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分布,人类疾病的统计方式,是指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
疾病的发生经常受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所以研究疾病地区分布常可对研究疾病的病因、
流行因素等提供重要线索。
形成疾病地区分布差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物理、化学、
生物环境、人群的风俗习惯和卫生水平等因素,均可影响疾病的地区分布。
地区的划分因不同的研究目的与疾病特点而异。在世界范围内,可按国家、洲划分;在一个国家内可按该国的行政区划分;如我国可按省、地区、县、乡等划分,也可按自然环境划分,如按山区、平原、湖泊、气候、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含量等自然环境特征划分。
研究疾病分布时,可应用标点地图、疾病地区分布图和疾病传播蔓延图等。
(一)疾病在国家间和国家内的分布
疾病在世界各国的分布不同,其发病率、死亡率等常有很大差别。例如
黄热病的分布与
埃及伊蚊的分布一致,主要流行于南美洲和非洲。胃癌死亡率以日本、智利等国家较高,澳大利亚、美国较低。乳腺癌在北美、北欧最多,东欧次之,亚洲和非洲较少。有些肿瘤高、低发区之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相差悬殊。
疾病在同一国家内的分布也有差别。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处温热
气候带,多种民族,许多疾病的分布差别很大。例如鼻咽癌主要分布于华南,广东省为高发区,也是世界鼻咽癌的高发区。食管癌以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的
太行山地区发病率最高。
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省、市、自治区。
碘缺乏病以内陆地区多见,这些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较低。
许多疾病的地区分布尚缺乏满意的解释。
(二)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市人口多,居住密度大,交通拥挤,流动人口量大,人们的交往频繁,因此,
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如
水痘、
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病经常在大、中城市流行。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城市肺癌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城市工业发达,空气污染严重,因此,除吸烟因素外,空气污染很可能是导致城市肺癌高发的因素之一。
农村人口密度低,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肠道传染病、
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感染率比城市居民高。
(三)描述地区分布的常用术语
1.地方性当某疾病常在一个地方或一组人群中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时,称为地方性。
2.输入性凡本国(地区)不存在或已经消灭的疾病,由国外(地区外)输入时,称为输入性疾病。
(四)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外来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
4.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
5.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时间分布
无论传染病或慢性病,其流行过程均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时间是研究疾病分布的重要指标之一。时间单位依病种而异。例如细菌性或
化学性食物中毒,可用小时为时间单位;
肺结核或肿瘤则常以5年或10年作为时间单位,以显示其长期变异。观察疾病动态时,应注意诊断标准和诊断技术改进的因素。
时间分布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一)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
有时也称时点流行或爆发。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称为短期波动。常见因食物或水源被污染而发生的
食物中毒、伤寒等。多因许多人在短期接触同一
致病因子而引起。发病高峰与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基本一致,故可从发病高峰推算出暴露时间,从而找出某病短期波动的原因。
短期波动与爆发的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二)季节性(seasonality)
有些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发病率呈现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疾病呈现季节性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受各种气候条件、
媒介昆虫、人群的风俗习惯、生产条件等因素影响。但许多现象尚未得到确切解释。
传染病的季节性表现得较明显。例如在我国北方,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严格的季节性,仅发病于5-11月,高峰在7-9月(见图14-1)。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季节性高峰为夏秋季。
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高峰一般多在冬春季。例如在我国北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高峰在1-4月。
有些慢性传染病,如
肺结核、丝虫病等,因潜伏期长,多无明显的季节性。
有些非传染病也呈现季节性。如
克山病在东北、西北地区多发生于冬季;而在西南一些地区多发生于夏季,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通过季节性研究可探讨
