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长于百年
艾特玛托夫创作的网络小说
《一日长于百年》是艾特玛托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出现在前苏联20世纪70—80年代的新型小说——“小型化史诗”的优秀作。这一类型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把大容量历史内容框限在较小的篇幅中,情节淡化,叙述主观性加强。艺术时间空间主要展现在肩负着历史重担的主人公微观世界中。
内容概要
在哈萨克大草原的一个僻静的小会让站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正在值班的铁道工叶吉盖的妻子半夜里匆匆跑来告诉他,他们的老同事、好朋友,这个会让站最早的工人卡赞加普去世的噩耗。
这个夏末的夜晚很不平静。傍晚时分就有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追踪着小野鼠闯到铁路边上来。叶吉盖突然想到人死后灵魂转移的说法。传来噩耗时,一辆通行无阻的军用列车刚刚开进萨雷——奥捷卡1号禁区,随后直接开到宇宙飞行器发射场去了。有好几趟列车驶进鲍基雷——布基内站会车、错车。等到有人来接替。叶吉盖跑回去为卡赞加普准备下葬事宜时,他第一次看到草原的那一边,宇宙火箭发射场上空有一条像冒火的龙卷风似的东西腾空而起,一枚火箭飞上了天空,原来这是一次载人飞船的应急发射。苏美共同进行的空间计划的一部分“均等号”空间站出了事故,正在地球的另一端。
美国内华达州,一艘美国的飞船也起飞了,它也是飞向“均等号”空间站,负有相同的任务。这两艘飞船都是根据来自科研航空母舰“公约号”的指令起飞的。“公约号”是苏美“创造”空间计划联合指挥中心的基地。“公约号”航空母舰的固定停泊点是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以南,一个距离海参崴与旧金山相等的范围里。此时此刻,联合指挥中心正密切注视两艘飞船进入“跳板”轨道。“均等号”对于“公约号”联合指挥中心发出的信号没有作出反应。“均等号”出了什么事,这关系着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为了搞清楚“均等号”上二名字航员的情况,设在“公约号”上的联合指挥中心决定派出两艘载人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成功了,但上去的两名字航员查遍了所有的隔舱、实验室,搜寻了所有的角落,没有发现“均等号”上的人。后来终于在值班日记里发现一封信。信是用英文俄文同时写成的。他们叙述了如何收到神秘的无线电脉冲,由于好奇,他们发出回答信息,结果信号立刻被收到。他们发现了另一个可居住的空间,另一个智慧发源地的存在,它是林海星。互通信号后,他们决定接受邀请,去访问林海星了。不久,他们从林海星发回情报,详尽描绘了林海人的生理、智能和社会特征,表明林海人是比地球人更文明的人类。他们长着天蓝色头发,身高约2米,科学技术水平很高。他们的社会没有国家机器,不知道武器,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他们的语言学家研究了在太空中截听到的英语和俄语词汇,加以分类,编成了地球语言词汇表,可以与地球人进行交往。他们满心希望能和地球人建立联系,为了显示非凡的理智的胜利,为了交流不同社会文明的经验,为了开辟宇宙各星球间人类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新纪元,值班日记最后写明,28小时后他们将返回地球。美苏两国最高权利机构对此情报惊慌失措。他们商定了一个“箍”号宇宙计划,目的在于用常年运行于地球周围的火箭,防止外星人接近地球,也防止已经登上外星的地球人返回,以确保地球现有秩序的稳定。对发回来的信息则采取了绝对封锁的措施。
