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是现代文学家
郭沫若的作品。这是历史剧《
屈原》第五幕第二场的高潮部分出现的抒情独白,属于结构严谨的
散文诗,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这篇独白是在
屈原惨遭诬陷,被黜罢官,囚禁在东皇太乙庙时,面对茫茫黑夜,怀着满腔悲愤而发出的,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集中体现了屈原的品格,和以生命作诗的特色,充满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不屈的战斗意志。全文发泄出作者以及国统区人民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愤恨,是作者代表人民向国民党当局的强烈控诉。它是屈原精神的艺术概括,是全剧思想感情的高峰,充满了战斗豪情,堪称无韵的诗。首先,激越的战斗情怀,磅礴的气势,和所向披靡的战斗力量,使这篇独白具有撼天动地、回肠荡气的冲击力;其次,丰富的联想,拓宽了思维的空间,使被囚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汹涌诗情,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大大地增添了独白的形象性;第三,这篇独白虽不押韵,但常用迭字复句,节奏鲜明,声调铿锵。
作品原文
雷电颂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①。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②,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③!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 ,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④,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⑤、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⑥!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⑦,我要向你稽首⑧。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⑨?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⑩!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⑪!你们这些土偶木梗⑫,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你,你东君⑬,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⑭。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什么个大司命⑮,什么个少司命⑯,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⑰!什么个湘君⑱,什么个湘夫人⑲,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⑳!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
哼,还有你这河伯㉑……哦,你河伯!你,你是我最初的一个安慰者!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呀!当我被人们押着,押上了一个高坡,卫士们要息脚,我也就站立在高坡上,回头望着龙门㉒。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见婵娟被人虐待㉓,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结果,你是被人押进了龙门,婵娟她也被人押进了龙门。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呀?我们只有雷霆㉔,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㉕!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词句注释
①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③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④鞺鞺鞳鞳(tāng tāng tà tà):原是钟鼓象声词,这里形容波涛声。
⑤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⑥犀利:锋利,锐利。
⑦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⑧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⑨迸射:向外溅出或四散喷射。
⑪云中君:云神。
⑫土偶木梗:即土偶木偶,这里指泥塑木雕的神像。
⑬东君:太阳神。《史记·封禅书》: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之属。
⑭驰骋(chěng);奔驰。
⑮大司命: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生死。
⑯少司命:星名,也是神名,主宰人的祸福。
⑰播弄:摆布。
⑱湘君:湘水神。
⑲湘夫人:传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江而死,死后成为湘水之神,称湘夫人。
⑳湘妃竹:即斑竹,又称泪竹。传说舜南巡时死去,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之间哭泣,眼泪沾染在竹子上,竹上便有了斑点,故称斑竹。
㉑河伯:河神,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
㉒龙门: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东门。
㉓婵娟:剧中屈原有两个学生——男为宋玉,女为婵娟。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㉔雷霆:雷暴,霹雳。
㉕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创作背景
