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狭义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简称,和海外闽民系的从事商业的人们。
闽商介绍
“闽商”为福建商人的简称,他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语言、行为,为人们所熟知概括而成。此外海内外祖籍福建的商人。“闽商”狭义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简称,广义指以福建、浙南、粤东潮汕地区(因处广东省管辖故不具闽民系认同感)和海外闽民系的从事商业的人们。他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语言、行为,为人们所熟知概括而成。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因“开放、拓展”的精神闻名如十九世纪前黄高升黄伯爱行贷南台嘉崇里
金墩巷远渡南洋爪哇岛侨居拉森码头初当搬运工摆地摊至十九世纪鸦片战争时为避战乱,黄渭源祖父黄兴祥讳锡来,父亲黄集仁字进铎早年移居印尼中爪哇省拉森南旺。闽商社会价值观,明显表现出与内地的差异。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闽人主体是从中原移民后代,比如今北方更大程度上保留并发展了中华文明,宗族乡土观念很重。诚信为先且利义兼得是他们的经商基本理念。道光年间成书的《晋江县志》。将商贾与农工并列,而非置于四民之末,“行货曰商,居货曰贾,商贾之名,虽亚乎士,而与农工,均在四民之列”。
闽商精神
在福建,歌曲“
爱拼才会赢”几乎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正是闽商“爱拼敢赢”的性格写照。翻开历史的篇章,当我们探寻闽商足迹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
闽商历史
历史上很早就有闽商的提法,它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
粤商齐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
庄国土说,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游”,在福建几乎没什么影响力。闽商闯荡全球的历史显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商”。
第一代闽商离乡背井、出洋谋生其实与福建土地贫瘠、地少人多有关。至少在宋元时期,福州
莆田闽东南等沿海一带男儿就视出洋为正途。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开创的﹔明清之际,郑氏海商集团又建立起纵横东亚、东南亚的海上商业王国。如今,在遍布全球的海外华侨华人中,闽籍人士达1000多万,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誉为海外三大商帮之一。
历经千年的演变,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
不喜存款爱创业冒险
福建沿海一带有“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等说法。在经商传统的影响下,“办企业当老板”成为福建人的价值取向之一。一直以来对闽商群体颇为关注的《闽南儿女》主编庄永章告诉笔者,崇尚“三分本事七分胆”的福建人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他们认为创业过程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他们充满冒险精神,崇尚外出“掘金”,一旦认准目标就不放弃,“赚一块钱再借一块钱”投进去,依靠自己的拼搏精神取得成功。
福建民间资本在国内的投资扩张速度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超过400万。有人这样形容闽商在北京的影响:在北京,十块瓷砖中有九块是
闽清人卖出的,闽商中的“泉州军团”已有80多万人外出经商办企业,在外企业年销售总额已达3000亿元,相当于在外再造了一个泉州市场。莆田在外经商办厂的已达50多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莆仙军团”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的木材市场。从一定意义上说,日本
冲绳是闽商的天下,历史可从明太祖遣福州36姓入琉球说起,这里很多风俗习惯和福建完全一致,农作物种类及部分方言也和福州的别无两样。仅福建
福清一县,2004年就从日本汇回3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地下的。闽商在美国一直稳步发展,现在仅当地就有30万福建人在从事餐饮、贸易和实体企业,5家闽商企业已经跻身华人在美企业前10名。
长乐基本上主控了纽约的餐饮。美国西递银行已经在福州增设了网点,主要就是看上了闽商的外汇业务。在纽约,福州话的使用甚至超过普通话,可以说是懂福州话便可在美国华人街生活。
回馈桑梓扶持同乡
闽商虽然奔走各地,但恋祖爱乡的心情始终像风筝线一样牵扯着他们,取得成就后回馈桑梓成了他们普遍的做法。近代,以陈嘉庚为代表的闽籍侨商倾家捐钱捐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除了回馈桑梓外,扶持同乡也成为闽商的典型特征。庄永章说,走出福建的闽商在外地格外注重相互帮扶,发达了的商人会把自己的同乡带出去,不仅教他们经商之道,还出钱资助他们。据考证,福建人组织海外商会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闽商探源
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在八闽几乎没什么影响力。他们唯利是趋,与台湾人一样,“舍祖宗之丘墓,族党之团圆,隔重洋之渡险,处于天尽海飞之地”。
至少在宋元时期,八闽男儿就视出洋为正途。明清时期,闽人移民海外络绎于途。据福建省统计,漳泉二地有海外移民540万人,相当于本地人口55%。如以泉郡计,则其海外移民相当于本地人口的80%。
闽人海外移民为求生存和发展,需有主动适应异地环境的心态和能力,培养兼容和开放的精神。明代后期以来的海外移民活动更为闽南文化注入异域文化的活力。尤其是近代以来,闽人大规模向东南亚地区移民。这些移民绝大多数居住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直接参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有的人还进入当地主流社会。闽中沿海地区向海外移民众多,其数量超过本地居民,且与家乡保持密切联系。西方文化较早经过福建海外商民进入福建地区。
闽商不仅生活习俗深受海外影响,其语言文化与价值观念也与
中原地区发生微妙区别。如老一辈所说的“拐杖”(Dongkai)、针车(Magin)、肥皂(Sammuen)等词汇,均来自西文stick、Machine、Soap。外来词汇对福建的影响力就如现今粤港词汇对全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西方市场意识对福建地区的渗透。西方的格言“生意场上无父子”,在侨乡广为流传,这是对儒家传统学说典型的否定,但这不表示福建人抛弃了儒家传统,反之福建族群是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如股份公司)早在本世纪初就已流行于福建。福建第一批现代企业及最早的市政建设,都出自于华侨之手,
抗日战争期间大批工厂内迁内地,
国共内战后国民政府战败迁台,许多福建工厂为解放军接收且没能再迁回福建,就连马尾船政的海洋学校也迁到山东。而后福建长期作为对台前线,兼之本身地理条件限制故国家对福建的基础设施固定投资一直是全国倒数第一,这个情况于台海情况好转后,国务院批准支持福建省发展文书正式下发后才逐渐加大力度,推进了闽商建设家乡的力度。
福建的乡土文化习俗,有着浓郁的西洋特色。其生意活动,更贯穿了“经济关系高于一切关系(包括亲属关系)”的西方市场经济原则。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是闽商务实精神与蔑视正统的体现。
追寻足迹
