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or MacArthur Fellowship,俗称“天才奖”)被视为
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
评选制度
麦克阿瑟天才奖的评选制度很特别,由私人搜索、匿名提名审核,既不要求个人提交申请,也不需要面谈,只需遵循成就性、原创性与前瞻性等遴选标准。事先毫不知情的获奖者面对“从天而降”荣誉和巨额奖金,往往不知所措。
曾经出过这样的笑料,2008年的获奖者之一,
发育生物学家苏珊·芒戈接到获奖的电话通知后,一度以为这是一个诈骗组织。
具备条件
二、承诺基于已有系列成就,将来取得重大进展;
三、具有促进日后创造性工作的潜力。
历年名单
2008年
本年度的获奖者为:
苏珊·芒戈,47岁,发育生物学家。带领着美国
犹他大学实验室,对器官形成进行深入研究。
斯蒂芬·休斯顿,49岁,
人类学家。现任职美国
布朗大学,曾花费数十年破译玛
雅语言,同时对人类的文明感知方式进行探究。
马林·索尔亚契奇,34岁,光学物理学家。任职于
麻省理工大学,在
纳米光子学领域拥有超前想法。
柯尔斯顿·邦博利斯,34岁,
植物进化遗传学家。任职于德国马普研究所,主研究植物
新物种起源。
安德烈·盖兹,43岁,
天体物理学家。任职于美国
加州大学,研究集中在
恒星系统与
星系演化。
阿列克谢·基塔耶夫,45岁,计算机科学家。任职于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专攻
量子物理计算。
大卫·蒙哥马利,46岁,
地貌学家。任职于华盛顿大学,研究时间推移与地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亚当·里兹,38岁,天文学家。任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宇宙几何学专家。
萨利·坦普尔,49岁,
神经学专家。现任职纽约
神经干细胞研究所,致力于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疗法。
雷切尔·威尔逊,34岁,实验
神经生物学家。任职于
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重点是
果蝇大脑的神经活动研究。
2009年
2009年9月24日美国著名的
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Awards)公布2009年24名获奖名单,中国大陆的35岁女学者、柏克莱加州大学分子及
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
何琳(Lin He)名列其中。
本年度的24位获奖者中包括7名科学家,分别是:
Richard Prum,男,48岁,
耶鲁大学鸟类学家;
Lin He,女,35岁,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学家;
Peter Huybers,男,35岁,
哈佛大学气候学家;
L. Mahadevan,男,44岁,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家;
John A. Rogers,男,42岁,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应用物理学家;
Daniel Sigman,男,40岁,
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地球化学家;
Beth Shapiro,女,33岁,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化生物学家。
2010年
2010年的23名获得者分别来自艺术、音乐、文学、历史、物理、经济和电脑等学科。加州大学两名华裔女学者宋晓东和李翊云上榜,分别获得50万美元奖金。
2011年
2011年度
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俗称“天才奖”)名单,共24人获奖,其中9人为科学家。
Elodie Ghedin,美国
匹兹堡大学助理教授;
Kevin Guskiewicz,美国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
Markus Greiner,美国
哈佛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
Matthew Nock,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Sarah Otto,加拿大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教授;
Shwetak Patel,美国
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
Melanie Sanford,美国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化学系教授;
William Seeley,美国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记忆与衰老中心副教授;
Yukiko Yamashita,美国密歇根大学细胞与
发育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2012年
本年度的23位获奖者中包括10名科学家,分别是:
Maria Chudnovsky,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家;
Eric Coleman,
科罗拉多大学老年病学家;
Olivier Guyon,
亚利桑那大学光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Elissa Hallem,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生物学家;
Sarkis Mazmanian,
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家;
Terry Plank,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化学家;
Nancy Rabalais,路易斯安那大学海事协会
海洋生态学家;
Daniel Spielman,
耶鲁大学理论计算机学家;
Melody Swartz,瑞士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家;
Benjamin Warf,
波士顿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医生。
华人获奖者
获得该奖项的杰出华人天才包括:
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 ARTHUR AWARD),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
徐冰(1955-)祖籍浙江
温岭,生于重庆。1977年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90年接受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邀请,做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2008年回国,现为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在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
天书》系列中,他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新汉 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九十年代移居美国后陆续创作《新英文书法》《
鬼打墙》《
地书》等。此外,本世纪以来徐冰的创作面向更为丰富,特别是其日益关注的艺术介入社会的题材,《烟草计划》《木林森》《
凤凰》等均是颇具深度的代表作品。鉴于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他荣膺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2001年得奖,现为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信息学院专聘教授。
2003年获得
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的
庄小威,是该基金会史上颁发的第一名华裔女科学家。34岁成为
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系的双聘教授。庄小威利用改进的荧光光谱技术来研究单个分子,从而揭示复杂的生物过程。2003年,她正利用这种方法研究流感和
艾滋病病毒如何侵入
宿主细胞,这有助于研发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方法。
2006年麦克阿瑟基金天才获奖华人是天才数学家
陶哲轩,这是陶哲轩在一个月内获得的第二个大奖,他在8月22日举行的第25届
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菲尔兹奖 (俗称数学
诺贝尔奖)。麦克阿瑟基金会(The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称赞陶哲轩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
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
组合数学和
数论,并为多个数学界长久以来的推测(conjecture)提供了证明,他的研究也为许多领域开创了新的思维,对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于2007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奖天才奖”的纽约美籍华人编舞家沈伟,出身于中国湖南,5岁学中国画,9岁在湖南省艺校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毕业后任
湖南省湘剧院演员,后又学舞蹈,成为
广东现代舞团舞蹈演员及编舞。多才多艺兼善绘画,曾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水墨、结合现代舞姿打动全世界。
生物学家何琳
何琳是2009年度二十四位获奖者中的华裔。1997年从
清华大学毕业,2003年在
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学助理教授。何琳关于研究
微小核糖核酸分子在癌症形成和治疗中的作用而获得奖金。
张益唐
2014年获奖。主要贡献在于2013年4月17日向《
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证明存在无穷多对素数相差都小于7000万的论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同年5月21日,该篇论文被《数学年刊》接受。
杨培东
2015年获奖。杨培东是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88年从木渎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9年至现今,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4月18日,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4月17日,杨培东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划时代的科研成果,有望解决由
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科学难题。
2018年获奖。
加州理工学院华人女科学家曹颖为25位获奖者之一。她因为在揭示
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奖。在曹颖早期的研究中,她利用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研究了猕猴视觉处理系统。结果表明,猕猴的脑细胞在识别脸部特征时有明确“分工”。曹颖及其团队2017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进一步破译了大脑中的面部识别机制,即大脑仅需要约200个神经元就能实现面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