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路、
府始于宋代。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唐中叶后,
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
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这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唐宋王朝进入了道(路)制时期。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余年。
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国分为13道。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21路,第三年后又为19路,端拱二年(989年)改为17路,
淳化三年(992年)有16路。可见,在淳化五年以前的15年中,
宋太宗一直实行“道”、“路”并存的行政区划制。淳化四年(993年)又并为10道。淳化五年后,全国设路也未有定规。在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后又有所调整,始定天下为15路:
京西路、
京东路、
河北路、
河东路、
陕西路、
淮南路、
江南路、
两浙路、
福建路、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西川路、
峡西路。 宋初力平群雄,疆域区划难以顾及,太宗因袭唐朝旧制,略事改革,分全国为13道:河南道、关西道、
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陇右道、
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岭南道。但不久,在淳化四年(993年)把全国又合并为两京(东京、西京)10道;去陇右、山南东、山南西三道,并剑南东、西道为一;改岭南为
广南道;增设两浙道。但第二年即废,于是正式废去道制,改为路制。天禧四年(1020年)增至18路,
宋真宗分西川路和峡西路为
益州、梓州、利州、夔州4路,分江南路为
江南东路和
江南西路。熙宁七年(1074年)增至23路,
宋神宗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分陕西路为
永兴军、秦风两路,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分京东路为东、西两路。元丰八年(1085年)颁行的《
元丰九域志》,即依据23路的行政区划制编写的,京畿所在的
开封府则不在23路之列。崇宁四年(1105年),
宋徽宗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合称为24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与金联盟,约定灭辽后,金将燕云16州归还宋朝,因而宋拟置燕山府路和
云中府路。但金灭辽后失约,所以北宋末年号称拥有26路,路之下设府、州及带县的军、监,府、州、军、监下设县及不带县的军、监,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三级制。实际上还是24路。绍兴十二年(1142年)分路16:
两浙东路、
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
荆湖南路、荆湖北路、
京西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
成都府路、
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图8)
嘉定元年(1208年)
宋宁宗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
与
南宋对峙的金,也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公元1115年创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至1234年亡,共历9帝,统治120年。 其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曾分境内为17路、20路,分别置于皇统二年(1142年)和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20路为
中都路、
上京路、
咸平路、
东京路、
北京路、临潢府路、
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大名府路、西京路、
南京路、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京兆府路、
凤翔路、
鄜延路、
庆原路、
临洮路。
泰和五年(1205年)
金章宗并临潢路于北京路,是为19路。路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泰和五年时,金国境内有府、州179,县683。
(3)上一个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州制时期)最高的
行政区划单位——州,在此时期仍继续沿用,不过变成了行政区划的第二级单位,隶属于道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