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坦克(德文:Panzerkampfwagen Ⅲ),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列装的一型中型坦克。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其中
协约国禁止德国发展坦克,然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德国军方已觉察到未来建立装甲部队的需求,故机动兵
总司令部参谋古德里安于1930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
1934年1月德军装备部召开会议讨论未来轻型坦克和步兵坦克(即中型坦克)需求问题,德国摩托化部队的代表们参加了会议。德国装甲兵之父一古德里安将坦克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分别为携带高初速炮用以反装甲作战的战斗坦克,以及携带大口径炮射击高爆弹药的支援型坦克,并规划一坦克连的组合比例为三个连的战斗坦克以及一个连的支援型坦克。根据该观念,古德里安要求陆军部草拟开发一种最大重量为24吨(会上根据欧洲桥梁承重极限的数据,确定新型坦克的最大重量不超过24吨),以及最高行进速度为35公里/小时的中型坦克,并打算将之作为德国装甲师的主力坦克,用于摧毁敌方坦克。
1935年,新的德国装甲师开始装备5吨的
一号坦克(轻型)、7吨的
二号坦克(轻型),其都仅仅装备机枪并无火炮。最初两型坦克被视为训练用坦克,但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阶段,实际上两型轻型坦克是德军在波兰、低地国家和法国使用的主要坦克,当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
38T坦克等。一号和二号坦克在非洲也得到大量使用,但在作战中暴露出装甲薄弱、火力不足等问题。德国军方要求提供新型坦克应付战争。在此之前,
一号坦克不过是德军
装甲兵建立初期的一种尝试,虽然因为后续坦克的产量不足而大量参加了二战初期的战斗,但它很快就过时了,更适合训练用途;
二号坦克则是一种过渡型号,火力和装甲都显得不足。
研制进程
根据德国军方的要求,戴姆勒-奔驰公司、克虏伯公司、MAN公司及莱茵金属公司开始试制了试验型的坦克,并于1936年及1937年进行测试,最后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产品获选。
在获知假想敌的坦克装甲加强的情报后,德军轻型坦克准备采用50毫米坦克炮。但德军装备部和炮兵部队考虑到同部队已经大量装备的37毫米火炮的通用性需要,希望坦克配备同口径的火炮,而不必改变生产线去生产50毫米火炮及其炮弹。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无可厚非,但该样的设计未考虑到未来的需要。于是新的坦克上就没有采用为50毫米炮配备的新炮塔和新的炮塔回转环设计。
鉴于德国当时所处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新型坦克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研制开发。以开发新型的轻型和中型拖拉机项目为掩护,该个项目被命名为试验性“自动拖拉机-2000”。两款坦克被称作作战排、作战营指挥车,两款坦克就是后来的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
1936年,第一辆三号原型车由
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当时50毫米火炮还没有准备好,因此临时用37毫米火炮代替,但其炮塔又是为
重型火炮设计的。此时,亨舍尔(Henschel)公司和Man公司也提供了他们设计的原型车,在1936年到1937年,他们的样品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其后,也由
奔驰公司生产第一型车。
克虏伯公司也提交过他们设计的车型--MKA,但最终没有投入生产。
三号坦克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来和