与此同时,叶吉盖决定要为老友卡赞加普举行隆重的葬礼。他通知了死者子女和自己的子女组成送葬队,把卡赞加普葬在祖先安息的圣地——阿纳贝特。从会让站到那里单程就有30多公里。死者的宝贝儿子萨比特让在大城市工作,书读了不少,大学也毕业了,能说会道,但却不知道尊敬老人,把父亲的财产挤光了以后,就抛下他一人孤独地死去。他不愿为下葬的事耽搁时间,一个人双手空空地来,打算在附近随便什么地方挖个坑埋了父亲就回去。但他遭到众人反对。于是一切按照叶吉盖的计划进行。深夜,叶吉盖在埃吉里拜的协助下,为卡赞加普做了涂油礼和大祈祷,叶吉盖一边做,一边回忆着他们相识的过程:战后叶吉盖受了震伤,虽四肢齐全,头脑却不好使唤,头晕耳鸣。回到家,妻子哭诉他们的头生儿患风疹夭折。家乡贫困得无以为生,他们外出找职业路上遇到了卡赞加普。后者把他们带到小会让站,从此大草原和驼奶治愈了他的震伤。而卡赞加普自己却是因为父亲被错划为富农,而不得不离乡背井来到这里。凌晨,叶吉盖为他的白骆驼披上华丽的驼衣,这骆驼又是卡赞加普的母白骆养的崽,送给叶吉盖当安家基础的。这头骆驼是萨雷——奥捷卡大草原的名贵驼种阿克玛雅的后代。后来远近闻名,记者、科学家专门来采访、拍照,而卡赞加普不仅不后悔,还平静地认为这是天命,卡拉纳尔与叶吉盖有缘。送葬队伍终于出发了:叶吉盖骑着骆驼,卡拉纳尔带头,接着是拖拉机,卡赞加普的尸体裹得严严实实躺在那里,他的儿子萨比特让陪着,还有女儿女婿。殿后的是掘土机,除司机外,坐着埃吉里拜。最令人惊奇的是黄狗若尔巴也跟上来了。骑着骆驼迈步向阿纳贝特行进的过程中,叶吉盖千头万绪,浮想联翩。
1951年底来了一家四口,夫妻俩都是教师,带两个儿子。阿布塔利普于1941年夏应征入伍,不久被俘,后从战俘营逃到南斯拉夫游击队,转战异国,几乎到过半个欧洲。战后结了婚,仍当教师,一次在地理课上他情不自禁他讲起了在游击队的事,被一个学生出卖了。上级认为当过俘虏的人不配教育青少年,他只好在另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到1948年苏南关系恶化,阿布塔利普又被当作长期呆在南斯拉夫的可疑分子,然后被迫辞职了。来到会让站,卡赞加普和他的同伴给予了真挚的帮助。叶吉盖也和他们家友好相处。阿布塔利昔还主动建议叶吉盖送二个女儿和他的二个儿子一起来学习。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笔精神遗产,阿布塔利普收集民间传说、神话,还写回忆录——在南斯拉夫游击队时的战斗生活。这样又被人出卖,逮捕人狱。叶吉盖又同情、又尊敬他的妻子查莉芭,不知不觉中深深地爱上了她。又是卡赞加普使他悬崖勒马,当他去寻找发情的骆驼时,悄悄地帮查莉芭和孩子们离开了会让站。
离阿纳贝特墓地不远了。叶吉盖又想起了关于墓地的一段故事。相传柔然入侵占了萨雷——奥捷卡之后,把被俘的小伙子头发剃光,再把刚宰杀的骆驼颈部皮切成小块,趁热粘到光脑袋上,像个游泳帽似的。这叫戴希利。遭受酷刑后捆绑着扔在荒地几昼夜,要么死去,要么就永远丧失记忆,成为曼库特。一位乃曼族母亲,为了救儿子,结果被射死,她的白头巾变成了一只鸟儿,呼喊着:“想一想,你是谁家的子弟?你叫什么名字?你的父亲叫杜年拜!”而埋葬她的地方后来就叫做阿纳贝特——这是母亲安息之墓的意思。而她骑过的骆驼阿克玛雅留下了许多后代。
一路上叶吉盖想的最多的还是阿布塔利普一家的命运。他特别痛心地回忆起1953年他们两家在一起度过的新年:松树、大雪人、唱歌、跳舞。但这一年1月5日阿布塔利普就被捕,说他收集的关于吟唱歌手赖马雷在老年时爱上一个19岁姑娘的民间传说是“道德败坏”,他写南斯拉夫游击队是“反革命”。3月初,当查莉芭到车站去拿通知阿布塔利普在狱中因心肌梗塞而去世的公函时,广播里播放着凄凉的哀乐,有人在哭泣:“失去了亲爱的父亲!”终于,送葬队伍到了阿纳贝特,但墓地已圈起了刺网,这里被占为火箭发射场。叶吉盖找卫兵和队长说明情况,谁知这个队长正是诬陷了阿布塔利普的稽查员唐塞克巴耶夫的儿子,关于阿布塔利普一案,在1956年揭发了贝利亚的罪行以后,已经彻底平反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墓地被占用,卡赞加普只能葬在半途的崖坡上。叶吉盖又将为保卫阿纳贝特而奔走了。
作品赏析
艾特玛托夫在小说中着眼于人类历史的时间联系。小说只描写了一昼夜发生的事,即从叶吉盖得知老友卡赞加普去世的消息,到为他安葬为止,地点是从他们工作的布基内会让站到圣地阿纳贝特这30多公里。就在这一天送葬过程中,叶吉盖骑在驼背上,面对茫茫大草原,心怀深沉的悲痛驰骋在回忆中。他回顾了自己在战后30年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在他生活的每个关键时刻死者对他的关怀支持;他思考着周围人们的坎坷命运,他的国家所走过的历史道路;他还想起了与大草原息息相的关于歌手赖马雷的爱情传说;特别是有关阿纳贝特圣地和曼库特的神话故事。而穿插在全过程的火箭发射的轰鸣、闪光以及占用圣地这一现实,又引出了苏美争霸、控制地球杜绝外星人影响的科幻线索。这样,在主人公的主观世界中出现了时间的多种层次:除了过去和当时的时间层次以外,还有传说和神话的层次;而科幻线索中的外星人故事又展示了未来的时间层次。