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
清末民初文人
三多(1871年—1941年),中国清朝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文人、书画家,蒙古族。本姓钟木依氏,汉姓张,蒙古全名三多戈,六桥,隶蒙古正白旗,出生于浙江杭州,17岁中举人,历任三等驻军都尉、杭州府知府、浙江武备学堂总办、洋务局总办、京师大学堂提调、民政部参事、归化副都统等职。1909年署 (后实授)库伦办事大臣,在外蒙古督办“新政”。1911年12月外蒙古独立,三多被驱逐,因而他成为了清朝在外蒙古的最后一届官员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生平
三多在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清朝浙江省杭州府,他出身杭州的驻防旗人,隶蒙古正白旗。本姓钟木依氏,汉姓张,蒙古全名三多戈,六桥。三多少聪慧,精骑射,尝自语:“我朝家法文武并习,顾独以韬钤自囿耶?”遂奋志读书,先后从王廷鼎、俞樾等大师学书法、诗画、琴技,精通汉文。他曾遍读石湖剑南李商隐西昆诸集,而以杜牧自比。三多发迹较早,自幼承其叔父难荫得袭三等轻车都尉,食三品俸,17岁中举,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24岁便官至二品红顶戴,任杭州三等驻军都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后任浙江武备学堂总办及督练公所洋务局提调,继为杭州知府,第一标统兼候补道。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升任民政部参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任归化城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副都统
三多在归化任职期间,积极主张对蒙区进行改革,建议在蒙古族地区“遍设半日学堂以开蒙智”;选拔内外蒙古王公勋旧子弟入陆军贵胄学堂学习,并指出“时势日急,外患更深,整顿蒙旗,万难再缓”。同时也提议对内外蒙古的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将内外蒙古地区分为四部,其中外蒙古分为二部,喀尔喀东二盟为一部,治所设于库伦;西二盟和科布多等地为一部,治所设于乌里雅苏台;每部设类似于东三省总督将军的大臣一员,其下设警政、垦地、编练、交涉等12个局;开办初每部拨给经费120万两,以后逐年减少拨款,五年后完全自收自支,“以蒙财治蒙地,当可安中夏而御强邻”。清廷对他的前两项建议基本采纳,对后一项即对蒙区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的建议予以否决。由于三多治蒙颇有成效,故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11月命三多署理外蒙古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办事大臣(1911年6月实授),于是三多开始卷入了外蒙古最动荡的政局之中。
治理外蒙