追寻闽商的足迹,如同翻觅一本厚重的史实。福建是个具有悠久经商传统的地方。远在4千多年前,
昙石山文化已显现海洋文明的特征;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近代,厦门、福州位居
五口通商之列,马尾船政文化辉煌一时。可以说,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子,早已融入福建人的血液,成为福建文化特有的禀赋。
闽商闯荡全球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自东晋迄唐宋五代以来,中国战乱不止,加上黄河地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因此许多北方人南迁,导致闽粤人口激增,形成人口过剩的局面。同时,闽南和粤东北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农民没有土地是移民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地民众只能出洋谋生,以寻求生路。“福建地狭人稠”导致闽人外迁的雏形。
闽人崇商盛于元代。唐宋时期,迁徙的闽人为了谋生从家乡带着丝绸、药物、糖、纸、
手工艺品等特产搭上商船从泉州出发,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将这些商品销往各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如此周而复始。至元代,闽人已经有了固定的商业意识,1800年前潘湖黄高升黄伯爱行货南台嘉崇里金墩巷侨居爪哇岛拉森作为商人因经商需求开始定居异国他邦,拓展商贸往来。十九世纪黄兴祥讳锡来1840年鸦片战争时为避战乱始从福建晋江潘湖远渡爪哇岛侨居Lasem拉森码头唐人街华族区谋生,初时当搬运工摆地摊,葬在拉森山南麓。为可以说,闽商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通过丝调之路,他们创造了东渡日本、北达欧亚、西至南北美洲、南抵东南亚各国的辉煌历史。
有人这样形容闽籍商人:“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人。据统计,福建现有海外华侨11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晋江潘湖徙印尼中爪哇先居拉森后居南望古突士针记父子黄集仁字进铎黄渭源。闽籍的港澳同胞约120多万人,闽籍台胞几百万人。这些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
明清时期,闽商帮位列全国十大商帮第四位。历史的巨轮驶至今日,地处腹地,以“
红顶商人”为代表,以“贾而好儒”为精神特质,以“官商紧密”为特点的晋、徽商帮已然湮没;地处沿海,以“民本”为生发力量,以外向型为特征的潮汕、
宁波商帮则正不断穿越历史的跌宕起伏、
狂风巨浪,渐行渐近,有了今日的辉煌阵势。而闽商帮,同样面向大海,同样自“民间”获得原生动力,也正从历史的烟尘中现身,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突现出伟岸身躯。
人们给予闽商精神以文字定义———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更为重要的是,“闽商”这个对福建、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巨大贡献和影响的商人群体,其脉络在世人面前愈发清晰起来,闽商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发源地
福州
福州,简称榕,是福建省省会,居
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黄金海岸,东临东海,与台湾一水相望,两地最近处仅68海里。她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南倾斜,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闽江横贯其中。福州既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商贸城市,又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福州是著名侨乡,早在汉代就有人移居
菲律宾,此后历代都有福州人到海外谋生创业,至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华侨飘洋过海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最早的可追溯到汉代。《
后汉书》中云:“旧交趾七郡贡献,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沉溺相系。”东冶,即福州当时的称谓,可见汉时福州与越南已有航运往来。历史上,福州华侨出国较早较有影响的有过两次:一次是明代跟随
郑和七下西洋的福州一代水手,
郑和船队先后到过“西洋”30余国,为众多的福州华侨远涉重洋到海外谋生开辟了航途。另一次是清代末年,近代福州著名乡贤
黄乃裳率众到马来西亚沙劳越开埠“新福州”。翻开福州华侨出洋史,声声泪、字字血,特别是清代末年,帝国主义为榨取中国廉价劳动力而掠卖华工,把中国人当“猪仔”卖。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在海外努力拼搏、奋斗,终于有了辉煌如由福建晋江潘湖徙印尼中爪哇先居拉森南旺后徙古突士金湖的针记创始人黄渭源成为印尼商界巨贾2014年净资产167亿美元。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有了祖国母亲作坚强的后盾,再也不是受人欺侮的海外孤儿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海外华侨昂首挺胸,更加努力创业。改革开放后,福州又迎来了出国热,出国潮造就了新一代华侨的形成。在新一轮出国潮中,从
福清、
长乐、
连江、
闽清、
平潭、
闽侯等地出去的居多,新一代华侨除了前往上述国家和地区外,还把足迹拓宽到匈牙利、
罗马尼亚、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在那里扎根、发展,事业有成。这批移民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福州当地资源配置紧缺,出国谋生在当时环境里是比较好的选择,国内外汇率差大,到外国可以赚到更多的侨汇,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东南亚排华案对内地政府的不满而移民,福清县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
惠安
惠安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台湾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的中心位置,隔海峡与台湾相望,惠安属泉州管辖,为国务院批准的
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素有“建筑之乡”、“石雕之乡”、“渔业强县”称誉。1984年被辟为对台贸易开放点,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闽南金三角开放县。
惠安县是中国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惠安人民用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借助巨大的侨胞资源,大力弘扬“勤奋刻苦、务实求真、团结拼搏、创新争先”精神,解放思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能快则快,奋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对外经贸不断拓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随着海峡两岸试点直航的实现和“大泉州”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
