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丁,原名威廉·辛顿(William Hinton),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雷丁镇人。
人物经历
1919年2月,韩丁生于美国
芝加哥。韩丁早年就读于
佛蒙特州帕尼学校,一所由他母亲创办的新型私立学校。
1936年,17岁的韩丁被
哈佛大学录取,但他决定推迟入学,用一年时间去探索世界。他从
佛蒙特出发,一路打工遍游美国。
1937年春天,韩丁找到一份水手的工作,随船由
旧金山驶向日本。在东京做了5个月记者后,经中国东北、
西伯利亚来到
苏联,后辗转欧洲,再度做
水手,返回美国。随后,韩丁入学哈佛。
1939年,韩丁转入
康奈尔大学攻读农业,由此走上了
农学家的生涯。
1943年,韩丁阅读了
埃德加·斯诺的《
西行漫记》,受到强烈震撼。此前他是一个
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看了这本书转变了看法,认为有些战争是正义的,值得支持。他说过,如果他是一个中国人,也一定会拿起枪,抵抗日本侵略。
1945年,韩丁以
美国战争情报处分析员的身份来到中国。
重庆谈判期间,韩丁结识了国共双方很多要员,包括
毛泽东、
周恩来、
宋庆龄等。在同毛泽东等人的多次谈话中,他对
中国革命及其前途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1947年,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捐赠一批拖拉机给中国,并且招收志愿工人使用这些
农机,韩丁应召作为拖拉机技师第三次来到中国,被派到东北工作。他不满于国民党的腐败,又自愿来到共产党所领导的河北解放区。随即在
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地区负责一项发展计划。同年秋天,联合国在全世界结束了农机救援的工作,把志工解散送回美国。韩丁决定留在中国,一如既往地为培训中国第一代农机人员、为恢复生产和解放区建设倾心竭力地工作。但是农机没有燃料,无法使用,韩丁只好离开农村的工作。当时,应在山西
长治附近(
潞城)成立不久的
北方大学的邀请,他到校教授英文。
1948年,韩丁以
观察员身份亲历了晋东南
张庄的土地改革,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了1000多页纸的调查笔记。同年,由后来的
国家文物局局长
王冶秋取中文名韩丁。新中国成立后,韩丁继续留在中国,培训农业技术人员。
1953年,韩丁返回美国,当时不到4岁的卡玛和母亲留在了北京。然而一回到美国,韩丁便遭遇到
麦卡锡势力的
迫害。他被
麦卡锡主义反共势力冠以“
叛国者”的罪名,所带的资料被
美国海关全部没收,扣压在参议委员会国内安全委员会。他本人也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特工人员记录他的行踪,偷听他的电话,限制他的活动。整整16个年头,他因护照被吊销而不能再回到中国。他被拒之于大部分带有技术和知识性质的工作之外,只能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最后仅能靠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土地上务农为生。他种玉米、大豆、
小麦、
苜蓿草,一干又是15年。他多次发表演讲,进行笔耕,宣传
中国人民的革命成就,揭露谴责“麦卡锡主义”。仅在回到美国的头一年里,他就发表了300多场演讲。他为那些资料打了好几年官司,几乎倾家荡产,经过长期斗争,最终胜诉,先后从美国海关和
参议院国内安全委员会那里把资料追了回来。韩丁说他与这些人对抗的信心来自他在各地演讲时群众对他的支持。
1959年,韩丁第二次成家,后与妻子雷州安生下一儿两女。
1966年,韩丁反映张庄
土地改革的长篇
纪实文学《翻身》,由纽约《
每月评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7部,前2部介绍张庄的历史,后5部介绍工作队进驻张庄后所了解的情况以及领导那里的农民所进行的斗争。最初几年内,在美国国内销量超过20万册,国外30万册。后来被译成
法文、
德文、
意大利文、
西班牙文、
日文、中文、
孟加拉文等10种语言出版。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大卫·哈利(David Hare)将《翻身》改编为话剧搬上舞台,先在伦敦后在世界各地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翻身》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是美国大学中国历史、政治、人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书。并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流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0年,
山西电视台将《翻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
1971年,中美开始对话,韩丁应
周恩来邀请重返中国。在7个月的访问中,周恩来先后5次同韩丁会面,称他是“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回国后,韩丁参与创建了
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之后,韩丁多次前往中国,曾
受聘为
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项目专家和中国农业部高级顾问。
1989年,韩丁辞去联合国中国项目顾问返回美国,之后的若干年,却仍然住在中国。他的身份由
外交官变为外交官之夫——妻子雷州安病逝后,韩丁于1987年与美籍华裔邱女士结婚。邱女士由联合国儿童组织派驻中国,韩丁同往。
2000年,韩丁在台湾演讲时心脏病发作,手术后回到美国,从此在
马萨诸塞州康克市一家老人院卧床休养。
