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理生态学,主要研究我国典型鱼类及主要养殖品种的相关生理生态学特征,探讨与环境相关的鱼类营养学和饲料技术、鱼类生长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等为湖泊渔业、鱼类集约化养殖等提供有关营养和饲料、相关环境因子作用等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
学科组
近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鱼类能量学及营养学的基础问题。近年的研究包括鱼类生长的环境及内在控制,鱼类蛋白质利用的能量学机制。 2.鱼类种群在
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近年的研究包括食草性及食鱼性鱼类的
生物能量学及生长模型,为建立可持续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渔业模式提供理论。 3.重要养殖对象的生物能量学及营养学。目的在于为饲料配方及集约化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仪器设备
鱼类生理生态学研究室是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FEBL)的一部分,主要从事鱼类营养学、能量学及淡水渔业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科研设备
1. 循环水养鱼系统:丹麦进口,拥有60套100L、15套1.5m3的玻璃钢养鱼缸,全封闭式循环用水,循环水再利用率达90%以上,全自动化控制;
2. 循环水养鱼系统:自行设计,拥有27套100L的玻璃钢养鱼缸;
3. 循环水养鱼系统:自行设计,拥有20套300L的自循环、可单独控温的玻璃钢养鱼缸;
4. 微量氧弹热量计:美国进口,主要用于微量样品的能值测定;
5. 绝热式
氧弹热量计:日本进口,主要用于样品的能值测定;
6.
自动定氮仪:德国进口,可测定固体和液体样品的含氮量;
7. 脂肪抽提仪:德国进口,测定样品粗脂肪含量;
8. 纤维抽提仪:德国进口,测定样品粗纤维素含量;
10. 马福炉:国产,测定样品灰分含量;
11. 全自动能量收支同步测定仪:10套,计算机控制,包括代谢室、测氧仪、放大器和计算机接口等的流水、控温、测氧和记录等功能;
12. 鱼类活动监测系统:美国进口,包括摄像、显示监测、数据转换和数据输出系统,用于监测鱼类的活动;
13. 溶氧仪:美国YSI公司进口
14. 天平:Satoriur系列天平若干台
15. 计算机
16. 化学分析实验室:可进行常规化学分析工作
原理应用
实验二 鱼类对饵料主要成分消化吸收率的测定
??放射性同位素HC标记测定法
实验三 鱼类肠管对氨基酸的吸收
实验四 鱼类血管导管手术
实验五 鱼类游泳能力的测定
实验六 鱼类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和血细胞计数
实验七 鱼类全血量的测定
实验八 鱼类心脏灌流
实验九 温度对鱼类耗氧量的影响
实验十 鱼类的血糖调节
实验十一 鱼类肾小管的主动运输
实验十二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实验十三 鱼类的体色
实验十四 鱼类性腺切除手术
实验十五 鱼类卵黄蛋白原的测定
实验十六 鱼类的性外激素
实验十九 鱼类性类固醇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
实验二十 鱼类生长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
实验二十一 鱼类褪黑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
实验二十二 鱼类的应激反应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液的皮质醇含量
实验二十三 激素对鱼类排卵和产卵的影响
实验二十四 鱼类激素缓释制品的制备和作用
实验二十五 鱼类性腺发育组织学和细胞学的观察
实验二十六 鱼类脑垂体组织结构和超显微结构的观察
实验二十七 鱼类脑垂体切除手术
实验二十九 鱼类下丘脑薄片和脑垂体碎片离体静态孵育技术
实验三十 鱼类脑垂体碎片离体灌流孵育技术
实验三十一 鱼类脑垂体细胞的分离与孵育
实验三十二 鱼类甲状腺对碘的积累
实验三十三 甲状腺激素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的作用
实验三十五 鱼类斯氏小囊的孵育
实验三十六 鱼类鳃软骨吸收放射性硫酸盐的测定
??鱼类骨骼生长调控的研究方法
实验三十七 促生长剂促进鱼类生长激素分泌和鱼体生长的测定方法
实验三十八 鱼类组织总脂含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三十九 鱼类组织脂类组成的薄层色谱分析
实验四十 鱼类组织总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实验四十一 鱼类味觉反应的测定方法
实验四十二 鱼类的视网膜运动反应
鱼类休息
所有的脊椎动物都需要休息,以便恢复
中枢神经系统与肢体的疲劳。鱼类身为脊椎动物的一员,怎会例外呢?它们也是需要睡眠休息的。那么,为什么鱼类会给我们造成这样的一种不睡觉的错觉呢?我们已经知道鱼与人不同,它是没有真正的眼睑的,因此。鱼儿无论睡着、醒着眼睛都无法闭上,甚至鱼儿死了,一样眼儿睁得大大,“死不瞑目”的。另外,鱼在休息时,也不象其它的动物一样,需要躺下来,它只要在水中静止不动或轻微摆动。
有些鱼类的睡眠姿势特别有趣。有一种鹦哥鱼,它是横卧海底而睡的;黑鱼则是将身体埋于沙砾中,弯腰侧卧;河[吨]_也是将身体弯曲起来睡觉的,不过它是用水草或石子做靠背的。白天,它的身体是褐色和深绿色的,但睡觉时却变成浅灰色,鳍与尾多为黑色。这是因为河[吨]在岩石和水草中睡觉,而这种姿势与睡觉时体色的变化可以给自己打“掩护”,以防敌害的发现。该鱼睡觉是通过两个脑半球交替进行的,平时总是处于一个睡眠状态,另一个醒着,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更替一次。因次,从表面上看,它好象是从来也不用睡觉一样。
有的鱼类因生活环境的关系,无法找到合适的“床铺”,因而不得好睡,特别是深海或大洋中作长距离洄游的中上层鱼类,由于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的深度,使得鱼儿即使想躺下休息,也因压力太大,不能随便沉降,只能采取浮在水中休息的方法。
鱼类浮在水中休息,适当地停止各部器官的活动,或者略有动作,这在鱼类的生理学上称为“睡眠游泳”。鱼类的睡眠游泳,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的侵袭,常常聚集成为极大的群体;有的则分散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到次日黎明再重新聚集,继续洄游前进。
鱼类的这种生活习性给渔民很大的启示。聪明的渔人根据鱼儿睡眠的习惯,在沿岸或港湾附近鱼儿出没的地点,将废旧的轮胎,木船沉于海底,造成有利于鱼类休息的安静的“卧室”,使鱼类“自投罗网”,群聚于此,以便围捕。这种人工给鱼类建造的“旅馆”“招待所”,在国外称为“人工鱼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