斗尾港大型船舶修造、大竹岛旅游观光、外走马埭围垦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的即将投建,作为享有沿海开放地区和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诸多优惠政策的惠安,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最活跃、最有吸引力的地区和投资中心之一。
晋江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南岸,倚山临海,东北临泉州湾,东接
石狮市,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及西北与南安市接壤,比与泉州市区毗连,土地面积649.32平方公里,她枕山面海,山川秀丽,自然条件优越。
晋江市是举世闻名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对外交通贸易盛极一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泉南佛国”、“
海滨邹鲁”之誉,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晋江是全国著名侨乡,祖籍晋江的华侨、华人有200多万,遍布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十九世纪鸦片战争时祖籍福建晋江潘湖徙爪哇岛拉森码头黄兴祥讳锡来,子黄集仁字进铎偕黄渭源后徙南旺古都斯毕锡甘,在印尼出生的针记集团黄辉聪黄辉祥兄弟,同时与台湾有深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如清雍正台湾知府黄立本留居淡水艋岬,是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侨台优势,走出一条以市场为主,以外向型为主,以股份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具有晋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199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82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323亿元,
农民纯收入5257元。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环境日趋优化,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现代通讯技术先进。
福建南靖土楼风光
南靖
南靖,古称兰水县,南者即地处福建之南,靖者取安靖之义,已有600多年历史。地理优越,物华天宝,东临漳州,西连
龙岩,毗邻广东,境内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树海”、“竹洋”之称,是闽东南的一片绿洲。
南靖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之一,南靖人出洋始于明嘉靖年间,已有420多年历史。据1990年调查统计,全县华侨、华裔24653人,分布世界五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其中以缅甸、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人数尤多,归侨和侨眷共15333人。南靖华侨、华裔在侨居国历尽艰辛,他们和侨居国人民和睦相处,为侨居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南靖县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南靖人移居台湾始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明清时期,南靖至少有53个姓氏大批人口移居台湾,台湾有100余万人是南靖移民的后裔,南靖移民在台湾分布广泛。1978年以来,由于实行
对外开放政策,台湾同胞到南靖寻根拜祖的渐多,两地宗亲之间往来日渐密切。
南靖是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全国电子行业一颗耀眼的明星“万利达”就是在这里崛起。她以其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电力丰富,政策优惠,服务配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新一轮创业中,南靖人民紧紧围绕“加强农业,搞活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努力把南靖建成闽东南经济强县。
南安
南安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民族英雄
郑成功的故乡。南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三国东吴
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建县,名“东安县”,后曾改用晋安,梁安等,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
南安县。她历史上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
丰州金鸡古港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南安是中国著名侨乡,有海外侨亲及台港澳同胞350多万人因,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早在宋代便有乡民赴台垦荒,郑成功“开辟荆榛逐荷夷”,带领更多人到台湾扎根、开发繁衍,因此南安成了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的南安籍乡亲现有150多万。
改革开放以来,南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利用巨大的侨台优势,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蟠龙起舞,两翼展翅,中部开花,推进三角,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三分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各种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93年以来经济发展连续位居全省“十佳”、“十强”前列,并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莆田
莆田旧称兴化、兴安,置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自古是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辖莆田、
仙游两县和城厢、
涵江两区。她地处福建沿海中部,整个地势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峦叠嶂,中部丘陵起伏,东南平原广阔,著名的
兴化平原与逶迤的木兰溪、延寿溪、秋
芦溪构成了江南乡秀色。莆田因盛产荔枝而别称“
荔城” ,被
郭沫若先生赞称“荔城无处不荔枝”。
莆田,独操乡音于一方,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未被融化,反而在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脊的狭小地域中顽强地繁衍发展。莆田人民凭借自己勤劳智慧和特别能吃苦的品格,形成了两个遐迩闻名的群体,一个是“家贫子读书”的莆仕群体,另一个就是“无兴不成镇”的莆商群体。