四号坦克配合作战。三号坦克装备高速坦克炮,主要用于打击敌方坦克,而四号坦克则配备较大口径的
榴弹炮,用于反步兵作战,是30年代早期坦克发展的一种潮流思路。1936年古德里安对德国装甲兵的发展是提出规划:一号和二号坦克用作训练坦克乘员,三号作为主力战车,安装50毫米火炮,四号作为支援坦克安装短身管75毫米火炮。
早在1934年1月11日,德国的古德里安将坦克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分别为携带高初速炮用于反装甲作战的的主力坦克,以及携带大口径炮
射高爆弹药的支援型坦克,并规划一个坦克营的构成为三个连的主战坦克以及一个连的支援型坦克。根据上述设想,古德里安要求陆军部草拟开发一种最大重量为24吨(以配合德国公路桥梁的载重限制),以及最高行进速度为35公里/小时的
中型坦克,并打算将之作为德国装甲师的主力坦克,用来摧毁敌坦克。而德国的
戴姆勒-
奔驰(
Daimler-
Benz)公司、
克虏伯公司、MAN公司及莱茵金属公司以此生产了试验型的坦克,并于1936年及1937年进行测试,最后
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产品获得取用。第一辆三号坦克在1937年5月竣工,其余9辆也在同年完成生产。最先的A、B、C、D型均为
发展阶段,只小规模生产且多被用于测试目的,直到1939年
三号坦克E型出现后才开始正式量产,量产由数家厂商共同负责。在研发期间1937年至1940年中,德国政府计划把三号和
四号坦克标准化,以应付战事。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修改后,第一辆三号坦克Ausf A型于1937年5月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到1937年底共生产了15辆。15辆中仅有8辆装备了武器,分别装备给第1、第2、第3装甲师,其余未武装的坦克用于进一步测试。1937年,Ausf B型也由奔驰公司生产了15辆。1937年6月,另一种变型车Ausf C投产,到1938年1月末也生产了15辆。同时,Ausf D型也投产了,到1939年,D型车共生产了55辆,其中30辆装备了武器,其余的25辆用于进一步测试。早期的三号坦克(A/B/C/D四型)是作为整个系列的原型,不适于大规模的生产。它们也仅投入了有限的战斗。少数的D型坦克伴随PzAbt zbV40坦克参加了1940年的
丹麦、挪威和1941/42年法国的战斗。1938年10月,装备了37毫米KwK 35/36 L/46.5火炮的Ausf E型投产,并采用了由Ferdinand Porsche在30年代设计的新的
悬挂系统,它成为以后三号坦克的标准。到1939年10月,已生产了约100辆E型三号坦克。1940年开始,Ausf F型投产,更换了更大马力的“
迈巴赫”HL120TRM型
汽油机。到1940年8月,所有安装37毫米火炮的三号E型与F型被换装了50毫米42倍口径KwK38火炮及
航向机枪。有趣的是美国在1942年通过对英国缴获的F型坦克的仿制品的研究也决定在以后的坦克中采用该系统,如M18、M24、
M26等。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设计非常接近,都是常规设计,因为四号坦克比三号坦克更早研制出来。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三号坦克有6个负重轮,四号坦克有8个负重轮。而且德国军工部门为通用性考虑,使得该两型坦克的某些部件可以互换。
三号坦克在设计期间计划在炮塔上装备口径37毫米的火炮以及3挺机枪,并考虑到了如果需要的话还可安装更强的火力装备。车组人员有5名:车长、驾驶员、炮长、装弹手以及无线电操纵人员。在底盘中心略超前的位置安装炮塔,炮塔可以360度旋转。炮塔上安装一门主炮,配一挺同轴机枪。炮塔可以由车长、炮手、装弹手操控。驾驶员和无线电员坐在车体的前方位置,在坦克车体的前方一般设置有车首机枪,由无线电员操控。
动力装置
三号坦克的发动机设置在车体的后部,通过一个沉重的、百叶窗护盖进行通风散热。发动机采用12缸的迈巴赫HL108TR汽油发动机,功率是300马力(220.5千瓦),变速器(换挡器)是10速的,后期采用了10速的变速器,降低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
