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话
汉藏语系汉语语族闽南语雷琼片雷州方言
雷州话(Leizhou dialect),即称雷语,是海内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语。属闽南语系一支代表方言,雷州话主要分布于广东省湛江市属的雷州遂溪徐闻麻章廉江东海赤坎霞山电白等市(县、区)乡镇,以及广西东南部 ,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
发展历程
起源
雷州话源于何方,有专家做过考证,它生于福建,源于闽语。
2002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汉语语言文字基本知识读本》是这样记述:汉语十大方言中的闽语集中分布在福建台湾海南、以及广东潮汕地区雷州半岛。“分为闽南、莆仙、闽东、闽北、闽中、雷州、邵将八片”。
演变
早在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就有一拨莆田先民迁入雷州半岛,到汉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雷城便形成了雷州话的雏形。
南宋年间,因战乱,莆田先民大量移入雷州半岛。定居在雷州半岛及周围地区,成为主要居民。
著名雷州话研究专家蔡叶青先生曾写过《雷州话源流考》,其中记述:雷州三县人民通谈的语言是“东语”(明万历《雷州府志·民俗志》和清康熙二十六年编纂的《海康县志》记载)即雷州话,“与漳、潮大类”。
即从语感上可辨知“东语”跟闽南的漳州话与广东的潮州话大体上相同。
“东语”当时又称为“客语”。东语和客语的命名和别称,跟雷州人文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互相吻合,人们可以据此析出雷州话的来源。
形成
从历史上说,讲雷州话的居民大多数是祖辈于中古时期从福建的闽中、闽南移居来雷州的“客人”。由于成千年的历史演变,与漳、潮大类的“东语”或“客语”,便发展成为三县(遂溪、海康、徐闻)九所乡落通谈的雷州话。
“东语”从古莆田话流变为雷州话主因有二:
一是受官话(即中州正音)的影响,大量的官兵是讲官话。
另一是受读书音影响。即在书面上和口头上受中州正音的影响。因为当时的读书音与官话差不多是一致的。这也是雷州话文白异读的主要原因。
名称由来
方言名称
雷州话得名于在明清两代实行府治的“雷州府”,明清两代“雷州府”辖“海康县”“徐闻县”“遂溪县”。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话的正音代表,因为雷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方言误称
雷州话,有人称为“黎话”,此称早期流行于粤西地区的粤语和雷语的结合部。雷州话是少数民族黎族之语,风马牛不相及也。
明《雷州府志》曾云:“黎语,即琼崖临高之音”,且早已消失。没有任何典籍、文献、述著称雷州话为黎语。
把雷州话称为黎话是极大的误会。其实,许多人不明白这里“黎话”的意思。“黎者,异我之语言也。”
粤西一带操粤语的人群多称“雷话”为“黎话”,而讲雷州话的人也称讲粤语以及外省语言的人为“黎仔”,讲“黎话”。
过去外地嫁到雷语区的妇女,农村都称其为“黎母”、“黎婶”等等。雷州半岛农村有人外出工作娶回讲广州话或普通话的姑娘,村中的群众就传,某某讨回一个“黎黎娘”,娘不识讲亻赤(咱们)的话,是讲“黎”话。外地到雷语区打工的人,也被称为“黎仔”,如说:“这工太重,要请‘黎仔’来做”。等等,皆因“异我之语”所致。
字典书籍
国内著作
雷州话与海南话潮州话,属闽南语系的一支代表方言。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雷州话字典》等。
国外著作
《法文—黎话文词汇汇编》
洛尔长年植根广州湾,向来关注地方风俗民情,当1925年赖宝时再度返回远东,负责印度支那教育事务之时,洛尔呈上一本广州湾方言字典,便是很好的应景之作。正如洛尔多次批评,广州湾法当局缺乏本地知识。雷州话和粤语白话是广州湾的两大主要方言,雷州话俗称“黎话”,故洛尔在该字典封面写上“中国文黎字音”字样,对照法文书法,意思是“汉语黎话字典”。中文书名略显拗口,说明洛尔未够精通中文。
洛尔在扉页向赖宝时致敬,表示自己早就(1922年)想编撰这本字典供时任广州湾总公使的赖宝时参考,增加他对地方的认识。可惜赖宝时任期短暂,如今掌管印度支那教育工作,因此自己希望这本字典可以“填补一个可憾的空缺,”使得法国人更加了解广州湾。