福建莆田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以第20世纪100年内移民外地的人数统计,有旅居在外的侨胞100万人,港澳台同胞40多万人,归侨、侨眷30万人。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业界精英;在国内其他省市的乡亲也是人才济济,资本雄厚。全市现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万多名,更有近万名莆仙籍专家学者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两院”院士15名。
截止2004年底,莆商在地产业、木材业、建材业、民营医院、医疗器械、民营加油站、首饰加工业、
古典家具、手机通讯、餐饮娱乐等每年为外地创造产值2000多亿元。
据悉,莆田在京经商人员达20万人,注册企业1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3000多家,年创产值4000多亿元,涉及地产、木材、钢材、家俱、陶瓷、医疗、石油、建材市场、珠宝首饰、建筑装饰、手机通讯、餐饮娱乐等20多个行业。开办的建材、钢材、木材等大中小型市场达100多个,在北京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在70%以上,其中木材约95%,建立的大小医院几十家,手机连锁专卖店、珠宝店一百多家。
在陕投资经商的
莆田籍商人大约有两万多人,注册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000余家,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近百家,年创产值近千亿元,涉及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物业管理、钢铁生产等20多个行业。
伴随着湄洲湾港口大开发的持续展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莆籍乡亲纷纷回乡投资创业,热情高涨。根据统计显示,已有1258个莆籍乡亲回乡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近2000亿元。
泉州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介于上海和湛江两大港口之间的海岸线中段,东北与莆田市、福州市交界,北部和西北部与
三明市、龙岩地区接壤,西南面与漳州市、厦门市毗邻,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遥遥相望。
唐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发达,那时已有泉州人侨居东南亚、日本和
高丽。明末清初,泉属各县人民纷纷出洋谋生,出现“浮大海趋利,十家而九”的局面。鸦片战争前后,欧洲殖民者“开拓”东南亚,掠夺资源,急需大量劳动力,因而开始进行掠卖华工的罪恶活动。《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辟为通商港埠,成为华工出洋的口岸,从厦门贩运出国的华工,被鄙称为“猪仔”。殖民者雇用流民充当“猪仔头”,在泉州、漳州拐骗绑架贫民,殖民者的种种暴行,使华工们压抑在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地喷发出来。他们不畏强暴,揭竿而起,同殖民者进行生死的搏斗。近代泉州人民受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国家动乱,天灾人祸,无以为计,仍然通过各种途径出洋谋生如十九世纪黄高升黄伯爱行贷南台嘉崇里
金墩巷远渡南洋
爪哇岛侨居拉森
码头初当搬运工摆地摊至十九世纪鸦片战争时为避战乱,黄渭源祖父黄兴祥讳锡来,父亲黄集仁字进铎早年移居印尼中爪哇省拉森南旺。
2014年初步统计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华人有600多万人,分布于
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如潘湖黄钟瑞、日本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旅居东南亚的泉籍华侨,勇敢朴实,吃苦耐劳,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东南亚,促进了东南亚经济文化的发展。
泉籍华侨热爱祖国,关心家乡,慷慨解囊创办家乡的文教公益慈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1985年至1994年,向家乡捐赠总额达19.4亿元,涉及教育、文化、卫生、工农业及其他公益福利事业。
厦门
厦门位于中国福建省的东南部,东面、北面与
泉州市的南安县、
安溪县接壤,西面、西南面与漳州的长泰县、
龙海县相连,南面隔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而东南面距大小
金门岛只有数千米之遥。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内陆
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和
同安县组成,是一个海港、风景城市。
厦门是著名的侨乡,在海外的厦门(同安)籍华侨、华人有82万多人,在厦门市的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有52万多人。厦门与台湾有着十分密切的地缘、血缘、神缘关系,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据统计在台湾的厦门(同安)籍人在300万人以上。
陈嘉庚先生是厦门同安最著名的华侨,他秉承“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之理念,一生中倾资办学,在厦门创办了
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学校,成为捐资办学的楷模,被
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厦门侨乡有着独特的历史因素,抓住了独特的历史机遇,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风景城市,成为福建省甚至是全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向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充分展示了侨乡的魅力。
文化背景
边缘形态是闽商的文化背景——当代闽商文化的思考之一。离开美丽的家园,带着自己的文化向着理想的未来,去叩响成功的大门。福建是块美丽而不富饶的土地。也就因为不富饶而美丽,形成福建人的独特文化性格。轻轻翻开中国的历史,不难看到中国历代政治中心都远离福建,历代的政治动荡都没能对福建产生直接的、快速的影响。当福建人有些不名则已、一鸣惊人的感觉。历史上,与福建有关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无不突显出这一特有的文化内涵。朱熹、林则徐、
严复、萨镇冰、林觉民、林祥谦以及
马江海战等,都证明福建人的个性特征。所说的不富饶,自然是指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的现实。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福建人善于挖掘出最大的价值,来发挥其养育自己的作用。
边缘化决定了闽文化的形成
地理位置决定了福建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乃至文化地位。这一切决定了闽文化的形成,也就是今天所谈的闽商文化。历史上,作为中国边缘省份,福建在中国的经济也因此被边缘化。福建人的历史只有靠福建人自己的勤劳来创造,即便历史上的中央政府对福建的资助也无法让福建人达到其基本的生存要求。局部富饶的福建人也很难承担起全省人民的生活重任。到了新中国成立,福建的地位依然是边缘地位,因为福建是前线。自然,人类的经济文明绝不会依托在一个即将发生战火的地方。正是因为海峡两岸的关系问题,福建继续被忘却,发展步伐也由此再度缓慢,再度成为中国大陆的边缘经济省。但此时的福建人,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认为的历史责任人。