流行因素,并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三)周期性(periodicity)
某些传染病相隔若干年发生一次流行,并且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疾病的周期性。
呈现周期性流行的疾病主要是
呼吸道传染病。例如
流行性感冒从历史上看,一般每隔10-15年流行一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约7-9年流行一次。周期性是可以改变和消灭的。例如,
麻疹疫苗推广前,在大、中城市几乎隔一年发生一次流行。自1965年推广
麻疹疫苗接种后,我国的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周期性已不存在。
(四)长期变动(secular change)
长期变动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疾病的感染类型、病原体种类及
宿主随着人类生活条件改变、医疗技术进步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例如,
猩红热在1750-1800年间,是严重的传染病,以后转为缓和,至1840年又变为凶恶之病,其死亡率是近年的数百倍。近百余年来,世界各地猩红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临床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所占的比重增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特别是实行
计划免疫后,麻疹、
白喉、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非传染病如
恶性肿瘤、
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死因中顺位上升。这类慢性病的波动只有长期观察才能明显看出。各种肿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不同。例如,美国1930年以来男性肺癌死亡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胃癌死亡率则逐年下降。
人群分布
人群可按不同的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来分组,分析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研究疾病在不同人群组的分布有助于确定危险人群和探索致病因素。
(一)年龄
在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中,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几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均与此变量有关。
大多数疾病在不同年龄组的发病不同。婴幼儿易患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一些具有大量
隐性感染的传染病,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儿童中发病率高,成人中少见。有些疾病的发病率则随年龄增高而升高。如老年人中各种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最高。
病原体种类较多且又易发生变异的传染病,各年龄组的发病率多无差异,如
流行性感冒、
细菌性痢疾等。
比较两个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时,首先应注意两个人群的年龄构成是否相同。如两个人群年龄构成不同时,可用年龄专率进行比较,或用标准化率进行比较,以免导致错误结论。
(二)性别
许多疾病存在着性别分布差异。描述性别分布,一般是比较男、女性的发病率、
患病率或死亡率等,有时用性别比来表示。
性别差异主要由于与致病因素接触的机会不同所致。例如,
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往往男性高于女性,是因为农村男性参加农田劳动多,接触
疫水机会较多的缘故。我国绝大多数的
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呈现男高于女,例如
膀胱癌、胃癌、肺癌等。
心肌梗塞的死亡率也是男高于女。上述现象可能与暴露于致癌物剂量大小、内分泌平衡、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别有关。
有些疾病的患病率女高于男,如
胆石症、
胆囊炎。这可能与解剖生理或内分泌有关。
尚不能满意地解释有些疾病在性别分布上的差异。
表 15种主要死因性比例(男性死亡率/女性死亡率)
┏━━━━━━━━━━┳━━━━┳━━━━━━━━━━━━┳━━━━┓
┃死因 ┃性比例 ┃死因 ┃性比例 ┃
┣━━━━━━━━━━╋━━━━╋━━━━━━━━━━━━╋━━━━┫
┃全部死因 ┃1.80 ┃肾炎、
肾病综合征和肾病 ┃1.58 ┃
┣━━━━━━━━━━╋━━━━╋━━━━━━━━━━━━╋━━━━┫
┃触犯法律者 ┃3.88 ┃
恶性肿瘤 ┃1.51 ┃
┣━━━━━━━━━━╋━━━━╋━━━━━━━━━━━━╋━━━━┫
┃慢性阻塞性
肺部疾病 ┃3.13 ┃
毒血症 ┃1.40 ┃
┣━━━━━━━━━━╋━━━━╋━━━━━━━━━━━━╋━━━━┫
┃自杀 ┃3.05 ┃血管硬化症 ┃1.29 ┃
┣━━━━━━━━━━╋━━━━╋━━━━━━━━━━━━╋━━━━┫
┃意外及灾难 ┃2.98 ┃
围生期死亡 ┃1.28 ┃
┣━━━━━━━━━━╋━━━━╋━━━━━━━━━━━━╋━━━━┫
┃
慢性肝病及
肝硬化 ┃2.19 ┃
脑血管病 ┃1.19 ┃
┣━━━━━━━━━━╋━━━━╋━━━━━━━━━━━━╋━━━━┫
┃心脏病 ┃2.01 ┃先天性畸型 ┃1.15 ┃
┣━━━━━━━━━━╋━━━━╋━━━━━━━━━━━━╋━━━━┫
┃肺炎及流感 ┃1.88 ┃糖尿病 ┃1.04 ┃
┗━━━━━━━━━━┻━━━━┻━━━━━━━━━━━━┻━━━━┛
(三)职业
人们暴露于不同的职业环境中,许多传染病及非传染病的发生与职业有关。如皮毛加工人员、畜牧工作人员易患
炭疽、
布氏杆菌病;野鼠型
出血热多见于农民及野外工作者;煤矿工人易患
煤工尘肺;体力劳动少的职业人群易患冠心病;汽车司机因饮食不规律,易患胃部疾患。
表 某矿l986年各工种工伤及骨折发生率
┏━━━━━━━┳━━━━━━━━┳━━━━━━━━┓
┃ 工种 ┃ 工伤率(‰) ┃ 骨折率(‰) ┃
┣━━━━━━━╋━━━━━━━━╋━━━━━━━━┫
┃ 采煤 ┃ 120.49 ┃ 37.97 ┃
┣━━━━━━━╋━━━━━━━━╋━━━━━━━━┫
┃ 掘地 ┃ 66.71 ┃ 14.40 ┃
┣━━━━━━━╋━━━━━━━━╋━━━━━━━━┫
