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
云南省西北部、
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地处
金沙江中游,属高原季风气候,总面积2395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9月,鹤庆县辖7个镇、2个乡。截至2023年末,鹤庆县户籍总人口280423人。
历史沿革
汉代以前,鹤庆县属于昆明、嶲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
西汉
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川西南、云南西北部设沈黎郡、越嶲郡等,鹤庆县北部属越巂郡遂久县(丽江)。
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降汉,云南境内设益州郡,鹤庆县南部属益州郡叶榆县(大理喜洲)。东汉
永平十三年(70年),撤益州郡六县并入永昌郡,鹤庆县南部改属永昌郡叶榆县。
三国蜀汉
建兴三年(225年),
诸葛亮率军南征,获胜后在今川南、贵西及云南大部分地区置庲降都督,鹤庆属庲降都督云南郡,北部属云南郡遂久县,南部属云南郡叶榆县。
西晋
泰始七年(271年),鹤庆县北部和南部分属宁州云南郡遂久县、叶榆县。东晋咸和八年(33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占据宁州14年,鹤庆县北部和南部分属宁州河阳郡遂久县和叶榆县。
南北朝时,鹤庆县属南朝宋、齐、梁、陈治下的宁州,南部属东河阳郡叶榆县,北部属西阿郡遂久县。
隋
开皇五年(585年),在云南置昆州,但隋代在云南的统治较短,据《新纂云南通志》载:“得南中之地,已设数州,犹未治理,隋乱乃废。”
唐麟德元年(664年),于弄栋川设姚州都督府,鹤庆县南部属唐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和往州(落漏河流域),鹤庆县北部属唐剑南道姚州都督府野共州(漾弓江流域)。咸亨三年(672年),因“永昌蛮”侵犯姚州,旋即废止。垂拱元年(685年),唐再置姚州,鹤庆县建制同前,其后南诏逐渐崛起,并逐步统一了洱海地区。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皮罗阁被唐册封为云南王,南诏迁都羊苴咩城(大理),“于漾弓(鹤庆)置谋统部”。南诏时期,云南概称有三十七部,鹤庆县称为谋统部,为极西极北的一部。
太和年间(827年—835年),鹤庆县改称为谋统郡,先属南诏铁桥节度,后期并称为剑川节度。谋统郡下辖敛寻城(维西)、铁桥西城(维西塔城关)、铁桥东城(丽江良美)。南诏时期,鹤庆县在地理范围内不再分属两郡两地。南诏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云南地方政权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鹤庆仍称为谋统郡,仍管辖敛寻城、铁桥西城和铁桥东城。
后晋
天福二年(937年),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国建立。大理国改谋统郡为谋统府,为八府之一,谋统府下辖今鹤庆、剑川、兰坪、福贡、泸水北部、永胜、华坪、维西等地。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大理国权臣
高升泰建立大中国政权,封其子高泰慧为谋统府演习(类同知府)。两年后,高升泰还政于段氏。这期间,永胜、华坪、四川盐源、盐边等地的鄯巨郡,由高泰慧长子管理,次子袭父职仍为谋统府演习。
元宪宗三年(1253年)冬月,
忽必烈率蒙古军到鹤庆,在鹤庆县置鹤州。宪宗七年(1257年),设立二千户,仍称谋统,隶属于云南19个万户磨擦之一的大理上万户府。至元八年(1271年),置鹤庆路,设总管,鹤庆县为云南行省建立前首先设路的地区之一。至元十一年(1274年),又改置鹤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为燕王封地,成为封建领地,隶属云南诸路中书行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升鹤州为鹤庆府,设军民总管,隶属于云南诸路中书行省。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王朝在鹤庆县置鹤庆府,属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鹤庆府辖剑川、顺州(永胜西部)、蒗蕖(宁蒗南部)、永宁(宁蒗南部)、北胜(永胜东部、华坪)、兰州(剑川马登、兰坪)六州。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北胜、永宁、蒗蕖三州改隶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后兰州又划归丽江军民府管辖。明代,鹤庆军民府主要辖有剑川、顺州。《
明史》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鹤庆卫。”洪武三十年(1397年)十一月,鹤庆府升为鹤庆军民府。
正统八年(1443年),鹤庆军民府由土官统治改为流官统治。
清代,鹤庆仍为军民府,属云南省迤西道,仍辖有剑川、顺州。
顺治十七年(1660年),改鹤庆明代分守金沧道衙署为大鹤丽永镇。
康熙七年(1668年),改为鹤丽镇直至清代结束。康熙八年(1669年),顺州全境并入鹤庆军民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顺州划归永北直隶厅。
雍正五年(1727年),丽江木氏土知府原管辖的中甸厅、维西厅划归鹤庆军民府跨丽江军民府管辖。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甸(今香格里拉)、维西划还丽江军民府管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降鹤庆军民府为鹤庆州,与所属剑川州一并划归丽江军民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鹤庆州为鹤庆县;同年6月,划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除道,直属于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丽江行政督察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丽江行政督察专署移驻鹤庆,改为鹤庆行政督察专区,辖鹤庆、丽江、剑川、永胜、华坪、宁蒗、中甸、维西、兰坪、碧江(今划其地分属福贡、泸水)、福贡、贡山等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1日,鹤庆县宣布解放;同年7月27日,建立鹤庆县政务委员会。
