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小组,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组织方式和
工作机制。在中国,有大量取名“领导小组”的
议事协调机构,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等。它们是党政系统中常规治理方式之外的补充,并在特定时期,拥有跨部门的协调权力,而平时却难见身影。而且有些也没有
人员编制,甚至不印公章,不单独行文。
领导小组含义
领导小组(
leading group),是存在于中国
政治组织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组织模式,也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
在
社会工作领域,领导小组也指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成立,由若干分工明确,定位不一的工作者组成,负责该项目的策划、管理、招募与实施。
跨部门治理中的领导小组主要指的是国内城市(地方)较普遍存在的以加强横向整合为目的,以党政领导协调推动跨界公共事务解决的机制,其被认为是“决策与执行统一体”或“新行动共同体”而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整体性研究的机制。
组成机构
通常认为,领导小组是议事协调机构的一种,甚至与
议事协调机构就是一个概念。但实际上,只有部分领导小组属于议事协调机构,有的领导小组则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
实体性组织。
领导小组的组成结构,一般包括领导成员、组成部门、办事机构这3个部分。多达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组成部门,并由每个部门派出相应的正副职充当领导小组的成员,以及单独或在对口业务
部门设置相应的办事机构,是领导小组在组织方式上的最大特点。
领导小组广泛存在于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的相关活动中,
有常设性、阶段性、临时性的。虽然不被认为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但事实上却在中国的治理实践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及影响。
历史渊源
“领导小组”之源头
据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周望梳理,设立临时性机构的做法,自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实施。
当时
农业生产急需恢复,尚未解放的地区要解放,当时的政务院便设置了一些应对专项任务的综合性、临时性机构,如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政务院
劳动就业委员会等。
“小部制”协调多有不便
新中国的政府设置,基本照搬
苏联的小部门体制,一旦遇到涉及面稍广一点的任务,就必须寻求同一级其他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于是,专门设置跨越各部门的
议事协调机构,成为自然选择。
存在部门
1.党委系统“领导小组”大量存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设立的“领导小组”,不仅存在于政府系统,也存在党委系统。表现最突出的是19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5个小组,隶属中央政治局和
书记处。
在一些特定时期,中央还曾设立一些“阶段性”小组,如1955年成立的中央
原子能事业领导小组、1962年的中央精简小组等。“文革”后,一些领导小组纷纷恢复,比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也成立一些至今仍在党内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领导小组,如1988年1月成立的中央宣传
思想工作领导小组,1988年7月成立的中央党的建设工作小组。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批新的领导小组成立,如1999年全党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各省、市、县均成立了“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后来还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等。
2.政府系统“领导小组”循环往复
“造成循环往复的原因之一,是
议事协调机构‘入口’不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周望说,只是对议事协调机构的成立和撤销,做了
原则性规定,但对机构人员的组织办法,都没有规定。多数情况下,都是党委或政府办公厅以“发文件”的形式宣告成立。这种发通知的方式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因此对于议事协调机构的相关撤并措施,效果也不佳。
2008年以后,针对“领导小组”的设置有了些变化。当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
工作机制,不属于新设立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此外,2008年后,“协调小组”、“
部际联席会议”也经常应用在需要跨部门协调的工作中,他们不刻印章,不正式行文,一般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会议。
个案剖析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众多议事协调机构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算是曝光率较高的一个。
早在1957年,中央就成立了经济工作五人小组,陈云为组长。改革开放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当时的
国家体改委起着改革推手的作用,凡是重大经济决定,都有它的身影。
重任:负责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每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中央总书记在会议上的讲话,就是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起草。
依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有一个机构“中农办”,近年每年有关
三农问题的“
一号文件”,都是中农办承担最初调研论证。
组长:一般由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兼任
与一般的“领导小组”一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领导成员都是“兼职”。但组长一般由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兼任,成员则包括国务院领导及国务院经济、
金融部门负责人等。日常工作由单设办公室负责。(据《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