坦克油料箱通常在发动机舱的两侧安置从三号坦克的A型至C型采用2个油箱,共装有125升汽油;后期的型号采用四个油箱,共装有320升汽油。发动机风冷装置、排气管、消音器都安装在车体后部。
武器装备
三号坦克在使用过程中,德军发现37毫米火炮和50毫米短身管炮的穿甲性能不足,尤其是遇到法军装备的Char B2重型坦克时,德军往往要依靠88毫米高炮才能将其击毁。从1940年12月起,德军开始升级火炮,将37毫米炮升级为50毫米炮。在1941年夏天,遭遇苏联红军的T-34坦克后,德军继续将剩余的37毫米KWK36L/45(身管为口径的45倍)及50毫米KWK38型L/42火炮升级为50毫米KWK39型L/60火炮。
三号坦克的辅助机枪为3挺7.92毫米机关枪,两挺为航向机枪,一挺为高射机枪。
性能数据
系列型号
三号坦克的生产过程中,各型号不断有所改进和创新。包括坦克顶部、火炮防盾、坦克舱口、潜望镜、周视镜、逃生舱口、装甲护裙、通风口、发动机舱门和护盖、独立装甲防护板、车首灯等部件。为了改善悬挂系统对火炮射击准确性的影响,德国兵工厂还修改了6对负重轮、3对回转滚筒、后方随动轮以及前方驾驶扣链齿轮的设计。履带宽度也增加了,前期产品都是36厘米宽履带,H型采用40厘米宽履带。
三号A型
1937年该型共生产10辆,其中8辆参与了入侵
苏台德和
波兰战役,该种坦克仅安装37毫米火炮,火力较弱。
三号B/C/D型
该型坦克产量仅有80余辆,该坦克并不是全部安装了武器,更多的是作为试验车使用,用于验证德国的坦克制造和设计能力。
三号E型
该型共生产96辆,重量增加到19吨,使用一门kwk35/36型37毫米火炮和7.92毫米
MG34机枪(后期37毫米
炮被更换为50毫米炮)。
三号F型
F型获得了435辆的更大生产订单。Ausf.F的生产实施增加了制造工厂,以满足战争对更多坦克的需求。德国军方选择六家公司来组装新的三号F型坦克,F型生产配额不是平均分配,因为其中一些公司的生产能力有限。
三号G型
该型共生产600辆,成为
德军的主力坦克之一,使用一门50毫米炮,
内装炮盾被改进为37毫米外装炮盾,车体装甲也增加到30毫米,拥有了更强的防护能力,但是却依旧脆弱。
三号H型
H型使用了后部容积扩大的新型炮塔,并在生产时装备了30毫米厚的附加装甲,除此之外该型号还在行走装置方面做了小修改,采用40厘米宽履带,并变更了变速器,一共生产了308辆。
三号J型
J型成为之后型号的基准,将炮塔、车体的装甲都强化到50毫米的同时,也对各部位的设计进行了微小的变更。同时,该坦克从1941年12月生产的坦克开始,主炮变更为了60倍口径长炮身50毫米火炮,一共生产了2616辆。
三号L型
L型(653辆)为J型的改良版,将间隙装甲(炮塔前部以及驾驶室前部)标准化,并废止了炮塔和车体的小舱门。
三号M型
M型(250辆)为J型的改良版,将间隙装甲(炮塔前部以及驾驶室前部)标准化,,并导人了深水渡涉装置和烟幕展开装置等。
三号N型
三号坦克系列的最后一个版本N型,德国人将50毫米炮升级成75毫米KWK37L/24型短身管火炮(也是四号坦克早期型号使用过的火炮),它的用途是保卫虎式坦克不被敌人的步兵袭扰。
改进过程
1940~1941年,工厂又在改进后生产了G型、H型三号坦克。进一步的研制一直持续到1943·1944年间,一些原型车还被改装为
推土机使用。早期的F、G型坦克仍然装备37毫米火炮,后来都改为了50毫米火炮。不过在入侵法国时只有40辆F型坦克装备了50毫米火炮。装备50毫米火炮的F型坦克一直服役到1944年(在
诺曼底的第116装甲师)。H型坦克安装了新式的50毫米火炮——KwK38L/42型,后来,部分H型又换装了KwK39L/60型50毫米火炮。前述型号的车型都装备了较短的底盘。1941年,又生产了装备50毫米火炮的J型坦克,并运往北非。当时还企图给三号坦克安装
四号坦克的炮塔,不过失败了。在1942年,生产了近200辆J型坦克。
从1943年2月到1943年4月,100辆M型坦克被改装为
喷火坦克,装备了14毫米的
火焰喷射器(射程55~60米)。该型坦克原是为用于
斯大林格勒的
城市作战,但实际上它并未到达它的目的地。该型坦克并不成功,后来多数被改装了回去。
1942年投产的N型装备了KwK40L/24 75毫米主炮,是最后有长底盘的三号坦克,也是整个三号坦克系列的最后一型。N型坦克被装备到
虎式坦克营,以保护虎式坦克免遭敌步兵袭击。后来的不少变型车都是以N型坦克改装的。有些人提出三号坦克还有O型车,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的存在。
在1941年