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他们自发地进行长时间的拼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解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于是,福州人管着三把刀,莆田人做着首饰加工,泉州人做买卖。他们依靠自己的手工艺来维系生存。这些标志着福建农耕时代的商业意识在福建历史上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即便是在动荡的年代里,这些手工业者也冒着种种危险,穿梭着福建各大城市中,像是闽商的一声低嚎。
许多人心中依然回荡着小巷里叫卖声。即便是中国经济最闭塞的年代,福建人还是敢于走出自己的家门,求得一线的生存机会。这个生命力极其旺盛的群体正是我们闽商的文化之本。历史已经过去,但这些历史告诉我们,农业经济地区自然产生的生存方式不自觉地为今天的闽商奠定了文化基础。
在此之前,闽商的前人用自己的生命开创了闽商闯世界的先河,更无畏于冲出“山”门。传统是文化的主要组成,不容易消失的,它可能短暂离开,却还会依附在人们观念的血液中,一旦有机会就有可能重新回到生活里。
福建人传统观念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敢于背井离乡。这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自爱,福建人对自己的尊严视为生命,他们怕的是失去自己的面子,仿佛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在福建人的俗语中,有句话是具有代表性的:“这个人连自己的面子都不要了,你还能跟他说些什么?没什么好说的。”这对闽商敢于选择自己命运、勇于拼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所接触的两百名闽商中,他们无一不说到境外生活的艰辛,无一不暗自流泪,但无一不擦干泪水迎接自己的未来,直至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今天的闽商,其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他们生活过的土地和人文,离不开整个中华文化。这是他们生存的精神土壤。这块土壤潜移默化地告诉这些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生活的路只有靠自己去走出来,在走的过程中,要继承先人的性格,要学会坚信与坚强。
离开美丽的家园,带着自己的文化向着理想的未来。他们的理想在当时非常的简单,为了生活得比家乡更好。他们中绝大部分的人没有想成为富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闽商。他们开始用自己的青春询问世界,用自己的生命去叩响成功的大门。
崛起
发起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以“中国机会与闽商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华商中国投资论坛”,12月7日在北京拉开帷幕。近300位国内外工商界人士应邀出席了开幕式。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的闽商,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今天再次以其惊人的成长速度、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成为2014年中国经济舞台最活跃的商帮之一。
财富和经验
籍贯泉州、研究闽商已久的中新社总编辑
郭招金认为,近20年来,许多海外华商回福建投资,带回了许多外界的商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成为福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有海外闽商的配合, 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这也使得他们在很短时间里就再度崛起。在福建本地,闽商已成为当地经济的生力军。闽籍企业家创办了一大批企业,形成一个个产业群,如晋江鞋业、南安建材、安溪茶叶、
德化瓷器等。仅一个县级市———晋江,就产生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
晋江模式”,培育出了“安踏”、“安尔乐”、“七匹狼”等中国知名品牌。
可见闽商身影
与此同时,福建民间在省外投资的扩张速度也在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在省外投资的福建人数已超过250万,从1995年开始,福建商人先后在20多个省份成立了百余家商会组织。
现代闽商积累财富只有20多年时间,大多数仍是中小企业,但也已出现了一些很有实力的企业家。在北京,就出现了活跃在房地产界的“闽商帮”的四大家族企业。同样在北京,福建人已注册5000多家企业,分布在房地产、物业管理、机械建造等20多个行业。此外,在上海、东北、华北,都不乏闽商的身影。其经济实力不容忽视。
各地的发展
自清朝中前期闽商倾尽资本对抗控制全中国的外族
满清失败之后,清朝中后期闽商在东南亚经商致富,控制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以及
菲律宾的经济,而且富可敌国,以巨大财力供
杨衢云等进行革命以建立资本主义民主中国,与控制全中国经济的满族再战争,推翻满清政府[注 3],在民国时期华侨富豪以
陈嘉庚为首,在这一带以及福建人早期的聚居地中上环,作为
国民革命军北伐、
中国抗日战争的资金中转站,有大量银行,企业为国民党提供资本。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原居于厦门、广州、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闽籍资本家、地主移居香港以及新加坡,香港闽南民系当中数十万都在
中西区、
湾仔区、东区、
观塘区沿海以及
九龙城区红磡一带。
闽商在美国也一直稳步发展,仅纽约一地,现在就有30万福建人在从事餐饮、贸易和实体企业。三家闽商企业已跻身华人在美企业的前十名。
闽商数百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闽商精神,福建省委书记
卢展工将其概括为: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
四、不能仅限于福建一隅
在闽商发展势头良好下,郭招金认为,他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南北夹击”中,福建已沦为上述两者之间的一个边缘空间。不仅难以形成外散效应,还造成自身空间被争夺的尴尬局面。
七大优势
相比其他商帮,闽商具有七大优势:
1、世界多元文化的新优势
闽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合理延伸,又是接受海洋文化熏陶的结果,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和历史诠释。闽商文化属于移民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在不断南迁和聚合的过程中,不同时期入闽的汉民族,在福建地区显示出较强的交融性。南宋年间福建的对外联系进入空间的繁荣时期,尤其是泉州地区经商而且还定居下来,传播了伊斯兰教文化,闽商文化也深受
阿拉伯文化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格局。闽商文化有广泛的延伸性。闽文化以其独特的地进位置,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其涵盖面和影响力相当广泛。闽文化兼备南北、宽和共济的人文特征,已经并继续将对海外华人社会和台湾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充分发挥闽商多元文化优势,深入挖掘闽台文化与海外华人的共性和其中的契合点尤其是闽商文化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对提升闽商企业竞争力、加快引进华人资本步伐、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和促进福建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世界华人五缘关系的新优势
