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
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古代大将军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历史上各时期多见以“某某将军”尊称为“某某大将军”的习惯,但是
秦汉与
三国时期的大将军职位有很大差异。一般均指最高军事指挥或统帅。
各代情况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
汉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
白起,燕之
乐毅,秦末之
宋义,
项羽,为一国之最高军事统帅。
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
西汉时,
刘邦在
汉中拜韩信为大将,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如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
刘启任命
窦婴为大将军。而后
刘彻,以卫青为大将军,并规定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后又设
大司马,为将军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
汉武帝起,权力逐步转入
中朝。武帝时天子的宾客,大都是挂著侍中头衔与政的。但武帝时的将军都是领兵出征,并不过多参与朝廷政治。甚至卫青和
霍去病并为将军,加大司马,亲信无人可以比拟,但他们主要掌管军务。到霍光才用
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权力在宰相以上。从此,大将军实为
中朝官领袖,后王凤等皆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
汉成帝后期,改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设金印紫绶,去将军之号。
《
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
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
骠骑大将军、
中军大将军、
镇东大将军、
抚军大将军等。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
汉和帝时
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
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后汉书·窦宪传》)。东汉末年,大将军同样位在三公之上,(
曹操为大将军,
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下,
魏武乃固以大将军让绍)。
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但
曹魏青龙元年
司马懿曾由大将军转职为
太尉,并非升迁。后来
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
司马孚是太尉,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下(《晋书·职官志》)。
孙吴有
上大将军与大将军并设。四征、四镇、
四平、四安等将军资深者也在
将军前加大字,如
征西大将军、
安东大将军,但位次不变。三国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最高军职,三军最高统帅,
夏侯惇、
姜维、朱然都曾任此职。也有给劳苦功高的功臣追封大将军的,如曹魏
车骑将军、都督雍
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
郭淮,在关右雍、凉二州带兵和从政三十余年,为曹魏西部边陲的稳定和建设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他去世后,魏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大将军除授甚滥,又增置
柱国大将军、
镇军大将军等号,逐渐失去过去总领军政的性质和意义。
北周时行
府兵制,编24军,每军设开府1人以统领、二开府则由一大将军统领。24军共有12大将军,两大将军由一柱国统之。南北朝时
侯景自称“
宇宙大将军”。
隋代
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
禁军之高级将领。
唐代,大将军为
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唐代之
府兵12卫,每卫有上大将军1人,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为
职事官,统领军队。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
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
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
明初,明朝初年设置大将军,
徐达、
冯胜、
蓝玉等都担任过大将军。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
肃亲王豪格为
靖远大将军,
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明·
孙承宗《答袁节寰(袁可立)登抚》:“然乎,以大将军
旗鼓仅三千余,自是难责。”
汉典解释
【词目】大将军
【拼音】dà jiàng jūn
【注音】ㄉㄚˋ ㄐㄧㄤˋ ㄐㄩㄣ
【释义】[title of military officer in ancient China] 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以后历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或较高的称号。
【示例】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与大将军
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广州军务记》:“大将军仁慈不肯发令。”
【引证解释】
1、古代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最高称号,多由贵戚担任,统兵征战并掌握政权,职位极高。 三国至南北朝,战事频繁,当朝大臣多兼大将军官号。隋
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
禁军高级武官。 唐左右羽林、
左右龙武军、
十六卫亦置大将军,其职与隋略同。宋代
十六卫大将军已成空衔。
3、古代武官名。明清两代于战时设大将军,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4、明代称由西洋传进的一种大炮。
《明史·兵志四》:“至嘉靖八年,始从
右都御史河鋐言,造
佛郎机礮,谓之‘大将军’……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馀斤,小者百五十斤,
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馀丈,最利
水战。”
辞海解释
《军事辞海》对大将军的介绍:军事职官名称或高级武官衔级。
②秦汉魏晋南北朝,战时设大将军,掌统军,主征伐。为将军最高称号,战时最高军事指挥官,不常置。
④
汉朝官制,有时以大将军
录尚书事,则兼摄
台阁,位极人臣,如
卫青、
霍光等,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军政首脑。魏晋南北朝沿置,有时并置大司马、大将军,称“
二大”,但大将军渐渐变得位崇职轻,有时亦不管时政。(注:此处有误。录尚书事自
昭帝时始,卫青并未录尚书事。)
⑤
西魏、
北周府兵制,中央设八个
柱国大将军,其中六个柱国大将军各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督两个
开府将军,共24开府(军)。
⑥隋、唐
禁军高级将领。为
诸卫禁军的主管官。唐贞元二年(786)以后,于诸卫大将军之上设
上将军,大将军始退居第二位首长。
⑦宋代沿唐置诸卫大将军,为不居职事的
环卫官。辽、金同宋制。
⑧汉魏(
三国)晋南北朝,于战时设有杂号大将军,有的则是以各种
杂号将军加“大”字,以示其尊。至明、清两代,仍于战时设诸种名号的大将军,作为临时统兵征战的最高指挥官。
三国官制,吴于大将军之上复置“
上大将军”,这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并进一步提高他的官职而新设的。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除陆逊外,
吕岱曾任此职(黄龙四年,吕岱迁上大将军。孙亮即位后,吕岱拜
大司马)。后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设此职,如或唐高祖
李渊因
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为“
天策上将”。
⑨大将军亦作为赠典、
勋阶、散官阶或军衔称号。南朝齐、陈以大将军为赠官。北周始以大将军作为
勋官,其
上柱国和柱国大将军、上大将军和大将军四级勋官,皆正九命,居勋官之首。隋初沿置。唐、宋两代以骠骑、辅国、
镇军、冠军、
怀化五大将军名号作为
武散官阶,且位列榜首。金、元两代以昭武、昭毅、
昭勇、
安远、
定远、怀远六大将军名号,作为武散官号,位次诸上将军。以上诸类大将军名号,达百数十种。
历史说明
《
通典》:大将军,战国时官也。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是矣。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初拜信,
萧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儿戏耳。」乃择良日,
斋戒设坛,以礼拜之。又
窦婴为大将军,每朝大议,
列侯莫敢抗礼。武帝又置。初,武帝以
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故置
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后
霍光、
王凤等皆然。
大将军和上将军官职同时存在过
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
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
外府皆总制焉。凡五府三卫及
折冲府骁骑番上者,受其名簿而配以职。皇帝御正殿,则守诸门及内厢宿卫仗。非上日,亦将军一人押仗,将军缺,以
中郎将代将军,掌贰上将军之事。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左右金吾、
左右监门卫上将军以下,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