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塘区曾是经济和军事的
战略要地。观塘山麓一带包括
九龙湾在内,原是一片盐场,而产盐及向制盐商征收税项便成为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观塘的原名为「官塘」,字面解作由官府拥有的池塘。人口则达58万人左右。它位于
九龙半岛东面,南至
鲤鱼门,东达
飞鹅山南脉。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早期的
观塘称为“
官富场”,曾是经济和军事的
战略要地。观塘山麓一带包括
九龙湾在内,原是一片盐场,而产盐及向制盐商征收税项便成为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观塘的原名为“
官塘”,字面解作由官府拥有的池塘。据说,由于注满海水的盐场貌似池塘,加上大部分的盐场均由官府拥有,所以得此名称。
建置沿革
观塘最早历史记载可以追寻至
南宋。当时观塘一带建立了一个官方盐场,名为「
官富场」,并由
盐官主理,是当时
东莞县内四大盐场之一。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官富场」产盐量未如理想,曾一度废置,后来因盐产量回升才恢复设置。
元朝时期,「官富场」被改为「官富巡司」,于明朝时则被改为「官富
巡检司」。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政府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位于台湾的
郑成功政权,因此实行迁界令,逼使沿海居民向内地迁界五十里,盐场亦因而被废置。
虽然迁界令于康熙八年(1669年)取消,但由于迁来的居民不熟煮盐,盐场无法恢复昔日的规模,其后最终也被废置。这个盐场为该地区带来「官富」一名,亦有居民称之为「官塘」(官富盐塘的意思)。
1950年代之前,观塘一带颇为荒芜,只有一些石油油鼓及
垃圾堆填区。由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港的工业急速发展,
荃湾和牛头角两个工厂区已经饱和。
1954年,香港政府于
观塘对出海面展开填海工程,填海140英亩,并于1957年完成。填海土地,即观塘南部,作为工业发展用途,观塘北部则发展为住宅区。初时,观塘工业区只设有架空电线,1960年才改为地底电线。
1960年7月,香港政府公布有关观塘区发展的综合性蓝图,其中于观塘划出14英亩的土地建立商业区,使观塘成为观塘区的中心地带。
1980年代起,随着
香港地铁的通车,观塘的
商业设施逐渐增多。2005年3月,观塘
创纪之城的APM商场开幕,为东九龙最具规模的商场,成为观塘的
新地标。
文物考古
乘车经过
观塘道坪石邨时,会看见一座红墙绿瓦、屋顶有陶瓷像的庙宇,庙
前石额上刻有「
三山国王」四字,这正是
三山国王庙。
三山是指
广东潮州的三座名山:独山、
明山和巾山。关于三山国王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说法是宋太祖赵匡胤得三山神助,平息刘张之乱,于是封三山为三山国王。
广东客家人奉尊三山国王,客家移民所到之处都兴建庙宇供奉。这座三山国王庙经多次重修,庙前空地于岁晚会设置小型花市。
区划
观塘区是香港最大的区之一,
土地面积约有1130公顷,人口则达58万人左右。它位于
九龙半岛东面,南至
鲤鱼门,东达飞鹅
山南脉。
地理环境
观塘区位于
九龙半岛的东面,北望狮子山,南临
鲤鱼门,东连
飞鹅山的蜿蜒山径、西接旧
机场跑道以北的海岸。面积11.26平方公里。
观塘区包括
观塘市中心、
牛头角、
九龙湾、
秀茂坪、
蓝田、
油塘等地方。
气候
香港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三月至五月中旬是春季,平均温度是23°C,温暖潮湿、毛雨有雾。五月下旬至九月中旬是夏季,温度可高达33°C,炎热潮湿间有骤雨,是台风季节。秋季由九月下旬至十二月上旬,平均温度是23°C,秋高气爽、天朗气清;温度和湿度最为适宜。冬季始于十二月下旬至二月下旬,虽无雪,但由于地处海边,
空气湿度相对较大,
体感温度较低,颇感寒冷。而秋冬季节最适合到香港观光。
人口民族
人口状况
观塘区是本港最大的区之一,土地面积约有1126公顷,人口则达58万人左右。
风土人情
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
出入平安”等的
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
新界乡村、
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
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
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
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
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
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
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
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风景名胜
怡人风景区:鲤鱼门灯塔、
蓝田公园、奕信径第三段、鲤鱼门夜景、
康宁道公园、
观塘码头海滨。
开心购物街:
德福广场、家俬店、
汇景广场、
淘大商场、海岸商贸区开仓商铺、
裕民坊、
创纪之城5期
APM、
物华街、
牛头角道。
土产特产
山茶有红白两种。香港的
白山茶花多是
盆栽的,野生的很少,而且花也少。
新界大帽山顶有野生的
茶树,生在三千尺的高处,花开得小而密,它们就是著名的
云雾茶。
红山茶在香港除了园栽的以外,还有野生的。这是香港特产的野花之一,它们是灌木,可以高至二丈至四丈,花是大红色的,盛开时每朵直径有两寸,正中有黄色的
花蕊。那样子虽然比不上云南特产的双瓣山茶那么富丽,但在香港却已经是颇足观赏的一种野生花木了。它们从十一月底开始先后开花,可以一直继续至次年的三月。
野生的红山茶在香港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一八四九年到香港来搜集
植物标本的艾利氏,就已经注意到这美丽的红色花树。他当时仅见到有三株,地点当在今日
干德道的上面。次年,更著名的
植物学家张比翁氏来港,则说仅能找到两棵。但是相隔百余年之后,今日香港山上的野生红山茶花已很普遍。在
跑马地的山上可以见得到,
薄扶林道的两旁也有。
香港人不大喜欢糯米,因此过年所蒸的年糕,无论甜咸,一定是以粳米粉为主,有时搀合少许
糯米粉,极少完全用糯米粉的。
蒸年糕并不用蒸笼,而是用铜制的或
铅钱的糕盘,每一盘为一底。原料的分量和蒸制时间的久暂,都是以一底为标准。甜的年糕是用
白砂糖或片糖调米粉蒸制的。砂糖蒸的
甜年糕色白,
黄糖或
片糖蒸的色黄,那样子就像平时的
松糕。
香港真正土生土长的特产并不多,称得上特产的是这里出产的一种香料,用本地香树制成,这香木点燃后冒出的烟特别香,远近闻名。有钱人家甚至普通百姓都愿意买这种香,在逢年过节用以供奉祖先。当地人称之为“莞香”。
据说连“香港”的地名都与此有关:早先,运往各地的莞香被堆放在码头,散发出冲天的香气,来往船只上的人都能闻到,因而将这个港口命名为“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