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湖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湖泊
黄陂湖(又称黄坡湖),位于安徽合肥庐江县城东南6~15公里处,属长江流域巢湖水系,县河常年夹带大量泥沙流入湖内,日久天长,湖底平浅,水位不高,湖水常泛一层微黄涟漪,故得名 “黄陂湖”。
位置境域
黄陂湖,位于安徽合肥庐江县县城东南6~15公里,长江支流裕溪河支流西河上游。纵径10公里、宽3.5公里。水位10米时,相应水面积37.9平方公里。最大湖面(相应设计洪水位12.0米)42.5平方公里、容积1.38亿立方米。但由于沿湖盲目围湖造田以及入湖泥沙的淤积,占原水面10余平方公里,使湖面积减少约三分之一,湖容大为缩小,到20世纪末,正常水位10.5米时,湖面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38.8平方公里缩小为26.6平方公里,相应容积0.45亿立方米。
黄陂湖位于庐江由于多年来围湖造田建圩沙湖位于治东南,径7里,与黄陂湖相连。康熙《庐江县志》记载:“治东南15里,面径8里连沙湖,其北隔一陇达后湖、黄陂。”沙湖在历史上位置分明,现统称黄陂湖。后湖位于黄陂、白湖之间,湖面0.8平方公里,1955年围垦,1972年并入裴岗联圩。
主要支流
该湖纳瓦洋河、失槽河、黄泥河、县河诸水,控制流域面积563平方公里,过缺口大桥后分流:东流入西河,北流经塘串河过白湖兆河巢湖
上游水系
县河,源出庐江县境西郎家山、鸭池山,经西门刘桥、柏家井、通过南门大桥,集青龙、福泉(一部分)、凤台冶父山东顾山之水东流至八字口入黄陂湖,长10.1公里,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其上游北侧文昌河源出冶父山,经庐城东侧南流入县河。窑埠河源出郎家山,东流至刘桥上入县河(1970年改道已不经绣溪河)。
黄泥河,位于庐江县境南,发源于张院水库,汇黄家大山北麓诸涧之水北流,经泥河镇,在张圩附近入黄陂湖,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194.6平方公里。黄泥河最大的支流——沙溪河源出石牛山、平顶山,经沙溪乡抵濠峰山下至三叉河汇黄泥河入黄陂湖。
瓦洋河,位于庐江县境东南,上源分三支:东支源出石桥水库的为石桥河,中支源出董冲水库的为糍店河,西支源出关庙水库的为巴滩河,三支流相汇于砖桥镇南,再西流经天桥、双凤、洋河乡,转北流至天井乡的齐心圩北拐入黄陂湖,干流长23.1公里,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河流中上部有一些无名溪流。
失槽河,源出矾山、钟鼎山,北流经矾山、缺口镇,在缺口镇的夏家嘴附近入黄陂湖,长9公里,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
下游水系
西河,位于庐江县东,黄陂湖水经缺口后分支东流(另一支塘串河北流入白湖新河),至榆树拐流向无为由凤凰颈入江,跨庐江、无为二县,全长46.3公里。上段北岸缺口至榆树拐为庐江段(旧称青帘河,又名浣川),长10公里;南岸迎水庵上为庐江、下属无为。其支流黄屯河,源出境东南天光山东麓、寨基山北,有十里长冲、汪家冲、黄演冲等溪流入黄屯河,自南向北经三溪桥、黄屯镇至迎水庵汇入西河,黄屯河干流长15.2公里,流域面积51.2平方公里。
塘串兆河,位于庐江县东北,流向由南向北,是沟通黄陂湖、白湖、巢湖的枢纽水道。河分三段:由缺口大桥下至白湖一段叫塘串河(原名大缺口、麻线河、荒草沟、塘缺河)约5公里;塘串河至姥山颈一段叫新河(系白湖垦殖后新开河),纵穿白湖农场,长15公里;自姥山颈至马尾河口一段叫兆河(原名皂河,系人工河),长12公里,是庐江与巢县分界线。支流长河(又名盛桥河),源出二蛟子山,由西向东经盛桥镇入兆河,长21.5公里,集流面积85平方公里。顺港河源出东顾山东麓,过蜃山经董湾入新河,长11公里。白湖的东环圩河环绕东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1.3公里;西环圩河环绕西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3公里。东西环圩河,既是泄洪道、航运线,又是白湖农场与周围县的界河。