“巴巴罗萨”计划的早期,三号坦克还装备了一辆拖车,用于装载汽油以增大行程。从1943年中期开始,三号坦克装备了装甲护裙。在整个战争期间,三号坦克不断的更换新式的装备。生产中的坦克也不断在进行改进。三号坦克是德军第一个装备了坦克
内部对讲系统的坦克。后来,所有的坦克都装备了该系统。而且,在战争中证明,其是十分有效的。
服役动态
投入实战
1939年,在入侵波兰的战役中,只有很少的三号坦克参战。三号坦克主要是坦克排排长的坐车,是德军第一种真正的主力突击坦克(
中型坦克)。它的设计吸取了许多
一号坦克和
二号坦克在战争中的教训。在大战的初期,它成为了德军装甲师的主力。三号坦克的生产较慢,在1943年8月停产。它为德军设计生产更大型的坦克——
四号坦克奠定了基础,
四号坦克的部分部件就是取材于它。三号坦克作为一种很有效的坦克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对德军和盟军的坦克设计人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波兰战场上,面对着波军的落后装备,三号坦克大显神威。但是在
法国战役的经验显示37毫米炮已经不敷应用,甚至发生无法贯穿英国
步兵坦克的情况,而同样的情形也出现于
北非战场中。因此后来生产的
三号坦克F型至M型都改装备上50毫米KwK38 L/42及KwK39 L/60型火炮以对抗敌军坦克。此炮由
克虏伯公司承办制造,虽然
初速度仍然偏低,但也因此可以发射高爆弹药,而且射程也超过英军的二磅炮,标准车上会带有99发50毫米炮弹和2000发机枪弹药。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打算以三号坦克作为打击敌坦克的武器,因此预定为它配备一门50毫米
坦克炮。但当时
德国陆军的步兵装配为37毫米的
反坦克炮,基于标准化的考量下,
陆军部认为三号坦克面临
波兰陆军的落后装备时不需要50毫米的火炮,并把50毫米火炮的方案搁置了,但是安装37毫米坦克炮的三号坦克的炮塔环设计仍预留了换装50毫米坦克炮的空间。早期生产的型号(A型至E型,以及少量F型)即安装由莱茵
金属公司生产的PAK36反坦克炮所修改而成的37毫米坦克炮,以应付1939年及1940年的战事。
到了1942年,三号坦克作为主力已显得落后了。在
苏联战场中,低
初速的50毫米炮已对随后出现的
T-34无法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陆军部作出一个方案:继续生产三号坦克,但只作为支援用,并以
三号突击炮取代。因此在1942年生产的N型上装备75毫米KwK37 L/24低速炮(
四号坦克早期所使用的火炮),该种炮的初速度较低并可发射高爆弹药,适合执行计划中的反步兵及近距支援的任务,而车上会带有64发75毫米炮弹和3450发机枪弹药。副武器机枪方面,三号坦克A型至H型皆使用两挺7.92毫米机枪,以及一挺在车身中的机枪。而从G型开始则开始使用一挺同轴MG34机枪以及一挺在车身上的机枪。
三号坦克共生产了超过6000辆,其中E~H型采用了短底盘,而J~N型采用了长底盘(A~D型均采用不同底盘,不作考虑)。三号坦克在战争中被广泛的使用,直到1943年底,才被四号坦克完全取代。到1941年,由于
T-34坦克的出现,三号坦克在战争中不再是那么有效了。许多三号坦克被改装,以做其它用途。
在三号坦克的改型车中,在北非的德军用三号坦克改装的
自行火炮,采用H型上装备了一门150毫米火炮。
战争中,苏联将大量缴获的三号坦克改装为
坦克歼击车,如
SU-76。不过,最成功的改进还是德军基于三号坦克底盘的坦克歼击车系列,其中部分在
芬兰军队中服役到1967年。三号坦克还改装了一些潜水坦克,原准备用于侵略英国时使用。
生产数量
德国在二战期间持续改进制造三号坦克及多种系列型号,具体型号及产量见下表:
总体评价
总的说来,三号坦克在战争初期是一种优秀的坦克,它为以后的德军坦克打下了基础,也是古德里安的
闪电战构想中最关键的一种武器,可以说,三号坦克是二战德军第一种在火力、
机动性、防护性相对均衡的坦克,尽管有种种缺点,比如火力和装甲无法抗衡法国
char B1重型坦克或苏联
T-34坦克,但却是德国
闪电战时期的标志,三号坦克在战争初期使用广泛,从波兰到法国,从
巴尔干到
北非,从
明斯克到
莫斯科,三号坦克都是毋庸置疑的主力坦克。三号坦克是战争初期德军的主力坦克,它在坦克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外坦克》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