洛尔对雷州人的族群和方言来源也做了一番考察,反映20世纪初法国人对于华南方言的理解:“雷州话有着福建台湾语言(闽南语)的深厚根基,9-10世纪从两地沿海来的人纷纷移居雷州半岛海南岛,融合当地语言形成黎话。”
洛尔并非学者,他也坦承这本约120页的字典有待博学专家完善,而自己得到天主教神父、法国学者和一位操雷州话的华人教师协助,才能够编撰该书。这本简易字典之目的是帮助法国人学习简单的雷州话会话,注重实用性,因此字典根据会话场景分为十几个部分,有各词汇的中法文对照和雷州话读音,包括:住宅、家庭、办公室、市场、学校和法庭等。值得注意,该字典列举总公使、法官和警卫军与民众对话的范例,旨在帮助法国官员和驻军与民众进行有效沟通。这些对话也有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殖民时期中法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在现存广州湾文献较少的情况下,这本字典也有一定的资料价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籍华裔语言学家余霭芹曾在香港和粤西调查雷州话,指出之前“未有关于雷州方言的著作”。而本地学者蔡叶青和蔡山桂所编撰的《雷州音字典》《雷州话字典》等均未提及外国著作,可见这本由广州湾殖民者洛尔编撰、1925年出版的雷州话字典很长时间湮没在历史之中,虽然保存在法国和美国等图书馆,但一直未引起注意。近日,在赤坎广州湾历史民俗馆发现《法文—黎话文词汇汇编》原版。
方言古味
文白异读
由于古时教学用中州音,即当时的官话,所以在雷州话中形成了文白两读。所谓文白两读,文即字面音(读书一种音,主要读古书、古诗),白即口语音(平时讲话一种音)。如“知”字,平时讲话用“哉”音,象“知道了”的“知”,一般说成“哉”音,如称“知识分子”的“知”,一般读“智”。这不同于汉字的一字多音义的意思。
据统计,大多雷话用字都有文白两读。雷州话这个特点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二观点。
一是《雷州方言志》编著者蔡叶青先生认为:据史志记载,在教学上用中州音读书自北宋宰相寇准贬雷州时开始。《遂溪县志·流寓志》就是这样记述,“查遂境话语,皆习乡谈,惟读书则与中州音相近,听之历历可析,与说话迥殊。询其所由,佥称寇莱公寓此,亲为口授,后来教育者循习递传。”
第二种,徐闻陈堪进先生在《雷州方言拾趣》一文中不认可第一种观点,他认为:雷州人的祖先都是从闽迁居来的,既带来闽语中的口头话,也带来书面语。
文白异读这种现象,它的形成和变化也应该是官话,即中州音所影响,而雷州话为闽南语次方言,其文白两读的特点源于闽语影响也顺理成章。
寇准为北宋宰相、大文豪。被贬雷州期间,对雷州半岛文化影响之大之深可想而知。据志书记载,他到雷州后,大力推广中原文化,进一步强化规范教育,尤其注重读官音字即中州音的推广。逐步形成雷州特色的文白两读的特点。
雷州话的文读更接近于普通话。也许外省人说,讲雷话的人比讲粤语的人讲普通话更准些的原因吧。以上两个观点归结起来,文白两读都是受中州音即官话影响而形成。只是先源于闽,后规范于寇公贬雷。
雷州话按正字音,即文读音教学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在书塾读过《三字经》、《幼学琼林》之类少儿启蒙读物的那一辈人都很了解这种情况。解放后,逐步推广普通话,再也不用雷州文读音教学了。
活化石
雷州话中保留的古汉语很多特色,例如在人称上,雷州话就很有古味,白文中的“他”或“她”,雷州话却用“伊”字。还有在第二人称代词“你”字,雷州话却用“”字(很多人写雷州方言是都用“鲁”字取代“你”,这是不正确的写法,只能起到谐音,但没有一点含义)。
另外,在时间上也保留着古老的时刻,如果一个外地人听起来简直是要古汉语词典了,例如:日斗(中午),很有味道。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是,雷州话中的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但雷州话如今却依旧保留着这个古汉语状语后置的特点。
例如:在现代汉语中的“你要多吃一点。”而雷州话却把“多”这个状语放到了“吃”谓语之后,形成了“你要吃多一点。”
雷州话中的读音也和普通话一样有书面和口语两种,但口语在雷州话平常交际中十分普遍例如“黄”就有两种读音,分别为“ui5”(口语)和“huang5”。
