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发展
鹿兆谦(黑娃)是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的长工
鹿三之长子。他从小就野性十足,不喜欢读书,可能是在田野里跑惯了,性子无法收回来,加上他发自内心的
自卑感,所以他觉得他是不可能通过读圣贤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他之所以可以走进学堂,是因为“仁义白鹿村”的族长
白嘉轩的“仁、义”二字,所以读书不是黑娃的主动请求,更不是他发自内心的本能反应。黑娃觉得“读书不再是幸事而是活受罪”。虽然黑娃在这群孩子中成了王,但是他却对鹿兆鹏产生了崇敬。兆鹏读书多,对他好,并且还将
冰糖这样的罕物送给他,这样,“冰糖”就成了他们之间友谊的纽带。正是由于对兆鹏的崇敬,所以他才能在兆鹏的领导下烧粮仓、闹革命,并且因此改变了他的命运。由于他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叛逆,所以他见到冰糖“ 无可比拟的甜滋滋的味道使他浑身颤抖起来,竟然哇地一声哭了”,当兆鹏再次将
水晶饼这样在乡下少见的罕物给他时,他反倒“咬一咬牙”“把水晶饼扔到路边的草丛里去了。”
黑娃领着鹿兆鹏和
白孝文去河滩砍
柳树股儿,他们却到庄场看牲畜交配。这使得他们被先生责罚,被家长毒打。随后,在白嘉轩的执意要求下,黑娃又回到了学堂。白嘉轩想让黑娃以后可以“知书达理。当兆鹏兄弟和孝文相继去
白鹿书院求学,他终于“扛起板凳”,离开了学堂。
假如黑娃继续上学,可能关于他的故事就不会再出现,正是由于他在
文化知识上的缺陷使他少了封建宗法制的束缚,多了一份自由,多了反抗。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就注定了他要和中国革命的大时代联系起来。
城里“反正”了,“革了命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辛亥革命。由于民族灾难深重和
清末“新政”的收效甚微,革命形势日渐高涨,最终爆发了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旧军官、旧官僚也纷纷出来谋取权力”,这样造成了一定的革命隐患,革命是
不成功、不彻底的。
当革命军与清军将要在西安决战之时,朱先生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将清军压境的二十万大兵斥退,这一情节说明当时革命形势不是很成熟的。百姓们只知道“反正 ”,却不知道如何为“反正”,连白嘉轩都问“反了正还有没有皇帝?”冷先生和鹿子霖也不知道这个新名词的具体含义,这充分说明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很薄弱,百姓们不知道革命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还以为是历史上普通的改朝换代呢,这样的革命只是上层人的革命,是不可能使广大民众得到什么利益的,所以它是不可能取得彻底胜利的。
清王朝的一切地方机构全都废除了,说是废除,但是实质上也只是名称上的改动罢了。“县令改成县长;县下设仓,仓下设保障所,仓里的官员称总乡约,保障所的官员叫乡约。”他们对百姓收税“按土地亩数和人头收缴印章税”。这种税收方式从本质上仍是一种对广大
劳动人民的剥削,革命了,但是
人民群众并未体会到一丝革命的欢愉,所以村民们说一句粗话“这反正倒反成个朘子了!这县长倒是个朘子县长……”。
由于税重,所以爆发了“交农”事件。腐败也是使这次暴动发生的一个原因。黑娃的父亲鹿三参与了这场大风暴,他凭一时冲动成为了这场暴动的主要领导者。这次暴动是胜利的,所以他的东家白嘉轩“在街门口迎接他”,并且“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三哥!你是人!’”这句话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看可能是句不太中听的话,可是,鹿三是个长工,
他没有文化,尽管白嘉轩对他像一家人一样,但是他毕竟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是不可能做出如此惊天的伟业的。鹿三的所作所为是嘉轩始料不及的,所以嘉轩才对他产生了如此的尊敬。
“交农”事件的平息是靠钱来完成的,尤其是搭救带头的和尚。这也说明了这个政权是腐败的,是不可能长久的。
尽管黑娃在这个时期还没有映入我们的眼帘,但是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黑娃富于反抗的人才能得到发挥,所以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个时代的叛逆者——黑娃。
人物性格
是
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以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起了封建买办的反动政权,开始了独裁统治。袁世凯倒台之后,
帝国主义操纵之下出现了
军阀割据的局面,全国一片混乱,人民叫苦不迭。在这种割据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兴起了,新思想得到了传播。这些在白鹿原上也得到了发挥,人们也体会到了这种社会变化。
黑娃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使他人生得以改变的伟大变革,他逆父所愿,到渭北去扛活。因为
白嘉轩的神圣族长形象给他一种压力,所以它试图以此方式逃脱这种
宗法制的束缚、制约,过一种新生活,黑娃的这种新生活使他与整个封建
宗法制度暂时脱节了。他成了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与小娥的爱恋正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
导火索,小娥虽然是郭举人的妾,但是她的生活是一种畸形的、变态的,是没有人格可言的,而黑娃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与小娥走到一起也是可以理解的,黑娃与小娥是一种自由的恋爱,这冲破了封建枷锁的羁绊,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他们的这种“自由”正值“五四”时期,这也正好是暗合当时时代脉搏,虽然这不是用新思想作为武器争取权利的斗争,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否定
封建礼教的作用。
对于黑娃的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白鹿原上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代表封建宗族观念的族长白嘉轩,他不许黑娃进祠堂,他最为忠实的长工
鹿三(黑娃之父)将他们逐出家门。另一种是接受了新文化的兆鹏,他对黑娃十分赞赏,“‘你——黑娃,是白鹿原村头一个冲破封建枷锁实行婚姻自主的人。你不管封建礼教那一套,顶住了宗族族法的压迫,实现了
婚姻自由,太了不起了!’”。黑娃的一切都是无指导思想的,是无意识的,这种最原始的情感也是最真实的,它使得那些条条框框的适度变得十分苍白。
镇嵩军进驻白鹿原,使得这里的秩序大乱,这些军队是反动军阀的队伍。他们到处为
地盘儿争斗。黑娃是个文盲,但是他也知道“‘城墙上的旗儿也是红的换蓝的,蓝的又换黄的,黄的换成红的’”.这表明了军阀的混战已经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他们强迫老百姓纳粮,所以,他们是人们的祸害。兆鹏和黑娃放火烧掉他们的粮台是一种对这股社会逆流的反抗,军阀依靠自己手中的武装视人民的生命为草芥,对人民大肆盘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但是,农民的
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他们挖掘不出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只能是将自己的想法隐藏,一切都慑于反动的武装而流产,黑娃的杰作恰恰是一种超出阶级狭隘观念的进步,他从行动上步入了革命,农村有了自己的革命力量。 黑娃的这种行为还有一种想在人们面前为自己正名的意义,他想通过这些使自己能为人们所接受,回归到现实中,从本质上讲,他虽然是叛逆的,但是他也使向往回归的,所以他后来的跪倒在祠堂上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