《雷电颂》节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写于1942年1月,那正属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当时,日寇为着早日结束侵华战争以便抽出军力配合德、意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的需要,对国民党反动派采取诱降手段,而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人民武装力量则以主力发动疯狂进攻,妄图一举消灭抗日力量。蒋介石制造了“
皖南事变”,发动了新的反共高潮,破坏了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在国统区强化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妄图以此献媚日寇,为投降卖国铺路开道。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怒不可遏,挥笔疾书,写下了《屈原》这出历史剧,借古讽今,针砭时政,矛头专指专制独裁、投降卖国的蒋介石反动派,而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号召,则表达了由衷的拥护与热诚的响应。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屈原》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雷电颂》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作品鉴赏
《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中,屈原在对秦外交上的政治斗争中受挫,而遭楚王、郑袖等人的迫害,被囚禁于东皇太一庙后,面对着空中的风雷电,怒视着庙里的泥塑神像,以满腔愤慨,放声呼喊的一段独白。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是一曲壮美的战歌。它充分体现着屈原诅咒黑暗、抗争邪恶的坚贞不移,充分表现着屈原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如火狂热;它是全剧思想感情的高峰,是屈原精神的艺术概括。
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是郭沫若写历史剧的素旨。他曾说过:“作诗也是奋斗啊,特别是屈原式的那种作诗,那是以生命的血肉来凝铸塑造的。”《雷电颂》这首壮美的抒情诗,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生命的血肉”“凝铸塑造”出来的。它集中地表现了屈原的那种嫉恶如仇、威武不屈、坚贞不移、追求光明的可贵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在《雷电颂》中历史与现实、屈原与诗人统而为一,水乳交融。正是这一特点,《雷电颂》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作品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屈原对风及雷电的呼唤与赞颂,一是屈原对神像的诅咒与抨击,一是屈原对自己坚贞不移的斗志的表达。
第一部分中的“风及雷电”,象征着革命的风雷,它是人民革命伟力的艺术写照。诗的开头就气势不凡,面对着“暗无天日”的现实,诗人(借托屈原的艺术形象)焦躁难耐地向着风发出了大声的呐喊:“风!你咆哮吧!咆哮吧!”风,就是一种力,一种伟大的力,诗人希望它能把人们“从梦中叫醒”,让尚未觉醒的人们醒悟过来,振奋起来,一齐投入抗日救亡斗争的激流中去。当然,诗人清醒地认识到:风,不管“怎样咆哮”,对于醉生梦死中的人们,对于宛若死了的人们,对于“比铁还沉重的”黑暗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终究能吹走一些尘土沙石花草树木,这就是说,对黑暗的现实总能有所触动,甚而能发动起像江湖大海翻波涌浪似的群众运动。这风及其所表现的力,象征着进步的社会舆论及其所产生的力量。诗中的洞庭湖、长江、东海,是祖国美好河山的一部分,因为“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就是“伟大的力”,是人民力量的象征。美好河山此刻虽遭受日寇的蹂躏,残破不全,但诗人深信人民的“伟大的力”终能战胜顽固派的倒行逆施,终能把侵略者赶出国门。诗人对人民的伟力高声赞颂:“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就是由人民的“伟大的力”所写成,风、雷、电就是人民力量的化身,它们在漆黑的夜空中“咆哮”“闪耀”,为国家和民族带来了鼓舞与希望。写到这里,诗人把风、雷、电比作“伟大的艺人们”,多么渴望着他们能尽量发挥力量,“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掉。这是诗人向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进步的文艺战士发出的号召、战斗的呐喊,也是诗人对黑暗现实发出的诅咒、反抗的强音,和对光明、未来的呼唤。听着“轰隆隆”的雷声,诗人满怀喜悦地渴望着民主、自由生活的到来,因而向时代的车轮提出请求,希望能载着他到那“茫茫的大海”之滨,他“要看到滚滚的波涛”,“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从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出于对黑暗的憎恨与对光明的追求,诗人还“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那里,才是一个明净的世界。他甚至要随着雷声和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而这种自由,只有在“茫茫的大海”中才能享受得到。这奇妙的想象、狂放的语言,迸发着诗人渴求自由的理想的火星。
美好的渴求孕育于丑恶的现实。“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这就是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进步文化、进步作家的暴行的揭露与反抗。这里,诗人胸中燃烧着的熊熊怒火,把“自己心中的剑”与“宇宙中的剑”熔为一体,他要用“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去劈开“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连呼三个“劈开”,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无比憎恨之情和与黑暗斗争的无比坚决之志。尽管黑暗势力暂时还很强大,“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来”,但诗人还是斗志昂扬地去劈它,哪怕是劈开瞬间,也能使漆黑的天空呈现一瞬的光明。而这“多么灿烂”“多么眩目的光明”对人民对诗人十分重要,因为此刻人们都生活在郁闷窒息的漫漫长夜中。