闽商以五缘结成商业网络,五缘促进了闽商网络的进一步拓展和互动。所谓五缘是指商缘、亲缘、文缘、地缘和神缘。以商缘为例,闽商会在国内已经占有重要席位,如上海福建商会、泉州侨乡开发协会商会等等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在国外以闽商为主体的商会也数以千计。以亲缘为例,闽商发展以亲缘为核心,姓氏宗亲会十分普及,家庭经营更是十分族谱宗亲资料统计,早在唐代,福建就有氏族经商的传统。如永春颜氏家族从商者约占总数40%,其家族成员都往南洋滨榔屿从商等。在商业发达的晋江一带,家庭式经营更为普遍,父业子承,形成风尚。以文缘为例,以南音为代表的泉州海丝文化已成为了世界闽商的共同乡音,共同的文化爱好使闽商更加团结,形成了文缘网络。以地缘为例,福建同乡会和福建宗亲恳谈会在世界各地遍布,早已成为凝结闽籍商人的重要渠道。再以神缘为例,
妈祖崇拜已成为闽商最典型的文化标记。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有300多个县市保存着天后宫或妈祖,世界范围内的天后宫或妈祖庙也有近5000座。充分发挥上述五缘关系对闽商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福建由于山区繁多,历史上交通不便就是闽商发展的大碍。如今福建省把建设沿海繁荣大道作为“十五”期间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以促进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一步形成,这构成了新时期闽商发展的新优势。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
经济开发区、港口码头、旅游景区等开发建设的加快和全市发展的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公路
网络布局显得有尽完善,特别是国道324线到海岸之间的地带未能形成一条与
国道主干线基本平行的主通道,不利于各港口、区域间的便捷联系。同时,由于交通不便,部分沿海岸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此,建设一条贯穿南北的沿海大通道,促进全省沿海岸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就泉州境内而言,沿海大通道计划开工建设103.3公里,完成路基124.6公里,完成路面94.1公里,总投资完成25.294亿元,今年7月1日前已完成全线路基,全线贯通。沿海大通道的开通对闽商发展起到了贯通南北东西的经商便利,对发展福建旅游大省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4、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2014年初,为实现福建发展新跨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战略目标大大打开了福建发展的视野,将积极吸纳闽商发展,构成其重要发展契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两岸三地和
长江三角洲与
珠江三角洲两个三角洲联结的区位优势,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是积极吸收外资包括广大闽商到福建境内投资。其次是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推进与长江、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市场对接,拓展
经济腹地。如
宁德主动接受浙江一带的产业辐射,去年引进各种项目300多个。漳州发挥比邻广东的优势,对接珠三角
高新技术产业,合办各类企业100多家。南平、
三明、宁德等地的企业家,在上海创建钢材、木材、石材等各类市场50多个,年经营额数百亿元。第三是把打通出闽通道作为战略目标加以实施。去年,全省投资数百亿元、全长600多公里的同三线(黑龙江省
同江市至海南省
三亚市)福建段高速公路全面贯通,使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公路得以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应该是立足福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面向东南亚,从而走向世界。
5、闽籍华商发展的新优势
福建简称“闽”,福建人走出福建省外的却不在少数,根据最新统计,在海外的福建乡亲多达100多万,遍布100多个国家、地区。而据[亚洲周刊]“国际华商600强”资料统计,扣除台湾地区企业外,在2003年度264家华商企业中,属于闽商的有101家,其中东南亚国家83家,香港地区18家,累计资产总额2560.1亿美元,分别占到上榜企业和资产总额的39.9%和36.8%。海外闽商突出代表有“锡矿大王”胡国廉,“橡胶大王”陈嘉庚,“木材大王”李清泉,“精业大王”
黄仲涵,“万金油大王”
胡文虎,“丁香大王”
林绍良、祖籍晋江潘湖金融大王印尼中亚银行黄辉聪/黄辉祥。知识型海外闽商迅速崛起,他们的适应能力、开拓性很强,发展后劲足。他们主要从事高科技和企业管理工作,不少人已崭露头角。如匈牙利郭氏集团,在东欧以及北美、巴西等地设立十多个高科技子公司,年营业额数亿元;李少荫博士任美国气溶胶协会、物理学会会长;新西兰科学院院士高益隗教授获得国际技术发明奖金奖和第二届国际“
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产品金奖......,这些新一代闽商在高科技产业化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必须提到的是,海外闽商一般都有落叶归根思想,如何吸引他们特别是新一代闽商到福建投资要有新举措,如在征地、税收、人才支持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和及时帮助。
6、三大中心城市经济崛起的新优势
中心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区域参与经济竞争的支撑力量,也是闽商得以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演变为中心
城市之间的竞争。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制造业集群化、服务业规模化、经济发展高效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对福建来讲,当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区划调整,扩大
城市规模、容量,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福建城市发展将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这三大中心城市各有特点,起到了龙头、经济中心和旅游中心的作用。三大中心城市的特点融合海滨产业带,既有竞争又有协调,其中福州是政治中心和龙头,泉州是经济中心,厦门是国际性港口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建成人口规模200万的大城市,再向300万以上人口发展,使三大中心城市朝着福建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方向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发展的三台巨型发动机。发展三大城市要加强厦门湾、福州港、
