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鱼
鲑科、太平洋鲑属鱼类
马哈鱼,是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鱼类,别称“大麻哈鱼”、“大马哈鱼”。其体长而侧扁;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体的最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形似鸟喙。
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体延长而侧扁,后逐渐隆起,头大而侧扁,口大,吻端突出,微弯,形似鸟像,生殖季节时雄鱼突出最为明显,相向弯曲如钳形,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小,孔大,鳞细小,侧线明显,背鳍后方有一个很小的脂鳍和臀鳍相对,尾鳍浅叉形,体色变化较大,自海洋进入淡水之初,背和体侧黄绿色,逐渐转为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两侧有10~12条斑纹。
生理特性
2龄雄鱼、3龄雌鱼促成熟。雄鱼头后不隆起。生殖季节雄性个体吻端突出呈钩状,领齿变强变黑。在图们江,泅游型每年3—4月份成群聚于江口并开始上溯,4—5月份大批进入图们江;8、9月份洪水下泄时成熟个体上溯至支流产卵。产卵场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水深约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温11—20℃。卵粒赤橙色,怀卵量约3500粒。产卵时,通常1尾雄鱼追逐数尾雌鱼进入产卵场,雌鱼摆动尾鳍利用水流向四周掘动砂砾,形成椭圆形产卵床。雌鱼分数次排卵,受精卵落入产卵床内后由雌鱼利用尾鳍掘动砂砾加以覆盖。产过卵的亲鱼守护在旁。经2—3日后亲鱼全部死亡。一般在淡水中生活1年后的幼鱼开始分离成泅游型和陆封型。
生活习性
大马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
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称为“卧子”;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长期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它们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加之筑“卧子”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已经失去食用价值。因此产卵后7-14天即死亡,艰苦地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终生只繁殖一次,怀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大麻哈鱼为凶猛性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等小型鱼类为食。
同江大马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正像黑龙江渔民所说:“海里生,江里死”。在我国江河中产卵的大麻哈鱼,每年秋季(9-10月)来临时,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断前进,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大麻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沿化为英语Salmon。 大麻哈鱼经过长途跋涉,且在洄游时不摄食,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因而长途旅行,忍饥挨饿和生殖期间体力的消耗,大多数亲鱼瘦弱而多伤病,尤其是雄鱼,更是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生殖后不久,雄亲鱼便相继死无,完成了它毕生繁衍后代的任务。大部分雌鱼仍然返回海洋,得到丰富的食物,恢复常态。而受精卵经2个月的发育孵化,仔鱼潜伏在石砾间黑暗处,待翌年4月开江后,幼鱼已长至50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时间后再向外海迁移。待长成性成熟后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分布
大马哈鱼是溯河性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每年秋季,也可以在我国黑龙江图们江见到。
价值
大马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体大肥壮,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胶制、熏制、加工罐头,都有特殊风味。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营养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在中国,大麻哈鱼为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 Chum salmon,由辽宁黑龙江输往日本
大麻哈鱼不仅是黑龙江省的大型珍贵特产鱼类,也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此外,还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将其盐渍成“大麻哈鱼籽”,便是闻名于国际市场的“红鱼籽”,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还用大麻哈鱼皮制革,做成皮衣服、长拉靴、烟包和钱包等。大麻哈鱼的肉、肝、精巢和头,均有药用价值。其肉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疗水肿、消瘦、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呕吐酸水、抽搐、肿疮等症。鱼肝可提制鱼肝油。精巢可提制鱼精蛋白和配制成多种鱼精蛋白制剂,适应治疗过量注射肝素所引起的反应;它对某些出血症(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马苏大马哈鱼是我国大麻哈鱼属中徊游种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南限达北纬350,对温度的适应较高,是内陆驯化对象之一。属名贵经济鱼类,肉质细腻而味美,探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其资源锐减濒于枯竭。国内见于黑龙江和吉林。
工厂化养殖
场地选择
标准鱼池,配备液态氧和循环水设备。池水pl-I值控制在7 6~8.5.盐度范围为20‰~25‰.溶氧大于5mg/L,氨态氮含量小于0 1mg/L。水温为17℃一22℃。水温过高或盐度过低都会导致鱼病发生,不利于马苏大马哈鱼的健康养殖。
苗种放养
1.鱼种规格
投放养成苗种的规格:鱼种投放规格应大于4cm,体态完整,无伤残,无畸形,健康活泼.大小均匀,体色为正常的亮色。苗种采用塑料袋密封包装运输。
2.苗种运输
苗种运输前要停食降温.运输水温以8℃~10℃为宜。通常每个塑料袋可装体长5cm的苗种150尾左右。解袋人池时,袋中温度和池中水温温差不超过±2℃。
3.防病
为预防鱼种入池后发病。可用聚维酮碘0.3ppm连续泼洒3天。2011年6月,从吉林引进马苏大马哈鱼苗种3万尾,苗种规格整齐,摄食旺盛,活动力强.无伤无病。鱼苗放养要先放入暂养池中进行盐化处理,每天增加盐度1‰~2‰.约用10天-1 5天的时问把盐度调整到20‰以上。经过暂养盐化,使得马苏大马哈鱼完成从淡水到海水的过渡。在鱼苗盐化过程中,需投喂新鲜的卤虫饵料,不能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
投喂
在马苏大马哈鱼体长10cm之前,通常投喂新鲜卤虫饵料,每天投放饵料4次~6次,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渐减少投喂次数。体长大于10cm后,开始投喂自制湿性颗粒饵料。鱼体重在250g队下时,以湿性颗粒饵料为主,日投喂3次,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4%~5%,以饱食率80%~90%为准。当鱼体重大于250g时,可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养成与成活率
1.生长情况
马苏大马哈鱼鱼种在体重小于2509时,生长较慢。在体重大于250g后.体重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马苏大马哈鱼饲养200天,平均体重可达350g左右,在饲养400天以后,体重可达1000g左右,最大个体重可达1500g左右。
2.成活率
马苏大马哈鱼死亡高峰期出现 在养成的前4个月,当体重大于200g以后,死亡率会大大降低。
日常管理
1.每个养成池都配备专用工具,使用之前要严格消毒。
2.工作人员在出入车间和人池前.要对所用工具和水靴进行消毒。
3.白天要经常巡视车间,检查气,水温以及鱼种有无异常情况,及时排除隐患,夜晚要有专人值班。
4.及时捞出体色发黑、活动异常的病鱼,放入小池中单独观察、施药.待痊愈后再放回大池中。
5.初期施药预防。初期在配合饲料中应加入三黄粉、复台维生素制剂、免疫多糖等,在提高免疫力的同时.也可促进马苏大马哈鱼的生长。
6.每月测量一次马苏大马哈鱼的生长情况,统计投饵量和成活率,综合分析养成效果。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马哈鱼.科普中国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2:3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理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