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6月8日,
郭沫若、
郁达夫、
成仿吾、
张资平、
田汉、
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协商,并在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郁达夫寓所中,利用上海
泰东图书局的一些条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创作的基本倾向是反帝反封建和积极的
浪漫主义。1929年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其成员后来大多加入了
左联。
创造社正式成立之前,有过一个酝酿的过程。1918年夏天,郭沫若在博多湾畔箱崎神社遇到了
张资平,提出邀约同人出一种白话的
纯文学杂志。其后郭沫若又与成仿吾商量,得到成的赞同,并打算邀约
郁达夫参加,因人手太少未办成。一般都称这次的酝酿活动为创造社的受胎。五四运动以后,通过张资平介绍,郁达夫与成、郭二人建立了联系。在东京的成、郁、张三人常聚在一起商讨筹办
同人杂志事,并及时向在
福冈的郭通报。1920年初经
宗白华介绍,郭沫若与
田汉结交。此后由田汉介绍,又相继结交
郑伯奇、
穆木天,并通过郭与成、郁、张建立了联系。在此期间,郭沫若已经在《
时事新报·
学灯》等报刊上发表了后来收集在《
女神》中的许多著名的诗篇。张资平已开始写作长篇小说《
冲积期化石》,在《学艺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约檀河之水》,成仿吾发表了部分新诗等作品,
田汉、
郑伯奇、
穆木天、
陶晶孙等前期创造社成员也先后开始了
新文学的试作。1920年12月
茅盾、
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的第一个
文学社团一
文学研究会宣告成立。文学研究会也曾致函郭沫若邀其人会。但决心投身
文学革命的郭、成、郁等人,却另有想法和看法。他们既不满于当时
新文学运动的现状,又不赞同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
写实主义,加之“新文化运动已经闹了这么久,国内杂志界底文艺,几乎把鼓吹的力都消尽了。”感到有责任“急挽狂澜”,使新文学运动重新振兴并蓬勃发展。因此以郭沫若为中心,决意在国内创办同人刊物,建立新的社团。1921年2月,田汉通过少年中国学会的
左舜生,与上海中华、亚东等书局联系未获结果。此时,成仿吾友人李凤亭来信说上海泰东书局有意聘他为“文学部主任”,郭沫若得知这一消息后,决计停学,与成去上海开展
文学活动。4月4日成、郭到上海。从
赵南公日记载,赵对成虚与委蛇,对郭则较看重。于是成离上海去湖南长沙
兵工厂任
技正(相当总工程师),只留郭一人在泰东办刊物等事。4月24日星期天茅盾、郑振铎在
半淞园宴请郭沫若,茅盾回忆录说是5月初似误记。郭沫若在上海商妥出版《创造》季刊后,便于5月27日回日本。在福冈家中住了一天便动身去
京都、东京等地联络同人。过去关于郭沫若返回日本及东京访郁达夫的时间的回忆均属误记,以致造成创造社成立时间的差错④。经考证访郁达夫是6月4日。6月8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何畏、
徐祖正、田汉、杨正宇等在郁达夫寓所聚会,一致同意郭沫若的提议,以“创造”为同人刊物和文学社团名称,“暂出季刊”。并讨论了《创造》季刊创刊号的大体内容和编辑“创造社丛书”的计划,初步确定了各人承担的稿件。这次会实际是创造社的正式成立。
创造社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团体。自1921年9月29日上海的《
时事新报》刊载了《创造季刊的出版预告》开始,在经过三次大起大落后,到了1929年2月7日被国民党关闭为止,创造社总共走过了8年的历程。因为创造社创立的主旨是不问“主义”、“流派”,集合了一群气味相投的人,所以人数是变动的。据说先后有三四十人之多。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创造社之外的投稿人。根据创造社的兴盛期和停滞期可将创造社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从《出版预告》开始到1925年5月中旬《创造周刊》停刊为止的两年半称作为前期创造社。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留日学生,所出版的刊物是《
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和《创造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穆木天、陶晶孙、
王独清、
腾固、
洪深、何畏、徐祖正等人是前期成员,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艺术倾向着重于自我表现的浪漫主义。前半期尤其宣扬了艺术至上主义,这可以从他们的文学中看到来自日本和
欧美的影响。是其
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
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
女神》,
郁达夫的小说《
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中期创造社是从1924年8月20日《洪水周刊》的创刊,到1927年12月15日《洪水半月刊》终止的3年3个月的时间。这个阶段的成员除了前期的成员之外,还有被称为“小伙计”的周全平、
倪贻德、
敬隐渔、严良才、
叶灵凤、周毓英、龚冰庐等人,他们成了活跃在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这个时期发行的刊物有《洪水周刊》、《洪水半月刊》、《
创造月刊》、《新消息周刊》、《A.11周刊》和《幻洲周刊》,然而除了《
洪水》和《创造月刊》之外,其他都是仅发行了几个月的短期刊物。中期创造社的
艺术观是最自由的,从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流派,不过,革命写实主义的倾向表现得最为显著,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的主流。
后期创造社是从1928年1月的《文化批判月刊》创刊,到创造社关闭为止的一年多时间。以
京都帝国大学的留学生
李初梨、
冯乃超、朱镜我为中心的新人成为后期创造社的核心成员,从此以后创造社全面地抛弃了浪漫主义,进入了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和理论的阶段。
在文学团体中创造社的历史不是最长的,却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难以撼动地位的最重要的团体之一。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创造社出版了第一本
浪漫主义诗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第一本长篇小说。在
中国近现代史上,提倡浪漫主义,开展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讨论文学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理念等,皆是创造社率先而为。另外,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社成员参加了有名的北伐战争,加入了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党派,积极参加工农运动。创造社解散后,郭沫若、成仿吾和后期创造社的成员作为共产党的骨干投身于抗日战争,他们对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中国建立后被重用,除了郭沫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长、政务院副总理,成仿吾成为中共中央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之外,
李初梨等人也都有重要的职位。在抗日战争中协助日军,参加所谓和平运动的张资平、徐祖正、
周毓英、
龚冰庐等人,在战后各领其罪,不仅被赶下了文学舞台,也从此葬送了政治生命。而郁达夫却在战争结束之际被日本宪兵杀害。从艺术至上主义出发的创造社成员,在广阔的文学舞台上,用形形色色的
文艺思潮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华丽的表演,然而最后成了被卷入政治漩涡中的人物,他们以各自的政治话语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也自然成了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