水利概况
湖区治理
黄陂湖水域历来起蓄洪、灌溉、航运作用。据清雍正县志记载:白湖与诸湖相连,周广百余里,为一邑巨浸,东出史家口汇西河入江。当时,黄陂湖水域泄洪道有2条:一是直接经西河入江;一是经白湖、黄姑河、西河入江。白湖蓄洪,西河是黄陂湖、白湖水域的总泄洪道。民国年间,庐江、无为两县曾为西河流域泄洪事争讼。1953年在西河入江处建成凤凰颈闸,可泄可灌(灌水极少)。据1958年淮委《巢滁皖流域规划报告》记载:黄陂湖水位10米时,相应水面37.9平方公里,湖容水量5900万立方米。因围湖造田10余平方公里,渔场、良种繁殖场、跃进圩、裴建圩等约占原水面的三分之一。且湖底逐年淤高,失槽河和瓦洋河口尤甚,减少容积约三分之一,致使水旱失调,发洪时农田和城镇易受威胁,干旱时灌溉和城镇供水亦易发生困难。1958年和1972年曾组织3万余劳力,对该湖中心水道挖深拓宽。1985年对缺口河段使用挖泥船清淤,1986年冬组织10万劳力,对县河包括黄陂湖河道全面清淤挖深,改善了交通、泄洪和引蓄水。
张院水库(当地名青山水库),座落店桥乡张家老院,系拦蓄黄泥河上游黄山寨、黄家大山西麓15.3平方公里的地表径流兴建而成,是全县的一座以灌溉为主、防洪养鱼为辅的中型水库。该水库于1966年10月至1969年12月兴建,总计完成土方46.36万立方米,石方10450立方米,总库容为136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900万立方米。土坝的主坝长500米,副坝长200米,坝顶宽5米,最大坝高18.6米,内坡以石护砌,外坡植草,建有溢洪道,输水涵,用启闭机控制,配套开挖渠道55公里,闸、涵、桥建筑物116座。水库配套工程建成后,可使店桥、泥河、罗河、洋河等乡2万亩农田受益。
支流治理
1953年冬,庐江县政府组织民工治理塘串河河道,河床拓宽为10米。1958年冬至1959年春,航运部门组织民工再次疏浚河道,裁弯取直2.4公里,河床拓宽为30米。
县河为庐江县城通往巢湖、长江水道,原长10公里,淤塞严重。1971年冬至1975年春,庐江县政府组织治理县河(包括黄陂湖航道),对县城南门大桥至缺口大桥17.15公里河床裁弯、拓宽、挖深,竣工后,县河底宽30米,底高程5.5米。其中1972年冬至1976年6月底,对县城西门岗上切岭(包括南门大桥至柏家井河道拓宽、挖深)建桥,完成土方172万立方米,河道底宽20米,底高程5.5至6米,通水量52.2立方米/秒,改善了县河两岸农田防洪、排灌条件,减少了县城洪水灾害,且使水运畅通,增加运载能力。县河上游建有学堂坝、文昌坝、宋小坝、庙岗坝、谢村堰、螺丝堰、祠堂堰和移湖水库等蓄水工程,以利灌溉和洪期蓄水。
瓦洋河上游宽、浅、坡陡、多沙石;下游弯、窄、坡缓、泥沙淤塞。光绪《庐江县志》记述:“瓦洋左右皆圩田,河身原来宽阔,旁有长滩,居民往往增作垸堤,占盖房屋,栽种树木,以致河身狭窄,湍溜刷堤。”1975年12月15日,泥河、缺口两区组织30000劳力经两个冬春,将该河下游改道,即自河口竹林寺至黄圩拐5.86公里长开挖新河。新的河道底宽55——60米,底高程6米。对上游自黄圩拐至秀山口5.9公里长的河道裁弯取直,其底宽35——55米。此项工程共完成土方224.5万立方米,建成配套建筑物16处,完成浆砌块石6777立方米,干块1110立方米,砼1401立方米,投资25.6万元。1979年6月25日大暴雨,致新建的瓦洋河堤岸冲断5个缺口(长743米),冲塌半边埂1452米,水毁人行桥、跌水各2道,冲毁放水涵1道和5段护坡(长75米),并冲坏洋河公路桥和洪庄跌水。瓦洋河部分工程被水毁后,对下游圩区的防洪仍有效益,但不利于上游防旱,水毁工程亦未修复。