1949年10月1日,成立鹤庆县人民政府,属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驻
剑川县);同年12月28日,成立丽江专员公署(先驻鹤庆县城,1950年3月迁至丽江县城),鹤庆县属丽江专区。
1953年,鹤庆县牛街区同文邑划归洱源县。
1956年8月1日,鹤庆县由丽江专区划归大理专区;同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鹤庆县属大理州。
1958年1月25日,将牛街区划归洱源县。
1959年4月,邓川县黄坪公社划归鹤庆县,与北衙公社南片四个乡合并成立黄坪公社。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1年2月1日,调整鹤庆县城郊乡秀邑、新生邑、菜园3个村民委员会划归云鹤镇管辖。
2005年,撤销中江乡。
2009年,朵美乡更名为龙开口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9月,鹤庆县辖7个镇、2个乡:
辛屯镇、
草海镇、
云鹤镇、
松桂镇、
西邑镇、
黄坪镇、
龙开口镇、
金墩乡、
六合彝族乡。县人民政府驻云鹤镇北门街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鹤庆县位于
云南省西北部、
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介于北纬25°57′—26°42′、东经100°01′—100°29′之间,东有金沙江与丽江市
永胜县分津,南临鸡坪关与
宾川县接界,西连马耳山与
剑川县、
洱源县接壤,北望玉龙雪峰与
丽江市毗连,全县总面积23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鹤庆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山峰海拔3200米—3958米,切割深度1200米左右,为深切割高中山地形;东部山峰海拔2500米—3600米,切割深度1600米—2000米,仍属深切割高中山地形;南部山峰海拔2400米—3200米,切割深度800米—1100米,为中切割中山地形;东南部山峰海拔2400米—2800米,切割深度500米—1000米,仍为中切割中山地形。最高峰为西部的马耳山,海拔3958米。东部金沙江流域最低,龙开口镇黄洛琅附近海拔高程1162米。全县可分为断陷堆积盆地、河谷冲积盆地、浅切割剥蚀构造中山、中切割棹状中山、岩溶断块高中山、岩溶褶皱高中山、山麓洪积扇、河谷阶地等8个地貌单元。南北两端有两个狭长的小盆地:南端的黄坪坝,属低热河谷区,海拔1300米到1700米;北端的鹤庆坝,属中暖地区,海拔2000米到2300米,形成山地、丘陵、小盆地、河谷等多种地貌,主要有马耳山、石宝山两大山脉,呈南北走势,是玉龙雪山的南延支脉,其次是南部的鸡足山脉。中部和东部多为山地和丘陵。
气候
鹤庆县介于南亚热带与寒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属于冬干夏湿的高原季风气候。特殊的地理环境,悬殊的地貌差异,构成了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热带、中温带及寒温带,具有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多旱,水平分布复杂,垂直差异明显等特点。气候温暖,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温差大,年温差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雨,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春早温暖,秋早凉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水平分布复杂,垂直分带明显,随地形地貌类型多样,立体差异突出;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出现频繁。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雨量947.9毫米。
水文
鹤庆县属金沙江流域,金沙江经鹤庆县龙开口镇和尚田附近入境,穿行于县境东部边缘,在六家村附近进入丽江市永胜县,金沙江(鹤庆段)全长53.5千米。境内河流均位于右岸,主要一级支流有漾弓江、落漏河、朵美河、后山河等,漾弓江全长126千米,流经鹤庆境内72.8千米;落漏河全长54千米,流经鹤庆境内43千米;河川河全长14.9千米。有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7条、湖泊1个、中型水库1件、小(一)型水库7件、小(二)型水库30件,50平方千米以下的河流14条、小坝塘291件、沟渠若干件。
植被
鹤庆县植被类型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稀树灌木草丛、灌丛、草甸、人工林等八种,森林类型以针叶林为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截至2019年末,鹤庆县有耕地38737.17公顷(58.10万亩)、种植园用地7116.57公顷(10.67万亩)、林地151079.00公顷(226.62万亩)、草地13998.23公顷(21.00万亩)、湿地190.29公顷(0.2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514.95公顷(12.77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922.96公顷(5.88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305.15公顷(4.96万亩)。
矿产资源
鹤庆县矿产资源丰富,地处“三江”成矿带中南段,金、银、铜、铁、锰、铅、铝土、石棉、无烟煤、高岭土、膨润土均有分布。
动物资源
鹤庆县野生动物资源有穿山甲、蟒、熊、野猪、猕猴等80余种,鸟类资源有80余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金雕、蟒;Ⅱ级保护动物:林麝、原鸡、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穿山甲、虎纹蛙。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翅鸢、普通鵟、乌雕、白尾鹞、白头鹞和小天鹅,云南省二级保护鸟类灰雁和斑头雁,云南省珍稀鸟类8种。
植物资源