至于空间,也大大超出了30公里的界限而无限地扩大了,甚至突破了地球范围。艾特玛托夫漫步在时间的长河中,他深感人类只有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才能逐渐臻于完善,人一旦丧失历史记忆就会发生毁灭人性的灾祸。他自己曾说明创造曼库特形象的意图:“一个人失去民族和历史属性、失去个性的全部特征,他就变成了顺从的奴隶,驯服的机器人,人们用轻蔑的名字——曼库特——称呼这样的痴奴。但是仅仅引用这些历史材料还不够,我必须把这些材料提到更高的水平并赋予其哲理意义。正是由于对人的担忧,正是由于对妨碍人成为完美的、内心丰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一切事物的反感,促使我创造了关于曼库特的传统。”
曼库特的传说是小说的结构中心,是阐释主题的基础。被希利箍住头脑的曼库特因为丧失历史记忆而射死自己的母亲。她的白头巾变成了“杜年拜鸟”,因为它不断叫着“杜年拜”,提醒曼库特,他是杜年拜的儿子。而埋葬母亲的地方就叫阿纳贝特。这些传说都是卡赞加普讲述的,以后又由被政治风暴刮到这里来的阿布塔利普记载下来,他珍视这些精神遗产。他还记述了在南斯拉夫游击队里的经历,记住了政治迫使他忘记的事情,为此他屡遭不幸,造成终身悲剧。曼库特之所以还要重提愚昧落后的时代,是因为出现了现代的曼库特,而且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这就是死者的儿子萨比特之流。父亲竭尽全力供养他读书,结果知识学到不少,人性却丧失了。他以现代科技成就的名义,唾弃、蔑视一切历史的、民族的、人道的传统。期待着有朝一日“生物微波”能操纵人的一切言行,支配人的一切意识,甚至情欲。他不愿送父亲遗体到圣地去安葬,更不在乎火箭发射场占用阿纳贝特草原。而科幻线索中苏美双方正在紧张地准备按照“箍”宇宙计划发射火箭环绕地球运转,以阻止比人类更文明的林海人以及进入林海星的苏美宇航员来到地球。这个“箍”行动要箍住“在宇宙中看来很像婴儿头颅”的地球,箍住地球人的头脑,不许他们接受林海人的“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观念。当火箭发射的光团和轰鸣震撼着大地和各种生物时,杜年拜鸟又向人们喊叫起来:“你是谁的子孙?你叫什么名字,记起你的名字吧!你的父亲是社年拜,杜年拜……”作家也向人们发出呼吁:“谁忘记过去,就不再面对未来,过去还间接地存在着。”他认为,有必要让过去的人和现代的人对话。
作者简介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年生,前苏联作家,同时用吉尔吉斯文和俄文写作。艾特玛托夫从小与俄罗斯邻居相处,在俄罗斯学校读书时熟练掌握了俄语。他的父亲担任过高级领导职务,1937年惨遭镇压后,他和母亲回到了故乡舍克尔村。卫国战争爆发后被迫辍学,年仅14岁就担起村苏维埃秘书的重担。工作多年以后又继续学习,1953年毕业于吉尔吉斯农学院。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不少短篇、中篇小说和特写,如《阿希姆》(1953)、《面对面》(1957)等。1958年发表描写吉尔吉斯大草原生活的中篇小说《查密利推》。这部优美的爱的赞歌使他一举成名,连同《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1961)、《骆驼眼》(1962)、《第一位教师》(1962)等中篇小说,组成了一部歌颂爱情、友谊和献身精神的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于1963年获列宁奖金。此后陆续发表《母亲——大地》(1963)、《别了,古里萨雷》(1966)、《白轮船》(1970)、《花狗崖》(1977)、《一日长于百年》(1980)、《断头台》(1986)等。作品被译成90多种文字。艾特玛托夫的作品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浪漫主义的激清、严峻的哲理思考赢得了读者,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使他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9:15
目录
概述
内容概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