库伦外蒙古最大的城市,也是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驻锡之地,库伦办事大臣即是清朝在外蒙古地区设置三名大臣(其他两个是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之一。宣统元年(1909年)11月,库伦办事大臣延祉因病解任,由归化城副都统三多署理库伦办事大臣,1910年3月正式接印视事。三多响应清朝中央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方针,积极在外蒙古地区推行各种改革。三多为人“年力精壮,好文事,有干练才”,但行事不免操切。他“以俄人谋蒙日亟,力纠积弊”,在外蒙古力行新政,主要是兴办教育,移民实边,开放招垦,编练新军,整顿摊派,禁止喇嘛教寺院对蒙民的横征暴敛,加强库伦市政建设,奏请修建张恰铁路(张家口恰克图)等,在外蒙古筹建实业调查诸局等机关20多处。
三多为了顺应内地的宪政潮流,除了在外蒙古兴办教育以外,还进行了辖区户数统计、年收入支出总数统计,试编了1911年财政预算。又拟裁撤原设的理刑司员和领催,在库伦和恰克图成立审判厅、检查厅,建立新式的司法机关。其经费来源有二,一是裁撤理刑司员等腾出的经费,二是开征车驮木植薪炭各捐。库伦城的77名巡警未受教育,素质很差,三多委任民政部巡警学堂毕业生觉罗铭佑为试署库伦九品警官,令其对这些巡警加以训练,完善了库伦的警察制度。三多也像内地省份那样,在外蒙古筹练新军,他招募内地青年入蒙参军,成立了库伦兵备处,北京的军谘府委派唐在礼为兵备处总办。唐在礼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曾充近畿教练处总办。1911年1月底,他到达库伦。库伦原设立营务处裁并,宣化营、巡防步队、喀尔喀东二盟军务、台站卡伦官兵统归兵备处节制。三多奏准将原应上交中央政府的1910年金矿税19万多两全部截留,充作练兵经费。1911年6月三多奏准,库伦新军包括马队、机关炮营两部分。但由于外蒙局势变化,新军一兵未练。
三多治蒙一年多,极大推动了外蒙古地区的近代化,开创了外蒙古地区的近代邮政、近代教育、近代警政、近代采矿业等事业,促进了外蒙地区与内地人民的交流。但是,他新设一系列机构加重了外蒙古人民的负担,也引起了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外蒙喇嘛王公势力的极度反感,外蒙古独立倾向更加暗潮涌动。1910年(宣统二年)发生喇嘛库伦大臣的冲突事件。喇嘛因购木料争吵,继而聚众抢劫德义涌木厂,库伦办事大臣三多亲往弹压,拘捕首犯僧人。喇嘛聚集数千人向三多乘舆投石抗捕,并于途中抢回被捕喇嘛。三多责令沙比衙门交出“正犯”。
逃离外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中旬,杭达多尔济一行赶回库伦,密谋宣布外蒙古独立,组成以杭达多尔济为首的临时总理蒙古国务衙门。11月30日,杭达多尔济等人,向清朝驻库伦办事大臣三多提出最后通牒,宣布“将蒙古全土自行保护,定为大蒙古独立帝国,公推哲布尊丹巴为大皇帝,不日登极”,要三多立刻出境。
据中文史料记载:“在农历十月十四日,三多见蒙人无加害之意始由领事馆雇车数辆,逃至恰克图。恰克图署任章京见三多至,再三挽留,不令其去,三多坚执不从,遂乘俄国火车,逃归奉天,旋又逃至天津”。12月16日,库伦独立集团正式宣布成立大蒙古国,以共戴为年号,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皇帝。
蒙军包围库伦参赞大臣衙门,限三多三日内出境。三多卫队由俄兵搜械解散,行辕由俄兵会同蒙军看管。四日后,由哥萨克骑兵将三多等押解出境,逃至恰克图。恰克图署任章京见三多至,再三挽留。三多这位自小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蒙古人因无限忠于中国政府,严厉反对外蒙古独立,更为反抗沙俄的分裂活动,于是坚决不从蒙方之“再三挽留”,偷乘俄国火车逃至奉天(沈阳)。这时,清朝政府已经消亡,他又奔天津,坐起寓公,暂缓政治避难。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三多先后任盛京都统山海关副都统、金州副都统、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咨议、国务院铨叙局局长(相当中央组织部部长)等。
