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宣扬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高宣扬,男,浙江杭州人,1940年生于老挝,印尼华侨。2010年7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个人简介
高宣扬被聘任为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海外名师”,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精通英、法、德、俄及印尼文,近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
研究方向
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为当代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以及艺术评论。
个人经历
祖籍浙江杭州,父母均为印尼华侨教师。1940年生于印尼。1952年自印尼归国升学。1957年由沈阳第二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
1957-196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
1962-1966年5月: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受郑昕教授指导专攻康德哲学
1965-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在任继愈教授领导下专门研究伊斯兰教基督教
1978年春以“归侨探亲”的名义出国。1978-1979年滞留香港时,任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及香港三联书店主编,主持指导出版《人文科学丛书》6本。与此同时,还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政治系及社会学系,任特聘教授,讲授西方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及当代政治哲学。
1979-1983年: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在该校哲学系主任爱莲·维德琳教授指导下研究法兰克福学派霍尔克海默的批判理论,1983年6月以《论霍尔克海默的唯物论特征》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3-1985年:获博士学位后,受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长德里达的委托,主持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中国哲学研讨会(Le seminaire sur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contemporaine),研究和讲授成果发表在《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刊》(Cahier du College international)第一期及第二期,由澳西里斯出版社出版(Editions Osiris)。
1985-1995年:在担任上一职务的同时,兼任巴黎第十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在巴黎第十大学第一副校长乔治·拉毕卡(Georges Labica)教授所领导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哲学研究所”(Centre de la recherche sur la philosophie politique)担任研究员,研究成果发表在《研究马克思》(Etudier Marx)及《从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De Marx au marxisme),分别于1985年及1986年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出版社(Editions du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出版。
1989-2002年:在担任法国原职的同时,由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邀请,以“国家研究正教授”的身份,主要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任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同时又兼任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2002-2004年:先后应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邀请,同时在三校讲授当代法国哲学、法国社会学及人类学。
2004年7月至2010年6月:受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审批同意,作为特聘外籍“海外名师”,受聘于同济大学,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
主要教研成果
自1957年从事哲学研究起,五十多年来,锲而不舍地进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的跨学科研究,试图探索使哲学摆脱僵化和抽象的学院传统模式的约束而走向生活化、艺术化和跨学科化的创新道路;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当代西方思想的体系及其历史,特别是法国、德国的哲学和社会思潮。
与此同时,持之以恒地从事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工作,期望通过广泛和深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出版图书
科研项目
(一) 国家社会基金一般研究项目:“当代法国社会哲学研究的创新精神及其现实意义”,2008-2011。
(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法国的现象学运动”,2007-2010。
(三)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论马克思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2007-2009。
(四)已完成的海外科研项目:
⑴1983-1985年,受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长德里达的委托,主持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中国哲学研讨会,负责进行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状况”,其成果发表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刊》1985年号(Quelques aspect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1985)和1986年号(Principales tendance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 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⑵1985-1995年间,兼任巴黎第十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期间,在巴黎第十大学第一副校长乔治·拉毕卡教授(Georges Labica,1930-2009)所领导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哲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参加和承接由拉毕卡教授主要负责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研究项目,其中的一部研究分成果,先后发表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出版社(Editions CNRS)出版的《研究马克思》(Etudier Marx,Paris,CNRS,1985)、《从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De Marx au marxisme,Paris,CNRS,1986)及《当代马克思》(Actuel Marx,Paris,PUF,1996)上。
⑶参加由巴黎第四大学东方艺术史专业尼格尔教授(Vandier-Nicolas Nicole)负责领导的《中国哲学与艺术思想的研究计划》(1983-1989),其成果发表在法兰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大百科全书》(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第三卷和第四卷。
⑷参加由法兰西学院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教授主持的“欧洲社会学研究中心”所组织的“巴黎郊区青少年的社会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1989-2003)。
⑸1989年后,受聘于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期间,承接和进行由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批准资助的研究项目“法国社会人类学研究”。
专著论文
从事哲学和社会学教学研究50多年来:
(一)主编《人文科学丛书》55部(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西方文化丛书》60部(香港三联书店与台湾远流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研究与批判丛书》12部(台湾唐山出版社)、《法兰西文化丛书》12部(同济大学出版社)及《当代艺术丛书》6部(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著有《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两卷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两卷本)、《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当代社会理论》(两卷本)、《后现代论》《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福柯的生存美学》《流行文化社会学》《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利科的反思诠释学》《罗素哲学概论》《萨特的密码》《德国哲学的发展》《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导引》《哲学人类学》《弗洛伊德传》《萨特传》《罗素传》《毕加索传》《论后现代艺术的不确定性》《萨特的密码》等专著。
