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遗址横亘于
齐鲁大地,始建于
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西起
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
山东南北分为两半。经实地测量
齐长城全长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历史沿革
齐长城的修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据考证,它的修建,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建筑、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从历史方面看,公元前771年,
周平王东迁,王室逐渐衰落,而齐、鲁、晋等国则日渐富强,特别是
齐国正崭露头脚,渐渐崛起于东方。逐渐占据了霸主地位的齐国虽发展迅速,但是,南部强大的
晋国却一直是当时齐国统治者心头的一块病,时时令其不安,而且当时其他诸子国也纷争不断,战事颇繁,对齐国也是一种威胁,因此确实需要设防。
从地理方面看,齐国所受封地在泰沂山脉以北,背靠山面对海,海是不必防范的,西和北面有黄河作为天险屏障。可谓易守难攻,只有南面有出入
泰山的陆地大道,直通在它南面的鲁、楚等国,虽然泰
沂山是约定俗成的边界线,但因地势开阔,易守难攻,正是
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之地,是齐国需要重点防范的要塞,必需设防。而且据史料记载,春秋至
战国初,各国主要是用
战车作战,因此设防重点是修筑关隘,用来阻挡战车,而到了战国时期,步兵以其机动灵活可以翻山越岭等优势,在军事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就迫使齐国在修建关隘的同时,还要建好山岭上的长城,以防步兵的入侵。
正是出于防御目的,
齐桓公开始在此修筑长城。随后,
齐灵公、
齐威王又不断将长城沿泰沂山脉向东增修,至
齐宣王时已修至
东海民国等时代的统治者又对
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进行过维修,所以虽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至今仍清晰可见这堪作历史见证的遗迹,而且是全程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
主要景点
城堡、兵营
城堡、兵营是专门用以屯兵防守的建筑。考察中发现齐长城城堡和兵营遗址共50余处,分布在西起长山岭东止
鹁鸽山的长城全线上。多数建筑在地处要冲的山峰上,少数筑于重要关隘山口处,也有较大规模的兵营设在便于机动调配的重要之地。其规模大小不一,从30多平方米到30000多平方米。最典型的是杜庄城堡和
牌孤城。
鲁地便门
鲁地便门距
锦阳关东1.8公里处的
鲁地村北岭口,至今保存着完整的便门。由
花岗岩块石、条石砌筑拱形门,门洞高2.5米,宽2米,进深3.3米。城墙从门上而过,这是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两个便门之一。
大峰山遗址
距今2500年的齐长城又名长城岭、大横岭,是齐国为防御鲁、楚及中原各国的军事入侵而建,也是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
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长城自这里开始,向东经
双泉、
马山、万德、历城、
泰安、
淄博,至青岛市冀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海滨,横贯18个县、市(区),
孟姜女哭长城是妇儒皆知的故事,这里就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长清区
万德镇长城村就是孟姜女的故里,且当地还有孟姜庙遗址。
齐长城关隘
齐长城关隘,以
穆陵关最为著名。位于县东南与沂水交界的大岘山上,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遗址2600平方米,残墙高3—5米。其南面下临深谷,陡不可攀; 北侧较平缓,以平顶山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地势极为险要。平顶山巅平如砥,面积5000000平方米。关与山之间,成一布袋状狭口,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关东、西200米处各有一 高台,北面与长城平齐,南面凸出约2米,为关隘的军事附属设施。关北还有双重城墙并列。今台下有战国时期碎瓦片,有明重修碑1块。
建筑特点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平原和矮丘,以土
板筑穆陵关西大岘山上坍塌后的遗址底宽达15米,高5米。土筑城墙就地取材,黄土、黄粘土、沙土、砂砾土都有。不论何种土质,都是加盐水板筑,至今盐渍可见。板筑时夯层10—25厘米不等,现裸露处夯层明显。
山上以石垒砌。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7米的双面城墙。更多的城墙不在山脊,而选在山脊阳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宽1—2米的单面石墙,墙阴填土石,形成阳面高六七米,阴侧高仅1—2米居高临下的态势,易守难攻。用料上有块石、条石、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就地取材。