伪满洲国时,三多仍为高官。“七七事变”后,常常往来于北京—东北之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过三多的事迹。三多曾居北京东城板厂胡同。著书有《可园诗钞》四卷、《可园外集》、《可园文集》、《柳营谣》、《库伦蒙城卡伦对照表》、《库伦奏议》等多部。编辑《柳营诗传》四卷,“集杭州满洲驻防营中诸老辈诗,附采诗余,并及闺秀。”
后历任库伦办事大臣,盛京副都统兼守护大臣等,世袭轻车都尉民国元年(1912)以后,再来沈阳,管理沈阳故宫和清朝关外三陵新宾永陵、沈阳福陵昭陵),由张作霖拨给管陵费用。伪满时去伪新京长春),溥仪赐宅以居,并出任伪满电气株式会社总裁。伪康德七年(1940)卒,终年六十九岁。他自幼聪慧,为人慈祥恬淡,且好施济,家教严格,勤于文学,受业于浙江俞曲园(樾)太史,尤以诗词得心太史嫡传而著称。工书法,善隶书,笔法遒劲,海内驰名,憾无书画集问世,在沈阳只见有书题匾额“德古斋”。
个人作品
三多又署鹿樵、可园、瓜园,为樊增祥诗弟子,其诗多边地莽苍之气,善以满蒙方言叙述。
三多的代表作是诗集《可园诗钞》。线装石印本,清光绪间出版。《可园诗钞》卷四收有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写的《寒食》,内云:“我生三十三寒食……回溯辛未吾已降”,从是年上溯三十三年,正是辛未同治十年。至于生日,《余生长杭州……》一诗的副题交代得很明白:“五月二十二日舟中初度”。 六桥曾居京师东城板厂胡同,为满洲文集旧宅,家有可园,擅竹之胜。
晚年,他隐居北京城,实则脱离了政治舞台,从事写诗、做学问、整理出版自己一生写作成果之行当。他的著作多以“可园”为名。可见,他在北京的宅院必定是一处极可人意的高级园林化豪华宅邸。晚年,三多在此处可园写出了多部书稿。1940年70岁时,三多很可能就是在北京谢世的。
另据记载,三多又名三六桥。“三六桥”,颇有点像地名,其实是一个人。此人系蒙古族,姓钟木依氏,汉字姓为张,名三多,自号六桥(非其字), “人以其‘三’字为姓,配号而呼为‘三六桥’”(俞樾:《曲园日记》)。十七岁时,三多“承其世叔父难荫,得袭三等轻车都尉,食三品俸” (王延鼎《可园诗钞》序)。六桥并未中过举人,他虽“奋志读书,欲就试,格于例,不得与,去而学诗、学琴、学书画”,跟从俞樾的“门下士”王延鼎(字梦薇,号瓠楼或壶楼)游学,成为王的“高足弟子”。(见王序俞樾的《可园杂篡》序)因此,人们便把六桥看作俞樾的“门人”,三多也称俞曲园为“太夫子”。狄平子称他:“风格逸丽,不减迦陵。”他和俞曲园(俞樾)颇友善。《曲园日记》中说:“六桥,蒙古人,名三多,六桥其号,年十七,袭三等轻车都尉。”
三多喜爱藏书和读书,他有一首《藏书》诗, 云:“爱坐图书府,如对古贤豪。积石亦为仓,敢比谯国曹。” 也爱看《红楼梦》 ,常以有关“红楼”的事入诗。如:《题韵松〈东山行旅图〉》中有“漏天可助娲皇补”之句;《吴门舟次》中有句说:“红楼近水皆灯火”;《寄赠耆寿民(龄)京卿》有句云:“怡红君薄成常侍,存素吾惭法翰林”。三多和日本人交往甚多,关系很深。如《日本桑名铁城箕以印谱索题即赠》,诗中说“花乳多君为我砻”,自注:“承刻石章”。在《二月二十二日日本村山(正隆)招同云承游湖书赠》诗中,三多把日本人村山引为“吾党”,称道他们“同心足抗横”。三多还在沈阳参加了日本人的图书馆十五届大会,写过文章。从这些迹象看来,三多收藏过百十回本《石头记》,后来转让给日本人,是完全有可能的。所谓三六桥本,大概是从东北流落到日本去的,不可能留在上海。他是一位文官,工诗词,善琴画的收藏大家,曾收尽天下奇珍异宝,有字画、古玩等。他在清末任驻蒙古(现在的外蒙古)的边防大臣时,崇尚“兴学科教、改革、修铁路、经商”等,所以他很想修筑一条从张家口恰克图的铁路,改善落后的交通,把内地先进的知识传播过去。为了这个梦想,他捐出了家里所有的宝物,但最终,铁路没有修成,宝物也就从此下落不明。
