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诺贝尔奖
2010年颁布的国际奖项
2010年诺贝尔奖是2010年颁布的国际奖项,颁奖仪式于2010年12月在挪威奥斯陆及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颁奖时间
诺贝尔基金会介绍,2010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具体揭晓时间如下:
颁奖地点
按照传统,2010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2010年12月初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的颁奖仪式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奖项得主
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0月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英国生理学家罗特·爱德华兹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德华兹1925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二战后,他先后在威尔士大学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并于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他开始在英国国家医学研究中心工作,并开始了他对人体受孕过程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爱德华兹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研究中心。
体外受精技术又称试管婴儿技术,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在接下来的数年中,爱德华兹和他的同事们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技术,并向全世界推广。全球已有大约400万人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通过自然方式生育了下一代。
物理学奖得主
10月5日,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状中称,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石墨烯实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石墨烯是一种只有原子那么厚度的碳薄片。颁奖状称,就石墨烯进行的实验可以用来研发新物质,生产创新型电子产品。盖姆和诺沃肖洛夫通过实验表明石墨烯具备非凡的特质,这些特质来自不同寻常的量子物理学世界。
颁奖状称,石墨烯是一种碳形式。作为一种物质,它是全新的,不仅是最薄的而且是最硬的。作为一种电导体,它的性能可以和铜相提并论。作为一种热导体,它的表现超出了任何其它已知材料。由于它几乎全部是透明的,但又十分密集,甚至是氦也难以穿过它。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的最基础物质碳再一次使人们感到意外。盖姆和诺沃肖洛夫从一片石墨中提取出了石墨烯,他们用常见的胶粘带获得了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石墨烯,当时许多人认为这种薄的结晶状材料不可能很稳定。但是,由于获得了石墨烯,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具有独立特性的二维结构材料。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由于它实质是一种透明的、非常好的导体,石墨烯可以用来生产透明触摸屏、灯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它是一种完美的原子晶格。”
51岁的海姆是荷兰公民,他1958年出生在俄罗斯的索契,1987年从俄罗斯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体获得博士学位,曼彻斯特介观科学与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曼彻斯特大学Langworthy研究教授、皇家学会2010周年研究教授。
36岁的诺沃肖洛夫拥有英国和俄罗斯双重国籍,1974年出生在俄罗斯下塔吉尔,2004年从内梅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皇家科学院研究员。诺沃肖洛夫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时就与盖姆一同工作,他随后跟随盖姆来到英国。
化学奖得主
10月6日,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根岸英一和日本科学家铃木彰,因开发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分子的方法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在海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79岁的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他1931年出生在美国的麻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他1954年从洛杉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德拉华大学荣誉教授
75岁的根岸英一是日本公民,他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1963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得博士学位,是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杰出教授。80岁的铃木彰是日本公民,他1930年出生在鹉川町,1959年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文学奖得主
10月7日,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以表彰略萨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城市与狗》是略萨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品还有,《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谁是杀人犯》、《叙事人》、《谎言中的真实》、《天堂的另外那个街角》等。
略萨于1936年3月出生在秘鲁南部的亚雷基帕省,他1953年进入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主修文学与法律双学士,1957年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略萨离开祖国移居欧洲,曾客居法国、西班牙等国,而后他长期定居于英国伦敦
略萨创作体裁极为丰富,有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政论杂文等。除从事文学创作外,略萨还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并主持过广播电视节目。其诡异瑰奇的小说技法及丰富多样的深刻内容为他赢得“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美誉。
曾经有过从政经历的略萨的大部分作品中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主题——反独裁。他认为,“小说需要涉及政治”,而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1987年,略萨曾回到秘鲁组建新政党“自由运动组织”,主张全面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1990年,略萨参加秘鲁总统大选,但最终惜败于藤森
经济学奖得主
10月11日晚间消息,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今日宣布,麻省理工大学的彼特-戴蒙德(Peter Diamond)、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克里斯托弗-迪萨里迪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美国西北大学戴尔-莫滕森(Dale. T NORTENSEN)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们对市场的分析使其可以得到这个奖项。“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彼特-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是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他们的工作也就是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戴蒙德的理论已经成为一种领先的理论体制,那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而说的,对于解决各种政策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但他的理论是远远可以适用于劳动力市场之外其它领域,可以用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在经济学以及家庭经济学等等。今年的获奖者他们的理论已经极大的改进了相关的市场理论。
网络评论
2010年诺贝尔奖正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一个一个地揭晓,各个奖项的最终结果需要公布以后才能知道。
虽说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也曾让我们感到丝许安慰和喜悦,但是,他们终究不是我们直接培养的,令我们兴奋和喜悦的元素明显不够、细胞明显不多,“含金量”也明显不足。甚至这种民族性的兴奋和喜悦,还会因为种种原因,受到耻辱性的伤害。钱学森的堂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曾留下了“我是美国生美国长的,我不是中国科学家”的话。对这样的“中国人”获奖,别说产生兴奋和喜悦,不感到强烈的耻辱就已经很不错了。
也曾经有报道称,如果当年鲁迅参评,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当然希望鲁迅能够获得此项殊荣,为中国进入诺贝尔奖殿堂打开一扇大门。但事实上,这种推测,更多的还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不仅来自于对这项世界最高奖项的崇拜,来自于急需要通过获得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还来自于我们的周边很多国家都曾经拿过此项大奖。印度、日本、韩国、缅甸,甚至孟加拉国都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而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竟然迄今尚未染指此奖。
如果诺贝尔奖设立一项经济发展成就奖的话,中国能够当之无愧地获得此项殊荣。遗憾的是,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们,却始终只能远远地看着其他国家的同行们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近年来,有关我国在一些方面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报道不绝于耳,中石油市值世界第一、工商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富的银行、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等等。但是,这一切,能替代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待吗?能够回答出何时才能出一个真正本土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呢?
虽然诺贝尔奖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医疗等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至少可以证明这个国家在某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这个国家在这一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虽然有关方面、有关人士也反复分析和研究过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但是,所有的分析和研究,都没有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佛勒斯特姆教授的话那么精准,那么切合中国人至今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际。他表示,“科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重要的是做有趣的科学研究。诺贝尔奖得主们自己也许都没意识到今后会获奖,他们只是在研究上充满好奇心,执着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恰恰相反,中国的“家”们,最缺的正是这种“研究上的好奇心”和“执着于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是从着手某项工作开始,就想着如何获奖,如何围绕获奖而进行研究,如何通过获奖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呈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不然,怎么会发生那么学术造假现象呢?怎么会为了所谓的“院士”头衔而雇凶伤人呢?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为科学而生、为科学可以放弃一切的人,袁隆平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袁先生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他对人类的贡献,已经完全超出了诺贝尔奖的贡献范围。这也进一步说明,获奖只是一种形式,有一颗“研究上的好奇心”和“执着于自己喜欢的工作”才是最高境界。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16:45
目录
概述
颁奖时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