鹤庆县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树木有48个目,88个科,150个属,519个品种,名木古树26科、1个亚科、28个属、101株,主要有云南红豆杉、云南油杉、黄葛树、高山榕、云南山茶、紫薇、红椿、黄连木、银杏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云南红豆杉,Ⅱ级保护野生植物金铁锁、长叶榧树。其他野生兰花、森林药材、野生菌等资源非常丰富。
水资源
鹤庆县境内有0.05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地下泉眼31处,小于0.05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地下泉眼383处。地表水年径流总流量11.09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3.39亿立方米(未含金沙江过境水量),现状总供水量1.3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48亿立方米、地下水0.016亿立方米、其他水源0.039亿立方米。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漾弓江下游段水力资源蕴藏最集中,已建成西甸、小腰江电站、新庄电站、六合电站、燕子崖电站、金河电站等径流式引水电站;金沙江(鹤庆段)干流上已建有大型水电站龙开口电站,电站总库容5.58亿立方米,装机容量为1800兆瓦,年发电量82.7亿千瓦时。
人口
数量
截至2023年末,鹤庆县户籍总人口280423人,总人口按性别分:男性140633人,女性139790人。按城乡划分:城镇人口80086人,乡村人口200337人。年内出生人口1958人,出生率为6.98‰;死亡人口2098人,死亡率为7.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9‰。(统计时间2022年12月1日—2023年11月30日)。全县常住人口24.14万人,其中:男性12.15万人,女性11.99万人;出生人口0.20万人,出生率8.30‰;死亡人口0.21万人,死亡率8.71‰,自然增长率-0.41‰,城镇人口8.69万人,城镇化率36.0%。
民族
截至2023年末,鹤庆县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93794人,占总人口的69.1%;白族人口167171人,占总人口的59.6%。
截至2024年9月,鹤庆县有白、汉、彝、傈僳、苗、壮、纳西等25个民族,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59.34%。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鹤庆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9.94亿元,同比增长3.1%;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9.3:43.8:3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32亿元,同比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1.5%;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97元,同比增长4.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308元,同比增长3.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42元,同比增长7.4%。
2024年,鹤庆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9.4亿元,同比增长8%。
第一产业
2023年,鹤庆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7.01亿元,同比增长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2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种植业产值24.98亿元,同比增长26.9%;林业产值1.48亿元,同比下降8.9%;畜牧业产值23.73亿元,同比下降15.2%;渔业产值9778万元,同比增长8.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09亿元,同比增长23.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25005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00845亩,粮食总产量145295吨,同比增长0.81%;油料产量701.35吨,同比增长22.59%;烤烟产量3718.6吨,同比增长0.75%;蔬菜产量81011.17吨,同比增长5.31%;园林水果产量165273.25吨,同比增长20.04%。
2023年,鹤庆县肉类总产量53829.8吨,同比增长3.65%;奶类产量60336吨,同比增长28.60%;禽蛋产量2226吨,同比增长6.3%;奶牛年末存栏14321头, 同比增长32.55%;生猪年末存栏276900头, 同比下降9.83%;生猪出栏507200头, 同比增长2.2%。化肥施用量(折纯)8276.04吨,同比下降0.31%;农药使用量151.24吨,同比下降2.66%;农膜使用量325.5吨,同比下降3.21%。
2024年,鹤庆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7.2亿元,同比增长2.6%。
第二产业
2023年,鹤庆县第二产业增加值61.31亿元,同比增长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8%;工业总产值204.16亿元,同比增长6.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25户,完成总产值196.52亿元,同比增长6.35%。工业增加值56.11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17亿元,同比增长4.0%。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长81.6%,重工业增长2.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3.1%,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2.59亿元,同比增长9.8%。