泉州湾、湄州湾等深水港建设,实现港湾互动;建立快速便捷的城际立体交通体系,形成中心城市“四小时交通圈”和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一小时交通圈”。总之,三大城市的区域扩大协调发展将对加速福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7、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拥有20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比全省陆地面积大12%左右。海岸线蜿蜒漫长,总长3324千米,居全国第二。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深水港湾22处。岛屿星罗棋布,大潮高潮时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546个,居全国第二,
岛屿岸线总长度2804.4千米,岛屿总面积1400.13平方千米。全省滩涂面积为2068平方千米。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在省委、省政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推动下,海洋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海洋产业增加值520亿元,占全省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2.2%,海洋经济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海洋渔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沿海旅游业是福建省的重要海洋产业。2001年海洋水产品产量达481.8万吨,居全国第三,是闽商投资发展的好环境,也是吸引
国际资本的好环境。
五个措施
1、创新闽商模式
什么是闽商模式?我认为广义上应该是指建设以福建沿海为中轴,东西两岸经济文化互动,以世界多元文化为核心,融国际旅游、海港特色的大省。狭义上的闽商模式就是指体现闽商身上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狭义闽商模式具有下面内容:(1)人格魅力。包括诚信仁义、自强不息等内在修为和“爱拼才会赢”的胆略。(2)经营理念。闽商是践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理念的楷模,其中代表人物有
陈嘉庚先生等。闽商经营成功后,积极地捐资兴办公益事业造福社会,可见闽商既追求富有之大业也追求日新之盛德。(3)闽商网络。受各种观念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同宗、同文、同乡给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导致许多闽商仍然喜欢在血缘、地缘及业缘关系结成商业网络内寻找合作伙伴。(4)经营模式。大部分闽商仍然采取家族经营模式以积聚财富。一方面,家族企业的继承性,使企业行为更具长远性,避免了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家族经营也使得企业在使用人才和外来扩张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此,创新闽商模式在当前就必须做到:(1)拓展发展路径,稳健地推进跨国经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2)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做强做大强项产业,避免力量的分散化又要把握好世界产业发展的脉搏,及时抢占发展“先机”。(3)促进家族资本与社会资本融合。重点是结合家族企业组织优势,进行制度创新,保持和扩充自身优势。(4)增强闽商网络的开放性。闽商
经济网络发展受到了血缘等因素限制,容易产生排外行为,不利于保护闽商利益及其事业的发展。历史上,东南亚国家多次出现了排华情绪和现象,充分说明闽商网络开放的重要性。
2、进行制度变革
主要是针对闽商家族企业经营模式的缺陷进行制度变革。闽商企业要走出家族制管理向现代公司转变,实现这一“蜕变”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选择:(1)突破“家”的陕隘观念,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理念。首先,要树立企业社会化的观念,引进外部股东,使企业的股权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企业作为一个法人独立于家族。其次,突破子承父业的观念。(2)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实行委托代理制,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委托代理制的特点是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企业应当择贤聘用家族之外的管理者,改变过去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重大决策由董事会集体决策,家长或其他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而对企业经营活动任意干预。(3)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所有权结构调整。首先,明晰产权关系,在创业之初就应该在家族成员间界定产权。其次,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让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购买企业股份,形成一种股权激励和制衡机制。最后,实现企业资本社会化,吸纳其他股东入股,或与其他企业形成企业集团,实现资本社会化。(4)适应经济全球化和WTO的要求,民营企业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
3、提高闽商形象
提高闽商形象关键在于提升闽商
企业品牌,闽商个人的素质和保持福建社会稳定,也就是提升企业、个人和城市的形象,而核心则是要增加文化内涵。只有文化才能展示闽商的价值品位和可贵风尚,文化是闽商企业、福建城市和闽商个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就闽商企业而言,今后要加强闽商
企业文化建设,避免再度给外界闽商企业无文化的误解,同时要注重企业品牌建设,真正把闽商企业办成现代企业。在城市建设上,必须逐步形成用全新的文化理念构建文化型城市的战略发展思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发扬福建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优势。在闽商个人素质建设上,要把文化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用先进文化作引导,使闽商个人认识到个人素质与企业形象息息相关,在自我教育、自我规范中增加闽商个人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在提高福建城市文化质量的基础上,增强全省闽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强化国际交流
要强化福建与世界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经济方面来看,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形成“走出去”的战略,鼓励闽商到世界投资,传播优秀的闽商文化,使之象温州文化一样在世界各地扎根和继续繁荣,同时也要实行“引进来”的战略,改变过去福建排外闭塞的现状,大力吸引外资、改善投资环境,把福建办成投资者优先投资的地方。在当前就要大力办好厦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使厦门特区成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同时也要办好泉州99贸洽会和每年一度在福州召开的
世界闽商大会。在文化交流上,应该发挥世界闽商的作用,争取办好各种国际会议,努力吸收各种国际人才到福建工作,使福建经济发展具有稳固的文化和人才基础。要使福建成为国际性海港大城市必须使福建三大中心城市成为更多的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每年至少要召开150次国际会议,还要有大量的国际移民。而要有大量国际移民就需要采取包括国际绿卡、授予荣誉市民、创造人居环境等方便移民和让人安居乐业的措施。