在三多收藏的宝物中,有三件宝物最为珍贵。第一件是《西溪梅竹山庄画册》。该画册自嘉庆八年(1803年)奚冈开笔画《梅竹山庄图》始,耗时近百年集结成册,此画册将清朝中晚期的杭州书画名家一网打尽。第二件是纳兰性德的画像。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第三件便是《红楼梦》的后三十回。对这个三十回,三多的后人郑先生(郑先生现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都认为这应该就是曹雪芹先生的原作版本。
如今,前两件都找到了“归宿”。2005年,杭州市政府重建西溪时,收藏画册的张珩的后人将画册留给了杭州,让画册“回了家”;而纳兰性德画像也被收藏进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唯有曹雪芹的后三十回版本却至今下落不明。或许,日本的三六桥本《红楼梦》就是它。
三多又擅画花卉,兼工带写,赋色娇艳,意境清新,秀逸隽永,书卷气、富贵气兼备。亦能书法,工隶体,学俞樾。
主要成就
红学
研究《红楼梦》版本的学者,都知道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六桥本”《红楼梦》,因该书中有“探春远嫁”、“宝钗难产”、“贾芸小红探监”、“湘云宝玉结褵”等情节,与脂评所提示的后八十回线索颇相符合,而被说成是“原本”、“真本”。可惜此书已从原藏主三六桥手里流失出去,据说曾在日本出现过,但至今下落不明。
三六桥(1871—1940)名三多戈,简称三多,蒙古正白旗人,原姓钟木依氏。因其曾在杭州驻防,雅爱西湖苏堤六桥之胜,而自号六桥。他自小生活在江南,长期受汉族文化熏陶,先后从王廷鼎、俞樾樊增祥等大师学书法、诗画、琴技,精通汉文。十七岁中举,袭三等轻车都尉,后任驻军都尉、杭州知府、浙江武备学堂总办、北京大学堂提调、民政部参事、归化城副都统、库伦办事大臣等职。入民国又先后任盛京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金州副都统、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咨议、中华民国国务院铨叙局局长等职。
收藏
三多喜爱收藏,除了藏有后四十回本《红楼梦》之外,还藏有清代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侍卫画像及其生前用过的双凤砚。
画像为清代著名画家禹之鼎手绘,纵59.5厘米,横36 .4厘米,纸本,设色。晚清恭亲王(奕欣)首题“容若侍卫小相”六字,钤有“禹之鼎”、“上吉氏”等印。图中的纳兰容若身着侍卫服,头戴纬帽,面带笑容,手持茗碗,坐于床几上,似乎正在与挚友交谈。构图虽然简洁,却细腻地描绘出人物的坐姿和面部神态,表现出容若的潇洒英姿和儒雅风度。画面左上有纳兰性德挚友严绳孙题诗并跋。裱边有三多及其友人沈宝熙、傅岳芬、夏仁虎冒广生等人的题词。三多的题词用的是容若与梁汾结交唱酬时所填《金缕曲》韵:
公子今重耳。风流、璧台珠殿, 早登科第。歌哭□舍亡国恨(公先世本蒙古人,据叶赫为国主) , 至竟莫名底意。天恁肯、欲都从已。然诺等于金鼎重,染猩袍、恐是相思泪。看(平声)富贵,若云水。 鸳鸯小社同吟醉。趁良辰、研花酒,如生忌。我亦少充弓箭手,错认前身不已。得再作(去声)词人无悔。亲把沈檀焚宝鸭,当香山、供奉瑶轩里(张公甫有景白轩供香山象)。磨凤砚(余藏公双凤砚),自家记。