2023年,鹤庆县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生产电解铝576651吨,增长0.34%;水泥1449618吨,增长14.48%;铁精粉831776吨,下降8.62%;球团矿236634吨,下降8.06%;蚕丝83.15吨,下降29.75%;太阳能真空管320.18万支,下降13.82%;白酒2049千升,下降14.08%;乳制品74150吨,增长163.48%;锰矿石28114吨,下降27.0%;商品混凝土122142立方米,下降9.8%;铝材6676吨;铝合金59032吨。
2024年,鹤庆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13.8亿元,同比增长13.1%。
第三产业
2023年,鹤庆县第三产业增加值51.61亿元,同比增长4.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9%;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增长11.8%,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增长58.2%,道路运输业增长47.2%,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8.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0.8%,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0.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06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限额以上法人个体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36.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14亿元,同比增长14.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92亿元,同比增长17.1%。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餐饮收入5.42亿元,同比增长24.1%。
2023年,鹤庆县批、零、住、餐四行业(全口径)的销售额(营业额)完成情况:批发业销售额完成46亿元,同比增长12.7%;零售业销售额完成27.74亿元,同比增长14.8%;住宿业营业额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20.6%;餐饮业营业额完成7.91亿元,同比增长20.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279.98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8.09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23.29亿元,同比增长11.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1.89亿元,同比增长12.9%。保险事业保费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1.29%;已决赔款6243万元,同比下降5.15%。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4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11.3%。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40.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8亿元,同比增长118.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6.8亿元。
2024年,鹤庆县第三产业增加值58.5亿元,同比增长3.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鹤庆县拥有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1所,小学119所,幼儿园118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320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678人,初中在校学生8978人,小学在校学生17627人,在园幼儿7028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9.72%。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42人,初级中学专任教师680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06人,小学专任教师1129人,幼儿园专任教师410人,教研室及教师进修学校专任教师49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鹤庆县拥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8.52万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9%。年度播出8059条新闻,其中:被州级采用507条,省级采用258条,国家级采用89条。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鹤庆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0个(含个体),其中:医院1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卫生机构(个体)36个。实有病床1237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944人,卫生技术人员171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4人。
社会保障