┃ 开拓 ┃ 46.91 ┃ 9.53 ┃
┣━━━━━━━╋━━━━━━━━╋━━━━━━━━┫
┃ 运输 ┃ 27.58 ┃ 8.89 ┃
┣━━━━━━━╋━━━━━━━━╋━━━━━━━━┫
┃ 机电 ┃ 34.71 ┃ 3.30 ┃
┣━━━━━━━╋━━━━━━━━╋━━━━━━━━┫
┃ 修护 ┃ 104.18 ┃ 20.83 ┃
┣━━━━━━━╋━━━━━━━━╋━━━━━━━━┫
┃ 通风 ┃ 13.25 ┃ 3.78 ┃
┣━━━━━━━╋━━━━━━━━╋━━━━━━━━┫
┃ 井上合计 ┃ 22.98 ┃ 5.59 ┃
┣━━━━━━━╋━━━━━━━━╋━━━━━━━━┫
┃ 井下合计 ┃ 68.84 ┃ 18.28 ┃
┗━━━━━━━┻━━━━━━━━┻━━━━━━━━┛
(四)民族和种族
疾病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中发生的种类和频率不同,其影响因素较多,如遗传因素、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风俗和生活习惯等。马来西亚境内居住着三个种族人群,马来人患淋巴瘤较多;印度人患
口腔癌较多;中国人则以患
肝癌、鼻咽癌多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某些疾病在不同民族的分布不同。例如,我国回族、
哈萨克族,男性胃癌死亡率高于其他民族,提示与饮食习惯不同有关;牧区少数民族农民的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同地区的汉族农民,这与少数民族的高脂肪饮食有关。
┏━━━━━━━━┳━━━━┳━━━━━┳━━━━━┳━━━━┳━━━━━┓
┃ ┃ ┃美洲人印 ┃ ┃ ┃ ┃
┃ ┃黑人 ┃ ┃西班牙人 ┃亚洲人 ┃白人 ┃
┃ ┃ ┃度人 ┃ ┃ ┃ ┃
┣━━━━━━━━╋━━━━╋━━━━━╋━━━━━╋━━━━╋━━━━━┫
┃
活产数 ┃501 430 ┃2T 532 ┃219 459 ┃T5 TTl ┃2430 986 ┃
┣━━━━━━━━╋━━━━╋━━━━━╋━━━━━╋━━━━╋━━━━━┫
┃婴儿死亡数 ┃9261 ┃434 ┃2 381 ┃T25 ┃21 590 ┃
┣━━━━━━━━╋━━━━╋━━━━━╋━━━━━╋━━━━╋━━━━━┫
┃
婴儿死亡率(‰) ┃18.5 ┃15.8 ┃10.9 ┃9.6 ┃8.9 ┃
┗━━━━━━━━┻━━━━┻━━━━━┻━━━━━┻━━━━┻━━━━━┛
(五)家庭
疾病与家庭有密切关系。家庭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经济及卫生状况、风俗习惯、嗜好及每个成员的免疫状态等均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家庭成员间接触最密切。因此,某些传染病如
病毒性肝炎、
细菌性痢疾等在家庭中易于传播。某些
恶性肿瘤及有些遗传病常呈现家庭
聚集性。
(六)行为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已公认,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可导致许多疾病,尤其是与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直接关系。例如,长期吸烟与
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不良性行为和吸毒等均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
┏━━━━━━━━━━━━━━━━┳━━━━┳━━━┓
┃病例分类 ┃病例数 ┃ % ┃
┣━━━━━━━━━━━━━━━━╋━━━━╋━━━┫
┃单纯静脉注射毒品者 ┃4147 ┃17.60 ┃
┣━━━━━━━━━━━━━━━━╋━━━━╋━━━┫
┃静脉注射毒品兼有同性恋者 ┃1881 ┃7.98 ┃
┣━━━━━━━━━━━━━━━━╋━━━━╋━━━┫
┃男性同性恋者 ┃15785 ┃66.93 ┃
┣━━━━━━━━━━━━━━━━╋━━━━╋━━━┫
┃血友病及其他血凝不正常者 ┃197 ┃0.84 ┃
┣━━━━━━━━━━━━━━━━╋━━━━╋━━━┫
┃妇女,其配偶为双性恋者 ┃51 ┃0.22 ┃
┣━━━━━━━━━━━━━━━━╋━━━━╋━━━┫
┃
异性恋者其配偶为静脉注射毒品者 ┃253 ┃1.07 ┃
┣━━━━━━━━━━━━━━━━╋━━━━╋━━━┫
┃接受输血者 ┃424 ┃1.80 ┃
┣━━━━━━━━━━━━━━━━╋━━━━╋━━━┫
┃不知原因者 ┃833 ┃3.53 ┃
┣━━━━━━━━━━━━━━━━╋━━━━╋━━━┫
┃合计 ┃23 551 ┃100 ┃
┗━━━━━━━━━━━━━━━━┻━━━━┻━━━┛
综合描述
以上各节分别叙述了疾病的地区、时间及人群分布,但实际工作中对某病的描述往往是综合进行的。只有进行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病因线索和
流行因素的信息。
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的分布,从而探索病因是一典型的综合描述方法,称之为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移民人群在其定居国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均与其本国不同。以定居若干年后及其后裔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其本国和移居国人群的同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比较,是对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分析。例如,日本为胃癌高发区,而美国则是低发区。如以日本人胃癌死亡率为100,则非美国出生的日本移民为55,在美国出生的日本移民为48,而美国白人仅为18。日本人移居美国后及其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人胃癌死亡率大大降低,但仍比美国白人胃癌死亡率高。表明环境因素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据报道,我国广州市
东山区广东籍人鼻咽癌的死亡率为10.9/10万,而定居广州市的外省人为3.9/10万;又广州市越秀区广东籍居民鼻咽癌死亡率为9.2/10万,定居于上海市虹口区的广东籍的居民为7.1/10万,而虹口区上海市居民的鼻咽癌死亡率仅为2.7/10万。上述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鼻咽癌的发病均起一定作用。这对进一步研究鼻咽癌的病因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