词中有的字虽已漶灭,但依然能看得出,三多深悉容若的家世、风谊、情爱以及对待富贵的态度,他认为自身的经历,与容若颇有相似之处,虽错充武职却雅爱倚声,所以他将纳兰性德这幅肖像以及双凤砚一直作为供奉之物珍藏着。
双凤砚是三多于海王村获得的一方端砚,砚上镌有容若的题名古篆及朱竹垞的题词。郑逸梅艺林散叶》有一条记载:“三六桥藏文三桥遗砚,颇以未得成容若之六桥双凤砚为憾。”,这条记载表明了三多未获此砚时对此砚的向往。可见此砚原来就全称为“六桥双凤砚”,所谓“六桥”,似与三多无关,或砚上就镌有西湖六桥和双凤翔飞的图形。此砚原藏于剧作家、文物收藏家罗瘿公的手里,大约在民国十三年罗瘿公去世后,才流落到古玩市场,为三多所获。三多之所以珍爱这方名砚,与其说是六桥双凤砚与文三桥遗砚正好构成与已名号相符的称谓,还不如说是三多对饮水词人的仰慕和心仪。纳兰性德是一位多情的佳公子,他的缠绵婉约的恋情和哀感顽艳的悼亡,一直为词坛的所传诵,而双凤砚的名称又具爱情的象征意义。三多有姬人名玉并,字姗姗,大兴人,能词善画,著有《香珊瑚馆诗词》,深得三多的宠爱,三多将她安置在西湖“可园”,经常相携漫步在湖光山色中。三多还将他和玉并的书斋取名为“双凤斋”,并镌刻“双凤斋藏印”,钤盖在他们所藏的书画中。《容若侍卫小像》中的三多词,即由玉并用“美人簪花格”小楷题录,落款为:“敬观成容若先生小象,即次其赠顾梁汾原韵丙寅春,三多作玉并书。”从中我们或能领略到夫妇相偎灯下赏画品砚的场景。但是不久,三多又遭遇到与容若相似的命运,民国十九(1930)年,二十八岁的玉并不幸病故,这使三多受到很大的打击。据《清词玉屑》记载:“小弦(指姗姗)又折,有访六桥者,荒灯老屋间,方闭户诵金经。视纵辔湖堤时,判若两人。”
到了晚年,他珍藏的容若像和双凤砚具已散去。容若像曾为张伯驹先生收得,后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双凤砚曾入邓之诚先生之手,后又流落到日本。
正因为三多有着与容若相似的经历和遭遇,他写的《粉云庵词》也逐渐走向模仿纳兰风格的路子。有的雄浑豪放,有的清丽淡雅,自然质朴而少雕琢,纯以性情结撰。如《暗香·题苏堤试马》:“一鞭得得。趁柳枝绀翠,桃花红白。笑拂五云,惊起浮沉两。怪底联翩凤子,紧随著、锦存金勒。似指引、有个当炉,还在画桥北。闲立看春色。把芳草缓寻,落英争惜。风流帽侧。湖上谁人不相识。驴背清凉,居士应少我,疏狂标格。行乐耳,须信道、百年驹隙。”写的绮丽流美,清逸隽永,颇有《侧帽》风致。如《卜算子·谴风》:“风也难相躲,愁也难相躲。躲得春风怎躲愁,索性风前坐。燕不飞单个,蝶不飞单个,何不吹人作一团,飞上花上朵。”《昭君怨·晓游》:“新霁落花春曙,骄马一鞭何处,缓辔踏芳洲。绕红楼,帘里人如玉,帘外人愁绿。相间正无因,卷帘颦。”写的轻灵深婉,意绪阑珊,又有《饮水》韵致。文坛大师郑逸梅先生曾评价:“饮水侧帽之词,出于黑水白山间之纳兰容若手笔,惊才绝艳,传诵中原人士。不意晚清三六桥,为韦韝毳幕中人,居然作雅颂之声,篇什流播,足与纳兰后先辉映,虽不谓之佳话,不可得已。”
书法
三多的书法学俞樾,工隶体,书风雄劲拙厚,既有富贵气,又有书卷气。落款往往具名:“纳兰三多”,他曾对友人冒广生说:蒙古族钟木依氏与纳兰氏是同一部落。那么,他是否也认为,他和纳兰容若是同一祖籍,纳兰容若的始祖土默特,原为蒙古族,初灭扈轮国所居张地之纳剌姓部,进据其地,因姓纳剌(即纳兰)。而三多为自己取汉姓“张”,即出于此。所以冒广生在为三多所藏容若像上题《金缕曲》,有“云气纳兰常不散,被东风、吹作词人泪。”,道明了三多心中的纳兰情结。
由三多的认宗、取姓、收藏、作词等行为,称其为晚清时期的“纳兰迷”,应不为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1 17:2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