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
唐高宗龙朔年间以
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
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修辞之美。
上官仪(约公元608年―665年1月4日),字游韶,
陕州陕县(今河南
三门峡陕县)人。唐代宰相,著名诗人、政治家。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左
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在
扬州发动叛乱,弑杀
隋炀帝,上官仪父亲
江都宫
副监上官弘被宇文化及党羽陈稜所杀。上官仪年幼,藏匿幸免。 贞观初年,擢
进士第,召授
弘文馆直学士,迁
秘书郎。
唐高宗时供职
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
武则天的赏识。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官至宰相。因唐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
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被抄没,儿子
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
唐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之女
上官婉儿为
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
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
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
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
应制诗,就以
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如《早春桂林殿应制》中的“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一联,即体现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和善于营构明秀灵动的诗境的能力。再如《
奉和山夜临秋》:
此诗虽为奉和之作,但诗人有意摆脱从类书掇拾辞藻的陈规旧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转,从而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
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
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修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
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在他的作品里,有不少通过精妙
对法来写景传神的佳句,如《
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
平流写雁行。”《
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旧唐书·上官仪传》:“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修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归纳了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以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六对”一是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如花叶对
草芽;三是连珠对,如萧萧对赫赫;四是
双声对,如
黄槐对绿柳;五是
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八对”也大抵类此。
上官仪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
形式主义倾向,对律诗的定型有
促进作用。它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正是齐梁以来
新体诗过度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
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
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