行文至此,诗人感情的潮水,溃堤而出。他以饱蘸激情的笔触,极抒对光明的景仰、渴求之情。而诗人追求的光明本身就是“火”,诗人满腔热情地歌颂它,称它为“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诗人所以要赞颂“火”,是因为:第一、它是宇宙的生命,也是诗人的生命,失却了“火”,生命就不能存在,所以人说“你就是我呀”;第二,它是革命烈火的象征,没有它就不能爆炸黑暗的社会,创造光明的社会。而诗人自己“熊熊燃烧着的生命”,“快要使”“全身炸裂的怒火”,便是迸射光明之源,它将与字宙之火合为一体,去劈开那漆黑的夜空!在这里,诗人表明了:自己将投入亿万人民斗争的革命烈火中去,为驱除黑暗、创造光明贡献自己的一切。”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这就是诗人的心声。“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我的宇宙!”用“我”和“宇宙”炸裂所产生的“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去“烧毁”“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这种彻底烧毁黑暗以创造光明的方式,正是诗人“凤凰涅槃”式的疗救中国的药方,也是诗人彻底革命的生动体现。
但要“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就得烧毁那“罪恶的黑暗”的制造者,铲除产生“罪恶的黑暗”的根子。因此,《雷电颂》的第二部分,诗人将笔锋一转,把斗争的矛头直指东皇大一庙中的大大小小的神像,而“这些土偶木梗”便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小反动统治者的象征,正是他们,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告难。对他们,诗人横眉冷对,恨之入骨,燃起了熊熊的诅咒、抗争的烈火。东皇太一和云中君,在诗人看来,他们象征着反动的最高统治者,“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他们造害人民,可是还“高坐神位”,诗人见了怒火燃胸,表示首先要烧毁他们。骑着马的太阳神东君,神气活现,不可一世,但这只是狐假虎威。他“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不啻不能像真的太阳那样给人间带来光明与温暖,而且“没有心肝”“没有灵魂”地为东皇太一竭尽制造“罪恶的黑暗”之劳。诗人无情地揭开了他虚假的面纱,还了他庐山真貌:“你完全是一片假!”诗人简直就是为现实生活中的腐败无能、飞扬跋扈、欺骗群众、残害人民的反动官僚和政客们画下了一幅逼真传神的丑像。对于这样可憎可恶的“土偶木梗”,诗人连呼三次“烧毁”。要烧毁他座下的那匹马,因为这正是他把人民当牛马役使的罪恶象征。诗人于怒斥之余,兼施讽刺:“你假如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幽默的揶揄,正刺中要害,使之丑态毕露,鞭挞之深,可谓入木三分。手操生死大权而只知播弄人的“大司命”“少司命”以及只知痛哭、以泪竹制造抽打奴隶的刑具的“湘君”“湘夫人”,他们也都是助纣为虐、镇压人民的东皇太一的忠实爪牙,诗人也深表愤恨,三呼烧毁。至于河神河伯,则是同情人民苦难的下层官吏的象征,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把他与因为屈原鸣冤和援救婵娟而被押进龙门的剧情联结起来,表达了他是屈原“最初的一个安慰者”的与对其它神像迥异的思想感情。这反映了诗人在对敌斗争中所采取的不同对象不同对待的策略思想,因为敌人并不是铁板一块的,何况在抗战的统一战线尚未彻底破裂的时候。
“独白”的最后一部分,写诗人面对着黑暗现实,仍坚强挺立,大声高呼:“我没有眼泪。”“宇宙也没有眼泪!”因为眼泪不能代替战斗,而只是懦弱的表现。要改变现实,只有依靠雷霆、闪电、风暴的“伟大的力”,依靠“宇宙中最伟大者”——“火”的力,依靠自己“全身炸裂的怒火”所发出的力,来毁灭黑暗,来毁灭“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这就是诗人坚定的斗争意志的表白。
《雷电颂》在抗战时期沉闷的空气下、染黑的夜空中,犹如春雷震地,恰似闪电划空,它催促庸人觉醒,鼓舞斗士向前;它也像
高尔基的《
海燕》,起着呼唤革命风暴来临的历史作用。作为一首壮美的战歌,它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反专制、反迫害、反投降、反卖国的强烈心声,有力地打击着反动派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与投降卖国的罪恶阴谋。《雷电颂》与《
女神》颇多相似之处。但《女神》中的那种狂飙突进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雷电颂》中又获得了新的內容,得到了新的发展。《雷电颂》这首壮美的战歌,可说是诗人用自己沸腾的热血写成,用自己激情的音符谱成,全诗显示着郭沫若所独具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作品评价
当代诗人
李晓桦《〈雷电颂〉:郭沫若内心深处的呐喊》:与其说《雷电颂》是屈原追求自由和反抗侵略的声音,不如说是郭沫若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
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马志英《劈开黑暗的长歌——从戏剧文本样式角度解读〈雷电颂〉》:从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节选出的《雷电颂》,确实具有散文诗的特点,可以当成散文诗来教。
池州学院研究员
都术才《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浅谈〈雷电颂〉的修辞艺术》:《屈原》就其表现手法而论,确是典型的象征性的文苑大作,而《雷电颂》则是剧作中展示屈原精神的重要独白,也是郭老的精心力作。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四川乐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
成仿吾、
郁达夫等组织“
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一生著述颇丰,诗歌与历史剧的创作成就最大。有《
郭沫若全集》《
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