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境
传媒学概念
高语境是传媒学概念。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曾提出了高语境传播与低语境传播。高语境传播(HC)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LC)正好相反。东方社会很多都是“高语境”社会,例如:中国、日本。
特征
具体来说,高语境传播的特征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语境”而非“内容”,注重建立社会信任,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关系的维持比较长久。沟通是含蓄的,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个体从早期就学会了准确解释这些含蓄的信息。具有权力的人对下属行为负有个人责任。信任是人们履行协议的基础,协议常以书面形式确定。“圈外人”较为容易辩识,但很难进入“圈内人”的群体,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人们不太重视时间,却拘泥于形式。
他指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于的高语境顶端,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美国、奥地利以及大部分北欧文化倾向于低语境。他认为,美国人与中国人在传播行为方面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对直爽和委婉的偏好。研究认为:美国人偏好直言不讳;中国人强调社会和谐不直接表露自己情感,蔑视言语上的咄咄逼人。由于重视间接交流,接受者敏感性与领会话外音的能力以及理解隐含意义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在西方人们通过诸如辩论和公共演讲等正式的训练,尽力提高传者的效率;而东亚人则尽力提高受者的敏感度。当人们排除了脑中所有的先入之见,使自己的头脑像镜子一般清晰时,就达到了最高的敏感阶段。当心心相印时,理想的根本不需要使用语言的交流就随之而来了。 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概念说明人们在初次交往中消减不确定性的方式会有不同。他指出在高语境文化中,言语交流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言语交流种类。具体而言,高语境文化的人们会寻求背景信息(如父亲的职业、宗教信仰)来消减不确定性。此种信息的收集,使高语境文化的人们对陌生人未来的行为上的预测有较大的把握。 东方的高语境文化常被称为“不接触”文化,这种文化的成员与低语境“接触”文化相比较少地进行触摸和目光对视,交流时站在较远的距离之外,在初次交往中较少地使用非言语行为。另外,高语境文化对模糊的场合难以容忍,所有场合,哪怕只是社交集会,也要设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实质
在高语境文化中,一个信号的大部分信息都蕴藏于语境和/或内化于个人之中,所以,可以说高语境文化的人比低语境文化的人在与陌生人交谈时更为谨慎。因此就可以说,人们在高语境文化下与陌生人初次交往时,不会有很多非言语行为。而且由于高语境文化的人群易趋同类性,这种文化下的人们比在低语境文化下更易用陌生人的文化背景来推测他们。如霍尔所说,高语境文化的人们更易意识到文化的筛选作用,而正因为此,用以预测一个陌生人的行为的唯一方法便是去了解他/她的背景,而收集与当时场合有关的信息丝毫不能提高他们的归因自信心。而且,因为他们不了解陌生人且陌生人的行为不可预测,高语境文化成员在与他们交往时倾向于十分谨慎。 对于高语境下的发言者来说,时间选择也是十分关键的。因为要尽量避免尴尬,私下议论被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形式科恩指出“对于外人来说,高语境中的个人可能看起来不够真诚、可疑并且不怀好意,但其实这些个性特征只不过是一种外表而已,其实质是为了维护社会协调所必不可少的礼貌和委婉”
廷图美(Stella Ting-Toomey)认为:“与高语境传播联系在一起的是集体道德、维持脸面和群体协调”其传播方式是暗指式而不是直截了当的,他们仔细斟酌用语,谎言如果能够避免不愉快那么就可以接受。在高语境文化中还必须营造出一种个人关系作为未来利益伙伴关系的基础,实际上,这时的关系本身被当作了一种目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2 14:13
目录
概述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