黄泥河上游坡陡,流经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1972年冬至次年春,泥河区组织15000名劳力对主河(自泥河大桥下至黄陂湖河口)15.1公里进行疏浚筑堤,共完成土石方124.5万立方米,使河底宽20——25米,改善了两岸9.5万亩农田排灌、防洪条件,水运可通泥河镇。该河上游筑大龙坝,支流沙溪河上筑有洪安桥坝和牧堰。
航道航运
由庐城南门至河口名县河,连接以黄陂湖中心航道,东经塘串河与白湖新河相通,经兆河入巢湖,东南流入西河、凤凰颈、无为汇黄雒河入长江,是庐江庐南水域沟通江、湖的主要航道。
旧时黄陂湖由于泥沙沉积,河道淤塞严重,丰水期,可通航30吨位船只,枯水期只能通航5吨以下小船。1956年至1959年,组织民工疏浚黄陂湖中心航道,1971年冬至1972年春,又组织3万民工整治庐城南门大桥至缺口大桥20公里县河航道,河底由10米拓宽到30米,河底高程由6.4米降低到5.5米,疏浚后常年通航100吨级轮驳船。
塘串河、白湖、兆河3条河(湖)流原不相连接,建国后多次人工疏浚,串通黄陂湖、白湖,流经塘串河、白湖新河、姥山、马头嘴、沐集至马尾河口入巢湖,成为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
1952年1月,庐江、巢县组织民工挖通兆河连接3湖(黄陂湖、白湖、巢湖)水系。1953年至1960年,对塘串河多次拓宽、挖深、筑堤,1978年又疏浚航道,上游在缺口与西河相接,下游通白湖新河接通兆河。两河航道全长33公里,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船舶。该航道沿途有白湖的东西环圩河、盛桥河(长河)等支流,部分航道可常年通航。
湖区物产
渔业生产
县境邓嘴荡在疏通黄陂湖河道后,自然形成小湖泊约5000亩,除鱼种塘、饲料地外,已有4500亩水面成为养鱼基地。水产养殖场位于黄陂湖上游西侧邓嘴荡。1966年利用黄陂湖西部遗泊建成。初时场部先后设在农场和种畜场处,1968年迁至邓嘴荡,1971年面积扩大到5000亩,其中水面4800亩,田地200亩。该场是全县主要鱼苗生产基地,专业水产养殖场,下设5个队(人繁、鱼苗、鱼种、成鱼、农业)和后勤组,职工68人,拥有固定资产23万元,年产鱼苗1亿尾,鱼种400万尾,成鱼7万斤,自产饲料10万斤,每年可创产值25万元。
水生作物
每值夏季,湖水由于日照蒸发,黄沙凝沉,水面澄清,斯时又是一片碧波。微风过后,竞相争艳,清香四溢,呈现出“浪翻叶色千层碧,波映花光一片红”的莲花水国佳境。
黄陂湖素以“未入莲花国,先闻水面香”而著称的,湖中每到夏季,湖水虽受烈日蒸腾,但黄沙沉积湖底,多密密生长着原生态莲藕。清人吕符惠经此曾驻足吟诗而赞:“十里芙蕖冉冉香,平湖清浅漾波光。移舟更向花深处,人坐莲六月凉。”“黄陂夏莲”为“庐江八景”之一。《康熙·庐江县志》也收录了潘谧所撰的《庐江八咏·黄陂湖》诗句:“湖水清且闲,临流发佳趣。晓岸叠春山,夏荷落秋露。险浪惊食鱼,崩沙警飞鹭。少女歌采莲,双双荡舟去。”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大自然的造化,茂密的芦苇已渐次取代了“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1991年一场空前大水,再致使湖边芦苇遭灾而严重萎缩。为了充分开发水面资源,周边的白湖、城关、沙溪、缺口、泥河等乡镇,都相继开展了围湖养殖活动。
参考资料
三、湖泊.巢湖地区志.
第二节 地貌.庐江县志.
第四节 水文.庐江县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1 07:42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