5、完善服务体系
要使福建成为
国际物流中心之一,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就要争取达到70%左右,这要求要大力完善闽商服务体系:(1)大力发展闽商金融服务体系。针对闽商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应该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包括私营银行在内的金融服务机构发展。(2)大力开展闽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针对闽商技术创新不足等缺陷,应该努力发展以高校为依托的科技服务机构,特别是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工程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它们一同构筑了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将成为闽商提高科技含量的一条有效途径。(3)大力完善闽商投资服务环境。对于许多闽商而言,投资环境好坏是他们决定投资与否的重要因素。完善投资服务环境要求政府要减免税收、简化投资手续。
三个目标
1、建设国际性旅游大省
福建旅游业近些年发展态势良好,全省旅游总收入达345.67亿元,增长13.4%,占全省GDP比重达8.1%,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和全国旅游经济
平均增长速度。福建旅游创汇已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四位,接待境外旅游人数长期位居全国前列,确立了福建作为旅游大省的牢固地位。
实现福建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宏伟目标必须看到福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第一是缺乏深度开发,文化含量低。第二是促销力度不够,手段单一。福建虽有
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泉州文化名城等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旅游景观,但从总体上看,将福建省众多的旅游项目作为整体进行宣传还十分薄弱,没有很好地树立福建旅游业的整体形象。第三是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现有的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隔、相对封闭的缺陷。第四是资金资入不足。第五是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针对上述不足,加快建设国际性旅游大省的目标要求我们做好下面工作:(1)在进一步更新观念的基础上,精心规划,理顺体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和旅游产业意识。(2)实施政策倾斜,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3)强化旅游产品建设,促进旅游产品的规模化、精品化。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本地区现有文化资源(包括
历史文化遗产、宗教文化、民俗风情、少数民族文化等);要善于结合景区特点,适当融入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增添景区的文化内涵;要依据不同需要将现代人工文化景点和文化设施融入旅游产品的建设,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旅游景区。(4)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福建主要国际客源市场仍然是由台港澳、东南亚、日韩及欧美市场,要着力于宣传有文化价值的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培育上要强化福建旅游的整体形象,突出武夷山、湄洲岛、
福建土楼、厦门鼓浪屿、泉州海丝文化5大有代表性的品牌产品,促进国内旅游的升温。总之福建要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大省,就要有大量的游客,就要在上述四方面下工夫。
2、建设国际性港口大省
福建省海港具有独特的优势。海岸线长3324公里,拥有港湾125个,其中可供建设5-10万吨级泊位的港湾有沙埕湾、三都澳、
罗源湾、福清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天然良湾。2014年福建沿海地区已形成功能较为清晰的港口群,其中厦门、福州两港是全国重要的主枢纽港,全省已建成投产340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以上的泊位占42个。经国务院批准,福建对外开放海港口岸有:福州港、松下港、
厦门港、泉州港、肖厝港、漳州港、秀屿港和城沃港等8个海港一类口岸。厦门港首次进入世界集装箱港口50强行列。福州港完成国际
集装箱吞吐量41.78万标准箱,列全国沿海港口第10位。泉州浇灌口岸正朝着恢复昔日“东方大港”雄姿而努力,建设中的肖厝港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全国四大国际中转口岸之一,10万吨石油专用码头和5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已投产。随着1996年厦门、福州、泉州作为两岸间直航的试点口岸的进行,福建要建设成国际性港口大省,本身也必须具备在中国沿海港口进行调控的能力。
3、弘扬东方文化圣地的大省
福建以
儒家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艺术文化等为内容,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宝库。素来是东方文化的圣地。自宋代起儒学兴盛,名儒辈出。从进孔庙的闽人,上起宋杨时、游酢、胡安国、
朱熹,下至明末的
黄道周,以宋以后从进孔庙的人数论,居全国各省之首。“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说明宋代起儒学在福建相当兴盛,执全国牛耳。各种宗教在福建也是十分盛行。泉州,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美称,号称“满街皆圣人”,可见十足东方文化底蕴。泉州地面上伊斯兰教、
摩尼教、
印度教等史迹充分显示福建作为一个沿海省份,在历史上是如何地通过海洋
外来文化。传统道教文化在福建也十分普及,
太姥山、霍童山、武夷山、莆田玄妙观三清殿、
仙游九鲤湖、泉州清源山与
老君造像以及道教法事仪式等都是福建道教文化的重要参观地。佛教文化也十分盛行。南安延福寺,创于西晋,屡毁屡兴,在现存寺院中年代最久远;宁德支提山是天冠菩萨道场;
建阳佛迹岭圣迹寺是禅宗南岳系
马祖道一大师出世传法之地,后怀海传法江西百丈山,创制[百丈清规];闽侯
雪峰寺是晚唐名僧义存禅师传法之地,为当时江南一大名刹,有“北赵州,南雪峰”之说,又为禅宗云门、法眼两宗发源之地,南宋宁宗朝又被定为禅宗十刹之一;
鼓山涌泉寺是明末清初
曹洞宗的重镇,元贤与道需主持期间形成曹洞宗的鼓山禅系;
厦门南普陀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基地之一,并创办
闽南佛学院,会泉、太虚、
弘一、大醒、常醒等名僧都曾来此或住持或讲学;
泉州开元寺在历史上
禅、教、律名僧辈出,近代律学大师
弘一法师曾驻此,创“南山律苑”,从事复兴南山律学的教学与研究。上述
例子足可佐证福建建设东方文化大省的条件,福建完全有实力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传媒、文明之都、光明之城。
出版背景
参考资料
闽商.闽商- MBA智库百科.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