2004年5月15日,韩丁因心脏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克市
与世长辞,享年85岁。
主要作品
1966年,韩丁的长篇纪实文学《翻身》出版。继《翻身》之后,韩丁先后创作了6部作品,包括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内容的纪实文学《铁牛》和《翻身》的续集、反映50到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等。韩丁写这些书的目的是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家庭成员
韩丁共有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史克,育有女儿
卡玛·辛顿(Carma Hinton),中文名韩倞,出生于中国并一直居住到21岁,在美国
乔治梅森大学任教。韩丁1959年第二次结婚,与妻子雷州安(Joanne)生下一儿两女,长子(Michael Hinton),女儿阿丽萨(Alyssa Hinton),凯瑟琳(Catherine Hinton)。雷州安去世以后,韩丁于1987年与美籍华裔邱广才结婚。
韩丁妹妹
寒春长期定居在中国,是第一位获得
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
韩丁的母亲:卡玛丽达·辛顿
曾外祖父:乔治·布尔
姨祖母:伏尼契
祖父:查尔斯·霍华德·辛顿
人物轶事
《翻身》出版
《翻身》中文版的问世亦多有磨难。有报道说,
周恩来曾经亲自过问《翻身》中文版的翻译出版,
卡玛纠正了这种说法。事实是,卡玛在农村插队的一些朋友看了《翻身》,在劳动之余,就着煤油灯光开始将它译成中文,在一些下放到“
五七干校”的翻译家的帮助下,用了几年时间最终完稿。但却不能出版,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刘少奇的话,而
刘少奇那时尚未平反。朋友便建议把那些话删掉,韩丁不肯通融,说那是他当年的真实思想,不能屈从政治的压力随意修改。刘少奇平反之后,《翻身》随即于1980年出版。当时国内某大报在报道中赞扬韩丁坚持不删去刘少奇言论的“高度原则性”,不过女儿卡玛说,其实韩丁在坚持不删刘少奇的话时已经对他推行的某些政策持了批评甚至是否定的看法,而且并未因为刘少奇的平反而改变。
《
纽约时报》评论《翻身》:“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关于
中国革命的书卷……它向我们展现了新生的共产党政权建立过程中一个村庄
生动、撼人的故事。Hinton先生为我们了解共产党取得政权前夜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作出了有价值的、在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的贡献。”
与张庄感情
1971年后,韩丁多次前往
张庄,帮助这里发展农业机械化。韩丁在张庄搞过一个机械化实验,他和张庄人共同设计制造新型农机具,使田间
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韩丁还帮助张庄发展工业,合资办起了山西长弓玛钢公司,并帮助把产品出口国际市场。
“张庄是我的第二故乡。”韩丁说。张庄人们亲切地称他“老韩”。1999年韩丁80寿辰时,张庄人出版了画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韩丁》,作为给他的
寿礼,并派人专程前往
波士顿,送到韩丁手中。
培养学员
从延安时期一直到
三中全会以后,韩丁不间断地来中国参与和帮助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他亲历了中国
土地革命斗争的全过程。解放前夕,他在河北
冀县的
千顷洼,创办了第一期拖拉机训练班,亲自担任教练员,培养了上百名学员。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农机战线的领导骨干。
人物评价
他女儿卡玛曾评价:他的心在中国。
韩丁是一位伟大的农业机械化专家。
韩丁总是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想我们所想,遇事实话实说,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他看到中国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由衷地称赞。在
南方参观时,对苏州地区建设“吨粮田”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在山东参观时,对
农田基本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十分惊讶和钦佩但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率直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忆美国友人韩丁》王永富)
韩丁回美国后仍然心系中国,一直关心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受到麦卡锡主义迫害,但他从不屈服,在各地发表了300多场演讲,介绍中国革命真相,让美国人民听到新中国的声音。韩丁追求光明、热爱劳动、献身革命的共产主义精神以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被中国人民尊敬和怀念。(《学习时报 》 评)
韩丁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
张庄,里面陈列了韩丁的照片和雕像。在
张庄小学,坐落着韩丁3米多高的雕像,每到清明,学生们会排队在韩丁像前听老师讲韩丁在张庄的故事,缅怀这位把毕生的精力和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中国、奉献给张庄的美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