在济南市长清区的陡岭子山上发现50米长双层城墙,即在城墙之阳坡又筑外墙,两墙相距2米—3米。三股峪北山还发现有锯齿形城墙,即城墙外侧呈三角形突出,这段城墙长300米。诸城马山至北山一带山坡上的城墙,都用石块砌成间隔7—10米的格子状,中间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因地形,用险制塞”,就是充分利用数十米高悬崖峭壁的山险墙,因无法攀登而不再在其上修筑城墙。这种情况齐长城全线用得很多,短的数十米、几百米、长的达千余米。
像这样以山险代替城墙的例子很多,其中以
泰山长城和博山长城为代表。齐长城未经过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经泰山之阴迤逦东去,但城墙只修筑到泰山西北的
钉头崖,其以东的老鸹尖、
摩天岭齐长城遗址在
城子村(古城)逾
淄河,东到三
泰山沂源县大崮、
小崮之东才见城墙遗址。在南自
鲁山各段遗址
长清段遗址
长清段位于
长清县境南部,现存东西两段遗址。最西段在广里村东北0.5公里处,长200米,高2米,底宽8米,顶宽2米,夯土筑成。东段在
万德镇长城村南,长200米,高2米,底宽6—8米,夯土而成。村北首原有孟姜女庙,“
文化大革命”中毁,遗址今存明、清重修碑。在界首镇北麻套村北,沿北顶山脊也有一段长城遗址,长4公里,高4—5米,底宽8—10米,顶宽5—6米,石砌墙,拐弯处用草拌粘土砌石。长清、
泰安交界的山口处两侧,至今城墙高大雄伟,有羊肠山道南北相通。
肥城段遗址
肥城段遗址在
肥城县境北。西起老城镇北5公里处的项峪北山,经于土村北、刘家山口、张庄北山、北李庄北、铁担岭、站口子山口、双山、五道岭山口、芦家沟、 三山、羊角山口、上峪村北、羊角山、松树山口、斜峪北岭、槐树口、夹子山,东 止于窗户岭,全长38公里。山区为石砌,凡经山口处为土基。山顶遗址一般高1.5 —2米,底宽5—6米,顶宽1.5米。有的高达4—6米,宽6—8米。最东段高10米,底宽15米。
泰安段遗址
泰安段遗址位于泰安市郊区、泰山区境北泰山山区分水岭上。西自窗户岭入郊区道朗乡黄巢寨山,沿山脊折而东北,再入长清境。自界首北顶山又入泰安境,沿岱阴泰历边界线崇山峻岭,经
摩天岭、牛山口西北、
马跑泉村北、讲书堂北、大药乡北、长城岭、水泉子村、西门台、天马顶、梯子山、南天门,至四界首与泰安、
章丘分界线长城岭相接,长82公里,残垣断壁处处可见。其中东段最清晰,自大津口经黄前镇水泉子村西北的济泰公路山口,至下港乡谷山村一带,遗址绵延不断,长34公里,高2—4米,底宽6—10米,顶宽2—4米,石筑,间以夯土。
莱芜段遗址
莱芜段遗址在
莱芜市境北泰山山区。西起芭麻峪,东至
青石关,沿章莱、博莱边界逶迤52公里,跨越大槐树、鹿野、上游、茶叶口、和庄等乡镇,全部为石砌。峰峦陡险处墙高2—3米,平坦处高5—7米,底宽2.5—6米,尚存垛口。全段有3个门,史称三关:西有天门关,东有青石关,中为锦阳关。锦阳关位于上游乡娘娘庙村北,为齐鲁要冲,已毁于
抗日战争时期。关西一段城墙最完整,长0.8公里,高9—11米,底宽6—8米,依山而筑,垛口完整,清同治年间为防
捻军而整修加固。 青石关一带,两山对峙,形势险要。
蒲松龄有《青石关诗》:“身在瓮盅中,仰看 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罗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早露。”
临朐段遗址
临朐段遗址位于境南部。西接淄博
岳阳山凤凰岭,经嵩山、九山、沂山、大弁山东去入安丘县,长75公里。城依山而筑,随岭阜沟壑起伏。凡高崖陡壁处,仅用石块砌成2米左右的矮石墙。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一般地段为土石结构,其基础由精加工的大石砌成,宽8—10米,高3米,上为夯土,层次分明,每层厚约20—30厘米,夯窝均匀,清晰可辨。有些地段为冬季施工,土里掺有盐水;有的尚存木桩痕迹,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大关乡苗家旺村南至邵家峪一段最为清楚,长12公里,残高1—4.5米,底宽6—8米,多以沙土夯实而成,间有石块砌筑。墙南面陡峭,北面坡缓,每隔5—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若磨盘,小者似碌碡,为当年守城者御敌所备擂石。大关乡内残存分岔段,为二道防线。从沂泉村南至大关水库南,长4公里,高1米,宽2.5米,盐土结构,间有木桩痕迹。
五莲段遗址
五莲段遗址位于境北,有长达50余公里的城址。它横跨潍、涓二水,历经100多个山头,为泰山山脉之东现存最完整的一段。尤以院西乡西段最好:长1.5公里,底宽6.5米,顶宽3.5米,高2.5米,砂土夯筑,至今十分坚固。遗址座落在马耳、分流两山之间,前后均有长城村,中有古道,东西两侧筑烽火台,今台基仍存。
胶南段遗址
胶南段遗址位于境北,全长55公里,残垣依稀可见。最东端城址高3米,底宽6—7米, 直入大海。古老拙朴的长城与瀚浩壮阔的大海相衬托,气势雄壮,动人心魄,今已 成为青岛市著名胜景之一,被誉为“少海连墙”。
文物保护
齐长城遗址于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齐长城文化带”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齐长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扩展项目。在保护方面,先要制订总体保护规划,而后开始齐长城墙体保护工程。齐长城沿线两侧自然山谷以上的山坡区域自然环境恢复治理和相关的军事设施、村镇兵营的保护也要进行。沿线的黄石关、青石关、锦阳关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程。
2022年8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齐长城遗址保护范围内实施徐山山体生态修复工程。
2023年,齐长城——沂水穆陵关、黄墩段抢险加固修缮保护工程项目,已完成投资850万元,抢险加固施工1800米,配备配套标识、标志碑、界桩等基础设施,并在重点地段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还纳入天网工程。
作用价值
历史价值