雷州话中的不定冠词也有异于现代汉语的,这可能也是地方特色吧。如果写入作文的话,你真的不知应该是对还是错的,如:普通话中称一只鞋,而雷州话却说成“一脚鞋”,还有一丛树(一棵树),这些和闽南语是一样的。
还有本音字,但由于历史的发展,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不少。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雷州话的古老。
例如:“湿”字,雷州话中就有“dam(类似“淡”字的雷语)”的原字为“、耽”,现只能从语言中感受这个字了。
几乎每一类“俗语、谚语、歇后语”都包含有雷州文化。如“日头落水”,日头乃太阳,太阳总是高在人们的头上而称日头,日头落水乃太阳下山的意思。
雷州半岛三面临海,没有山脉,所以将太阳往西沉没入地平线的现象概括为“日头落水”,又如“三八四月”,
古代雷州半岛先人生产力落后,每逢三月,四月,八月便会闹饥荒,所以“三八四月”的意思就是“荒时暴月,青黄不接之时”。
如“公仔抬高就见脚”,公仔戏,雷州半岛的一种木偶戏,由人来操纵其动作形态的变化,当人把公仔高举起时会不自觉地把木偶的一些缺点或短处暴露出来,所以“公仔抬高就见脚”的意思是没有真才实学,一遇上情况便暴露出了马脚。
福建闽南话多数是7个声调的,但是到了雷州半岛,它反而是变成了8个声调。它是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韵母方面,闽南话有鼻化韵,但是到了雷州半岛,这个鼻化韵就全部都消失了。
雷州话特征
雷州话有17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其词汇、读音、语法等方面逐渐与母语、姐妹语产生了差异性变化,深化为雷州半岛的地方语言。
雷州方言可分为“性质状态”和“俗语谚语歇后语”两个大类。其中性质状态涉及的与官方语言相近,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而“俗语、谚语、歇后语”便是雷州方言中的一大特色,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雷剧、墓志铭、涉及天文地理、衣吃住行、时令、文化教育、迷信、动植物、人品、行为性质等方面。
有单音词,复音词,又可分为AABB式重叠,ABAB式重叠和ABB式重叠等。例如:高高厦厦(形容人或物很高),靓靓啦啦(形容人长得很漂亮),星夜星夜(用于责备某人眼光不好,太马虎)等。
声母
(括号里的汉字为代表雷州话中发此辅音的)
b(波) p(坡) m(毛) bh(不) d(刀) t(汤) n(挪) l(罗) g(哥) k(科) ng(鹅)
h(和) j(接) q(妻) x(市) y(移) z(朱) c(粗) s(思)
注:雷州话中没有翘舌音:zhi chi shi r,和爆破音f。但另加了两有地方特色的爆破音和清音:bh,ng。
韵母
a(啊) o(哦) ai(唉) ao(澳) eu(呕) oi(矮) am(暗) ang(安) eng(哼) ong(翁) ab(合) eb(摄) ag(压) eg(遏) og(恶)
i(伊) ia(呀) io(哟) ie(爷) iao(妖) iu(友) iam(盐) iang(央) iong(用) iab(碟) ib(邑) iag(烛) ieg(一)
ig(益) iog(约) u(污水) ua(哇) ue(话) uai(喂) ui(威) uang(汪) ung(温) uag(括) ueg(国) ug(郁)
m(唔) ng(嗯)
注:雷州话中没有前鼻音,而且“y”不能像普通话中与“i”等同,例如普通话中的“i”可写为“yi”,但雷州话中就不一样了,“i”是“伊”,“yi”又是“移”两音是不同的。这特别要注意的。还有雷州话中的“u”和普通话的独音也有点区别,读时舌位低些。
声调
雷州话有八个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随着历史的变化十分迅速,据明时的意大利来华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士徐光启记载当时的普通话音节有五个,然而到如今才几百年间就演变剩下四个了。所以研究雷州话,对于考察普通话的自古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名称: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编号:1 2 3 4 5 6 7 8