目前,正在处于清样和校对过程的新专著:
1. ;由人民出版社列入国家出版总署重点计划项目的新专著《德国哲学史》(五卷本),已分别印出清样和一校,将在2011年出版。
2.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已经印出清样的《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及《德国哲学概观》,排印中。
附:主要著作、论文详细目录:
(一)中文专著
1.《当代政治哲学》,两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
2.《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4.《萨特的密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5.《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上下两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7.《利科的反思诠释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8.《存在主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9.《结构主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10.《弗洛伊德主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11.《新马克思主义导引》,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12.《实用主义及语用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13.《哈伯马斯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14.《德国哲学的发展》,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15.《哲学人类学》,香港三联书店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16.《解释学简论》,香港三联书店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17.《罗素传》 《沙特传》 《毕卡索传》 《弗洛伊德传》,北京作家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南粤出版社、台北万象出版社联合出版
18 .《论后现代艺术的不确定性》,台北唐山出版社出版
19.《利科的诠释学》,香港三联书店、台北远流出版社及同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20.《布尔迪厄》,台北扬智出版社出版
21.《流行文化社会学》,台北扬智出版社出版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当代社会理论》,上下两卷,台北五南出版社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3.《后现代论》,台北五南出版社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24.《鲁曼社会系统理论》,台北五南出版社出版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5.《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出版社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6.《傅柯的生存美学》,台北五南出版社出版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7.《罗素哲学概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及台北远流出版社联合出版。
(二)法文论文
1. Le concept marxiste de pratique et son destin dans la vie philosophique chinoise. In Georges Labica,Ed. Etudier Marx. Paris: Editions CNRS. 1985.
2. Le concept de materialisme de Horkheimer. In Georges Labica,Ed. De Marx au Marxisme. Paris: Editions CNRS. 1986.
3. Quelques aspect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 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1985.
4. Principales tendance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 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5. Feng Youla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6. Fengding.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7. Hush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8. Tansitong.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9. Liangqichao.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0. Yangxianzhe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1. Liangshumi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2. Kangyouwe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3. Zhangdongxu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4. Xiongshil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5. Wangruoshu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6. Sunzhongsha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三)近5年主编书目
(四)近5年发表论文
学术交流
近五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状况
1.主持与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
2.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近五年国内学术访问、讲学及各种学术性交流活动
1.应邀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2.应邀参加港台学术交流
3.国内讲学及学术访问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邀请作关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学术演讲,2006年10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邀请作关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学术演讲,2007年2月。
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邀请作关于哲学与艺术的学术演讲,2007年2月。
⑷北京工业大学美术学院邀请作关于艺术现象学的学术演讲,2007年2月。
⑸中央美术学院邀请作关于艺术现象学的学术演讲,2007年2月。
⑹北京大学邀请作关于法国现象学运动的学术演讲,2007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邀请作关于法国现象学运动的新转折的学术演讲,2007年3月。
⑻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邀请作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想与艺术》的系列学术演讲,2007年4月。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及人文学院邀请作关于《艺术现象学》的学术演讲,2007年11月。
⑽福州市福建政法干部管理学院邀请作关于生命现象学的学术演讲,2007年12月。
中山大学哲学系邀请作关于《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主义》的学术演讲,2007年12月
⑿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文学理论研究所邀请作关于克里斯蒂娃文学评论的学术演讲,2009年9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邀请作关于当代外国文学理论状况的学术演讲,2009年9月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法国思想的主要动向》,2010年1月
⒂深圳何香凝艺术中心《国家遗产展:国家理性及其限制》,2010年1月
⒂北京大学美术与图像研究所邀请作关于当代法国和欧洲艺术思想的学术演讲系列,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
⒃北京大学未名论坛《论福柯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戏》,2010年4月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拉康及其对当代法国思想的影戏》,2010年5月
⒅北京大学艺术中心及芝加哥大学艺术中心主持的《当代艺术评论的基本问题》研讨会上作《论当代艺术评论如何融合中西传统的问题》,2010年5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论坛《福柯论艺术图像与身体的关系:兼论福柯关于图像、思想、语言及主体性的基本观点》,2010年5月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18:43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研究方向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