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血是一种常见疾病,指的是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内血液淤积。淤血多是在
外力作用下,使皮下
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淤血多是在外力作用下,使皮下
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因血液从毛细血管破裂处
外渗致皮下。所以我们在完整的皮肤上可以看到皮肤一片
淤青。此时外渗致皮下的血液已属异物,又因皮下神经丰富。所以
疼痛感明显。发生淤血24小时后,可以用温水热敷患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消散。一般皮下淤血机体会慢慢吸收,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左右。
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
组织发生淤血。如
妊娠子宫压迫
髂静脉引起的
下肢静脉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 常见于
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静脉性充血。
3.心力衰竭
二尖瓣瓣膜病和
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左
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
肺淤血,
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可造成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引起体循环淤血。
肉眼:由于
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
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内,故淤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由于淤血区血液流动缓慢、缺氧,
氧合血红蛋白减少,
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故淤血脏器呈暗红色。
代谢:静脉淤血时,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
营养物质,使组织
代谢率降低,
产热减少,使体表淤血处温度降低;淤血的组织相对缺氧,代谢机能减弱。
1.
肺淤血多为
左心衰竭引起,左
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
肺静脉回流,造成肺淤血。肉眼表现为肺脏肿胀、重量增加、色暗红或呈棕褐色,质地变硬。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光镜下急性肺淤血见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慢性肺淤血时,可见肺泡壁变厚及纤维化,
肺水肿、
肺出血,并见大量吞噬
含铁血黄素的
巨噬细胞,称为
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肺淤血可致肺脏褐色硬化(肺质地变硬,肉眼呈棕褐色)。肺淤血患者临床上有明显气促、
发绀及咳出大量
粉红色泡沫痰等。
2.
肝淤血 主要见于
右心衰竭,
肝静脉回流受阻,致使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急性肝淤血时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镜下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小叶中央可见
肝细胞萎缩、坏死。周围肝细胞发生
脂肪变性。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相连,而肝小叶周边肝细胞因脂肪变性为黄色,致使肝脏呈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花纹状,如同
槟榔的切面,称为
槟榔肝。光镜下可见肝静脉、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小叶
中央部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发生萎缩和坏死,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可致肝脏淤血性硬化。与
门脉性肝硬化不同,淤血性肝硬化的病变较轻,肝小叶改建不明显,不形成
门脉高压和不产生
肝功能衰竭。
④侧支循环的建立。在
肝硬变时门静脉和腔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吻合支开放,形成胃底
食管静脉曲张,腹壁浅
静脉曲张,以及痔静脉曲张。
器官或局部组织
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发生淤血的局部组织和器官,由于血液的淤积而肿胀。发生于体表时,由于
微循环的
灌注量减少,血液内
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
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局部皮肤呈紫蓝色,称发绀(
cyanosis)。由于局部血停滞,
毛细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
体表温度下降。镜下见局部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过多的
红细胞积聚。毛细血管淤血导致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和缺氧,其
通透性增加,水、盐和少量
蛋白质可漏出,漏出液
潴留在组织内引起淤血性水肿(congestive edema)。漏出液也可以积聚在浆膜腔,引起
胸水、
腹水和
心包积液。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高或破裂,引起红细胞漏出,形成小灶性出血,称淤血性出血(congestive hemorrhage)。出血灶中的红细胞碎片被
吞噬细胞吞噬,
血红蛋白被
溶酶体酶分解,析出含铁血黄素(
hemosiderin)并堆积在吞噬细胞
胞浆内,这种细胞称含铁血黄素细胞。
淤血的后果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的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短时间的淤血后果轻微,而长时间的淤血后果较为严重。长时间的淤血又称慢性淤血(
chronic congestion),由于局部组织缺氧,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和
代谢中间产物堆积和刺激,导致
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死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加上组织内
网状纤维胶原化,器官逐渐变硬,出现淤血性硬化(congestive scler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