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里的太阳》是
易白唱作的一首小夜曲,由于歌词和语言的不同,这首歌曲分为国语版和潮语版两个版本。是
易白写给其母亲的双语版歌曲。收录在其创作发布的第二张专辑《
那人那事》当中,这是
易白专辑中不多见的曲风。
作品相关
作品赏析
歌手
易白2005年参军入伍,服役于云南大理,其作品风格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尤其是《
黑夜里的太阳》颇有山歌、小夜曲之风范。不同的是这首歌曲在借鉴继承传统民歌、山歌风格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了
潮汕话和国语来诠释。并且在编曲、唱法、语言上有进一步的创新,其中的《黑夜里的太阳(潮语版)》可谓潮语歌曲之经典。
歌手介绍
易白,本名:王增弘。诗人、作家、画家、词人、作曲家、歌手及媒体插画师、美工设计师。曾系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编辑、特约撰稿人。近十余年,先后发表文艺作品2000余篇件。代表作:诗集《
心界》、小说《
逃兵》,音乐专辑《走走走》、《
那人那事》,军营绘本漫画:《安全漫画读本》、《
法制法规》、《绝密档案》、《
案例剖析》等。此外,他还曾在军营成立过书画培训班,创办过“战神诗社”、“兵之源艺术创作室”,并曾多次应邀前往基层部队授课演讲。
专辑介绍
《
那人那事》是
易白用两年时间打造的新专辑。专辑中,除
易白战友阿福客串创作的《
燃烧之翼》外,大部分歌曲从作词、作曲、演唱均由
易白本人操刀并参与编曲。专辑中掺杂了民谣、流行、摇滚、乡村等风格,创作时长历时两年,每一首歌的词曲创作,都是
易白数易其稿之后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专辑中每一首发自肺腑的歌曲,或催人泪下,或鼓舞人心,或勾人往事,系
易白近两年的最新力作。在录制专辑过程中,
易白意外得到了享有“中国首席吉他”的
李延亮还有国外顶尖乐手们的帮助,加上
易白录制专辑时“一遍过无修音”的录法,使得这盘专辑所呈现的听觉效果更显原汁原味。
获奖记录
乐曲内容
潮语版歌词
哈…咿呀嘿
咿呀米啦多米嘿
嘻…拉伊嘿
嘻呀多啦嘿
呼…呼呜呼
妈妈咪嘿呀啦呜呼
嘿…嘿
半夜泡杯茶
一人坐过夜
无人来说话
说下家乡话
今晚月无缺
阿妈等待孩儿回
家里静~静
静~静
夜静静
我在他乡望星星
天还没晴
天上没星星
夜多少夜
望望到天亮望过夜
嘿~嘿(哼~哼)
半夜泡杯茶
一人坐过夜
无人来说话
说下家乡话
今晚月无缺
阿妈等待孩儿回
家里静~静
静~静
夜静静
我在他乡望星星
天还没晴
天上没星星
夜多少夜
望望到天亮望过夜
嘿~嘿(哼~哼)
夜静静
我在他乡望星星
天还没晴
天上没星星
夜多少夜
望望到天亮望过夜
嘿~嘿(哼~哼)
妈妈
国语版歌词
哈…咿呀嘿
咿呀米啦多米嘿
嘻…拉伊嘿
嘻呀多啦嘿
呼…呼呜呼
妈妈咪嘿呀啦呜呼
嘿…嘿
太阳升起啦
黑夜过去啦
孩儿长大啦
妈妈别牵挂
慈祥的妈妈
那年出嫁远方啊
阿婆为她牵挂
啊,妈妈
别再为我牵挂
他乡的话 怎么表达
如水年华
她流过多少泪花
太阳升起啦
黑夜过去啦
孩儿长大啦
妈妈别牵挂
慈祥的妈妈
那年出嫁远方啊
阿婆为她牵挂
啊,妈妈
别再为我牵挂
他乡的话 怎么表达
如水年华
她流过多少泪花
啊,妈妈
别再为我牵挂
他乡的话 怎么表达
如水年华
她流过多少泪花
妈妈
乐曲背景
潮语版语言背景
潮州话(Tiê-chiu-uē),亦称为
潮汕话、
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语的
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
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
华人的地区。英文称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
音译。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
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 潮州话划分为闽南语次方言不完全对,潮州古时是移民城市,主要先民为闽南人,中原人等。其闽南语,古汉语在潮州融合交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系。潮州话有别于闽南语,又有别于古汉语。往往一个相同的字,表现在地名,人名,字面上都有不同读法。
潮州
方言(Teochew),即潮州话、
潮汕话,属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语系次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
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古朴典雅,
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
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
潮汕地区不同地方的潮汕话也有口音上的分别,不同城市或地区语言各有自己特点。
国语版语言背景
指中国历代官场和主流文学中使用的主导语言和最为通行的口音,即历代汉语的标准语。在不同的时期,官方语言往往有雅言、正音、官话等不同的称呼。
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国语有继承性,同时因政权的变迁、定都的不同、人口的迁移等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华夏正统观念使得历代均力求以古中原雅言为正,尽管不同朝代的汉语标准语有所演变,但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延续性。国语往往是行政上的官方语言,亦是该朝代文学上最常见的口音。
由于清末以前的国语仅是由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习惯形成,没有法定亦没有推广,其使用范围往往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通过现代教育体系的统一传授,加之音影媒体的兴起,国语的影响、普及度大大提高。
总体而言,国语所在时代越早,其具体形式甚至就越不可考。上古、中古、近代时期的汉族标准语相互之间就相差甚远,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知名文人因此怀疑古代的韵书、诗歌的压韵状况存在问题。由于历代不同时期“正音”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也造成不同地区的汉语方言在某些方面保存着不同时代国语正音的部分语音。
由于清末以前的汉语方言研究非常不发达,传世的方言资料极少,在研究上古、中古、近代汉语时,如无特别说明,都是特指研究该时代的标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