉,交相辉映。特别是那些斑驳的牌匾、灰塑……无言袒露出这方水土曾蜂拥而出的各类人文景观。最具代表的是东林古居,其主体建筑的梁、柱、斗拱、檐板、屏风用材考究。木雕、石雕、灰塑、壁画、脊饰等工艺之精在粤西也不多见。这些古民居群外形雄伟、建筑材料和设计很考究,风格独特,雕梁画栋,木刻石刻,壁画书法,陶瓷瓦脊,琳琅满目,工艺精湛。这是清代粤西地区建筑艺术精品,对研究的建筑史和文化建筑艺术具有重大的价值。
参考资料
雷州民系.雷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4 18:00
目录
概述
民系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