齐长城遗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齐长城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从齐长场面现存遗迹的考察中可见当时整个长城建筑之一斑。
《
战国策·齐策·
苏秦》说:“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
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春秋时期齐国的主要防御对象在南界,从地理条件而论此有泰沂山脉已是齐国南界的天然屏障,又修筑了长城,更格外坚固。
军事价值
齐长城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诸侯国争夺战争的需要而修筑。关于设置长城的功能,张维华先生指出:“原夫长城之设,即可以为界,亦可以为防,对于当时各国疆域分合的形势,甚有关系。”从齐长城的整体设计和分段施工情况分析,齐国之所以修建长城,主要是从军事防御需要考虑和组织实施的。齐国的疆域又不限此界,仅以此为守界;即战时自防守于此,利时又可以以此界进攻尽取它国之地,即所谓能攻易守。这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多次越过长城攻侵它国的实例得以证之。
旅游价值
齐长城遗址是继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之后的又一大旅游胜景。齐长城作为春秋战国史上的古战场,东夷文化的发源地、齐鲁文化交流的纽带、齐鲁大地的分水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老的人文景观。
齐长城历史上第一次把黄河泰山和东海在山东一省境内联系起,形成千里风景线。无论是沿齐长城走向考察或参观长城遗址、目睹两千年前的军事防御工程,还是游览长城沿线的古迹,名胜都会让人感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奇妙结合,发思古之幽情的同时为中华文明而自豪。
相关传说
明目偏方
相传长城脚下住着一户人家,聪明英俊的王小与老母相依为命,无奈家贫如洗,王小老大不小了也没有娶上媳妇,老母盼媳心切,日久成疾,双目失明,王小靠讨饭奉养老母、并天天到山上打柴换药为老母治病,历尽生活艰辛。王小的孝心终于感动了神灵,托梦指点他道:北墙跟前一地花,九月满目黄金甲;得此妙药圣草日,定是慈母见天时。王小醒来,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天天打柴时见到的齐长城下的野菊花嘛!于是采来野菊,熬汤为老母洗眼,果然灵验。这一偏方,至今在齐长城下流传应用,造福一方百姓。
孟姜女哭长城
青石关南19公里处的
望夫山,是因哭倒长城的
孟姜女北眺夫婿而得名。传说住在山下的孟姜女,结婚不到三天,丈夫就被齐国抓去修长城,一去几年杳无音信。孟姜女盼夫心切,天天手提盛着馒头的篮子和面汤罐子,伫立山头向北遥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望穿双眼,盼白双鬓,不见夫归,久而久之,竞立化为石,至今屹立山顶,见证着流逝的岁月,记载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诉说着几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此山因之得名“望夫山”,为莱芜十大名山之一。
考察历程
历史上曾有很多有识之士对齐长城遗址进行过考察研究,但由于绵延千余里、人迹罕至、山巅峡谷荆棘丛生,历史文献始终没有对它进行过全程实地考察的记载。尽管《管子》《史记》《左传》《战国策》《
括地志》《
水经注》《
泰山郡记》《
泰山道里记》等许多古籍对它都有过记载,却都是寥寥数语、谬误很多。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填补山东历史研究的一项空白,使世人认识齐长城的本来面目,泰安市已经退休和退居二线的路宗元、孙立华、
李继生、张广坪、和进海等五位同志自己提出课题,拟出考察方案,自愿组成了齐长城考察队,自1996年10月19日从起点出发,于1997年10月21日到达终点,历时367天,完成了全程实地徒步考察
齐长城的任务。
他们弄清了齐长城的建筑特点,解开了部分历史疑案,矫正了古籍记载的谬误。收集了大量有关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风土民情,确定了
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在考察过程中还对长城沿线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进行了调查。有长清的
双乳山济北王墓、
孝堂山汉石屋,
沂源猿人遗址,
沂山东镇庙,
安丘公冶长书院、
董家庄汉画像石墓,
莒县浮来山定林寺,
五莲山盘古城等。这些考察成果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中国长城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
这项活动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修智、原山东省委书记
梁步庭带领省委、省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专程到泰安听取考察队关于考察成果的汇报,高度评价齐长城考察活动。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在济南举行《齐长城考察新闻发布会》,对考察队进行了表彰奖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和
中国文物学会联合举办了《中国齐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60多位专家学者对五位老者徒步考察
齐长城的壮举以及所获得的成果予以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