例子:诗 矢 试 识 时 是 逝 入
对比普通话
名称:阴平 阳上上声去声
符号:ˉ ′ ˇ ˊ
地方口音
与其他一些方言一样,雷州话内部也有许多区域性区别,一般来说以雷州古城为中心半径三四十公里内为标准音;西部沿海至琼州海峡沿岸地区有部分字有特殊发音。
如这一带的人往往把“是”说成“地”,把“四”说成“帝”,“新”说成“颠”,“师”说成“猪”。一次一个熟人对我说:“星期四,我校调来一个新新老师。”按他的口音,说成“丁期帝,我校调来一个颠颠老猪。”
雷州市东南沿海一些地方又有一种发音,如“菜”说成“赛”、“葱”说成“珊”,“七”说成“设”。
此外,徐闻县内大部分地区除具有西部沿海地区的口音外,还受海南话影响很大。
遂溪县北部和廉江市的横山、安铺一带雷语区部分字又是一种发音。如这一带讲雷州话说“三”、“四”、“心”都是舌头顶着前齿发音,而雷城话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蔡叶青先生偏著的《雷州方言志》有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省湛江市公布的第二批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麻章区、雷州市申报了民间文学——雷州话。
方言歌剧
雷剧
雷剧原名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府海康县。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
雷剧属于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已具有5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历史阶段。
在雷州半岛会讲雷州话的地方,常常看见人们在对唱“姑娘歌”,人山人海的,唱者入情,听者会意,妙趣叠出,动心撩人。
直至2013年为止,每年春节,雷州半岛地区都会举行姑娘歌比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其实,这是对本土语言文化热爱的一种表现。
雷州文化在雷剧里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其表达途径无非是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雷州话。
如《抓阉村长》这台戏里头,就有这样一段对白:月母光,月母圆,四嫜加布在庭边,月母,即月亮,加布即织布,庭边即院子,月亮亮晶晶,月亮圆滚滚,四姑娘在院子里织布,在此,只是对雷州方言中一小撮的举例。
雷州音乐
雷州音乐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
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岭南音乐的重要一支,历经百年而不衰,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草根艺术,其历史文化价值弥珍。
随着现代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增多,雷州音乐的发展陷入困境,以往民俗活动中的雷州音乐多被现代流行音乐所取代,而古代雅乐已经失去生存、延续基础;随着老一辈艺人日渐逝去,人才更加缺乏,年青人中鲜见有人肯学习技艺,雷州音乐的传承状况堪忧,有消亡的危险,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
雷州乐器
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整个雷州半岛。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雷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参考资料
雷州方言.雷州市人民政府网站.2023-05-24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1 18:1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