2023年,鹤庆县159644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领取人数42840人,共发放基础养老金6155.8万元。369人享受55—59岁重度残疾养老补助,发放补助金额55.63万元。9736人参加失业保险,27287人参加工伤保险,10642人参加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8803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063人。357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177.07万元;10327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3893.4万元。全县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6365人。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唐代樊绰《云南志》(亦称《蛮书》)一书中有地名“俄坤”,即现在的鹤庆,当地白族语言中“俄坤”意为“白鹤一双(对)”,故长期有“双鹤”别称。元代,设“鹤庆路”时,正式以“鹤庆”为行政区划命名,延续至今。
非遗文化
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云南省鹤庆县传统技艺。鹤庆银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产品有茶具、酒具、炊具、刀具、首饰、宗教法事用品等类型,涉及汉、藏、苗、彝、白、傣、景颇等三十多个民族的生活、文化用品近百种。2014年11月11日,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物古迹
截至2020年末,鹤庆县境内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州级18项;县级24项。
风景名胜
黄龙潭
黄龙潭位于鹤庆古城西南螺峰山脚下的黄龙潭景区(包括黄龙潭、朝霞寺),景区距县城2千米,是著名的鹤阳八景之一:“螺峰野色”。黄龙潭分为上、中、下三潭相串。位于螺峰山上的朝霞寺,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寺有四刹(上圣庵、霞清宫、观音阁、娘娘庙),现只有霞清宫存在,其它三刹已毁。俗传唐南诏保和年间,赞陀屈哆圣僧来开辟鹤庆时,在石宝山面壁10年,座禅期满后,架霞气彩桥于东西山之巅,后人为纪念圣僧,修庙崇祀,取名朝霞寺。
边陲古寨
边陲古寨,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县城以南12千米处,距丽江54千米,距大理132千米,占地约50亩。景区分为画脸闻身区、捕猎区、迎宾区、奇功异能区、婚俗区五个部分。画脸闻身区展示的是对来访者的安检;捕猎区展示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捕捉猎物的本领,在古寨中很难捕到猎物,只是展示本领。迎宾区展示的是边陲人载歌载舞,热情狂野的迎宾之道;奇功异能区展示的是边陲人许多让世人无法理解的奇功异能,如舔钢板、吃火炭、抓小猪、吃树叶、嚼树皮、“鸟人”“飞猎”、饮生血、吃生肉等。
新华民族村
新华民族村,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华村原名石寨子,村子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全村有1120户人家,8960人口,白族占总人口的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
云鹤楼
云鹤楼原名安丰楼,又名钟鼓楼,是鹤庆县城内跨正街而建的阁楼式建筑物,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毁于明末兵燹,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道光初年又焚于火,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光绪二十三年三月(1897年),因东门街失火,殃及安丰楼第三次被焚,烧成一片焦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邑绅丁彦、丁泰、丁槐三兄弟捐资重建,改名为云鹤楼,盖取“云中白鹤”之意。云鹤楼至今已有490多年历史,从最后一次重建算起,也有103年。楼为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明三暗四层,高19.4米,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4米,通道拱门长16米。楼跨南北通道,东西要冲,屹立于云鹤镇中心。拱门背面横书“民安物阜”四字,南面书“文武通达”四字。
鹤庆草海湿地
草海湿地位于鹤庆坝子中间,分北海、中海、南海和东海,最大水深为2.6米,平均水深1.6米,水面海拔2193.2米,总面积7000多亩,年入库水量达240万立方米,属高原淡水湖泊。草海水域通过小溪沟渠、田畴与漾弓江相连,河渠纵横,春季绿柳依依,夏季红荷怒放,秋季芦花飘舞,冬季候鸟云集,颇似江南水乡风光。草海湿地是大理州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越冬水禽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品种有黑颈鹤、灰鹤、白天鹅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以及白鹭、蜂鹰、栗鸢、苍鹰、松雀鹰、大绯胸鹦、灰头鹦、大黄鸭、绿头鸭等稀有越冬水禽,是我国西南地区较大的观鸟地。
荣誉称号
2017年2月,鹤庆县入选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11月1日,鹤庆县入选2019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名单。
2020年4月14日,鹤庆县入选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名单。
2020年6月30日,鹤庆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9月29日,鹤庆县入选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名单。
2021年8月,鹤庆县入选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第二批)。
2021年9月8日,鹤庆县入选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2月,鹤庆县入选拟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