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人
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人种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由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岛屿构成,位于西南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相望。马达加斯加的主体民族马达加斯加人,是由若干迁徙到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外来民族融合而成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亚洲南岛民族和来自非洲大陆的班图人。马达加斯加人中既有外貌酷似印度尼西亚人的亚洲型,也有类似非洲大陆黑人的非洲型,更多的是混合型。
外貌特征
马达加斯加人大部分人为黑黄混血,外貌既具有亚洲人的特征,也有非洲人的特点。但仍有一部分未混血的亚洲人,其外貌特征为古铜肤色,身材纤瘦,嘴唇较薄,头发长而直,现总统拉乔利纳即属此类。也有一部分未混血的班图黑人,其外貌特征为黑色皮肤,身材健硕,厚唇,头发卷曲,前总统阿尔贝·扎菲即属此类。
语言文字
马达加斯加语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过去曾有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苏拉贝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其基本词汇的94%有明显的印度尼西亚语特征,班图语词汇大量存在于马达加斯加语的各种方言中,对马达加斯加语构成影响明显。
宗教信仰
马达加斯加 的偏远农村居民中,主要信奉带迷信色彩、没有组织的传统宗教,约占总人口的52%。城镇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教徒占总人口的41%。北部和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有少量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约占总人口的5%。
起源
在外来移民到达前,马达加斯加是否存在土著居民,学术界尚无定论。
南岛民族迁徙至马达加斯加岛可能有两次高潮,但具体时间说法不一,第一次移民高潮有公元前10~公元前6世纪之说,有公元前3~2公元前2世纪之说。第二次移民高潮有公元2~10世纪之说,有公元8~13世纪之说。
9世纪左右,阿拉伯人陆续迁入,并从非洲大陆运来大批班图黑人为他们种植粮食和商品作物。
欧洲殖民扩张开始后,除继续有许多班图人作为奴隶被运入外,又有不少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到来。
所有这些不同来源的人们经过长期接触和混合,逐步形成今马达加斯加人。由于各批移民迁入的时间、定居的地区各不相同,所以在种族成分和文化传统上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支系,主要有梅里纳人、贝齐米萨拉卡人、贝齐寮人、齐米赫蒂人、萨卡拉瓦人、塔纳拉人、安泰萨卡人、巴拉人等。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互相交往日益频繁,各支系的差别也日益缩小。梅里纳人为马达加斯加民族聚合的核心。他们的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早在14世纪初便已建立王国,至18世纪末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先后合并贝奇米萨拉卡、贝齐寮和萨卡拉瓦等王国。19世纪初全岛统一,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不久法国入侵,1896年沦为法殖民地。1958年10月14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尔加什共和国,亦称第一共和国。在抗击外国侵略和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各支系的马达加斯加人团结战斗,民族意识日益增强。1975年12月21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亦称第二共和国。1992年8月19日,马举行全民公投,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房屋特色
马达加斯加人的屋舍建筑与非洲大陆迥然不同,却与东南亚地区的屋舍建筑极其相似。马达加斯加东部沿海居民的建筑大量使用旅人蕉子搭建。为防止潮湿,房屋都建在木桩上以与地面隔离,房顶坡度很大。居住在中央高原的梅里纳人和贝齐寮人用白色和红色黏土筑成房屋,房屋呈长方形,有着尖耸的屋顶,屋顶以瓦片铺盖。现代城市的建筑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地基很高,房顶又高又尖。
生活特色
马达加斯加人以农林、牧业为主,兼事手工业采矿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民采用从东南亚带来的农耕技术和作物品种,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咖啡、甘蔗、棉花和丁香。华尼拉 (香精原料)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虽然受到班图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和欧洲人的影响,但马来人迁来时保持的东南亚特点仍居优势。大米是马达加斯加人的主要食粮,煮好米饭一般就着用蔬菜、鱼、羊、家禽或野禽肉块做的卤吃,而且还撒许多辣椒和五味香料。他们还喜欢吃白薯木薯,爱喝酸奶
马达加斯加,人们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近乎狂热的崇拜。牛为财富的标志。牛头为国家的象征。牛像孩子一样要接受洗礼,一个星期中的某一天不能强迫牛去干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1 13:32
目录
概述
外貌特征
语言文字
宗教信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