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航天领域掀起新一轮探索热潮,希望进一步掌握太空的 “机密”和资源。各国忙着研发
火箭、卫星,发展
载人航天技术,制定探索
月球、火星计划,想要“先人一步”征服太空,无一不是“马不停蹄”。除了能够获取重要的战略利益和经济效益,各国对航天领域的投入,也越来越显示出“
制天权”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航天史
第一阶段:美苏争霸 ·太空:冷战引发的一个挑战
第一阶段:美苏争霸
两大政治体系对立的大国总是试图寻找不冒任何军事对搞的风险而置对方于死地的方法,“
太空竞赛”便是两个
超级大国施展技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手腕而无军事冲突风险的战场……
·前苏联遥遥领先
前苏联工程师位通过新的成就向世界宣传展现他们的国家以及
共产主义理想。这使前苏联成为第一个太空大国,同时也巩固了其第一大技术领先国家的地位……
·美国全体总动员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国会向世界宣布:“美国将在十年之内致力于将人送上
月球,并将其安全送返地球。”这对于当时还没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国来说可谓是惊人之举……
·前苏联混乱的月球战略
这个阶段,前苏联并没有准备将人送上月球。在过去厚厚的荣誉记录下,前苏联拒绝相信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将会取得实质性的胜利。然而,前苏联还是认识到了
阿波罗计划的巨大进展……
·美苏太空争霸进入白热化
探月竞赛最终的结果是只有美国有能力将
载人飞船发射到其他行星,前苏联则停留在地球跟前。当然,美国经过12年追上了前苏联,夺取了
太空竞赛的最后的奖牌……
世界航天大国的航天计划
·布什宣布新航天计划
美国目前的太空计划主要内容是
登月和探索火星。军事目的是这类重大航天项目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实,登月和探索火星本身就是军事实力的一种象征……
·俄罗斯推出新航天计划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仅无力支撑苏联时代的航天体系,甚至连正常的航天应用都已经无法维持,其主要太空活动,还是集中在商业发射和应用卫星两个方面……
·日本出台长期航天计划
日本的航天事业长期受到体制羁绊,几家机构各管一片,缺乏合力,航天器也频频出现各种问题……
印度最大的航天研究机构―
印度航天研究组织主席马德
哈文.耐尔2004年称,印度将在6至7年内实现载人航天。”……
欧盟在
火星探测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一套东西。这主要是出于欧洲对于自身独立性的重视……
第二阶段:群雄并起 ·法国:第一个打破美苏垄断
第二阶段:群雄并起
法国在航天技术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战后,
法国政府对
航空航天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法国已经成为欧洲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航空航天技术发达国家……
·日本:亚洲新势力
随着日本本国工业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以及日本国家政府政策的隐性改变,日本的航天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在综合实力方面居世界前列……
·英国:欧洲的另一个航天技术中
英国的航天技术发展是通过研究固体
探空火箭和液体
弹道导弹来进行的。二战后,
英国航空航天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部分从德国取得的技术,英国开始了自己的航天之路……
在
第三世界国家里,印度的空间技术甚至在世界范围有着重要的地位。印度不仅制造出了自己的多种
应用卫星,而且在运载火箭的开发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水准……
第三阶段:全球合作
1993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号空间站和俄罗斯“和平”2号空间站的基础上联合建造“阿尔法”
国际空间站(现称“国际空间站”)……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是以我国为主研制的第一代传输型
地球资源卫星,其主要任务是用先进的空间
遥感技术,为调查、开发、利用和管理
国土资源服务,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水利等国民经济众多领域……
美航空航天局(
NASA)和欧空局(ESA)合作研究的“
卡西尼—
惠更斯”
土星探测器经过6年半35.2亿公里的飞行,预计将于6月11日飞过土星的卫星—“月亮女神”,在7月1日同土星“见面”……
·俄欧航天合作迈出历史性步伐
俄欧航天部门2005年1月19日在莫斯科签署了有关开发、制造并应用
运载火箭的长期合作协议。俄联邦航天署署长佩尔米诺夫与
欧洲航天局局长多尔丹在协议上签字……
我国首次和
欧洲空间局合作的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昨日开始了
有效载荷系统的联试工作。这意味着我国酝酿六年的第一个国际
空间探测计划“双星计划”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欧洲航天局2005年3月21日宣布,该机构领导层于上周通过了一项与
印度航天研究组织合作的协议,以支持印度的月球探测计划……
大事记
1883年宇航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使用
火箭发射太空船的伟大构想.
1926年3月16日美国科学家哥达德制造的世界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试飞成功,飞行时间2.6秒.
1934年德国火箭专家冯.
布劳恩把液体燃料火箭A2号发射到两公里的高度.
1942年10月3日德国的V2液体燃料火箭在
佩内明德试验场发射成功,是世界第一枚导弹的原型.
1957年6月苏联成功地发射重80吨,射程达八千公里,世界第一枚
洲际导弹T3号.
1960年7月29日美国太空总署发布人类
登陆月球阿波罗计划1961年2月16日美国用世界上第一具固体燃料四级运载
火箭发射1965年11月26日法国第一枚人造卫星A-1升空.
1979年12月24日
欧洲空间局从
法属圭亚那,成功发射了第一枚阿里安
运载火箭.
航天之最
1.最早进行太空飞行的航天员:(苏联)加加林
载人飞船,以1小时48分的时间绕地球飞行了1圈并安全返回地面,成为人类进行太空飞行的第一人.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在一次练习飞行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2.最先进行太空飞行的
女航天员:(苏联)
捷列什科娃4.最先进行舱外活动的
女航天员:(苏联)
萨维茨卡娅5.最先登上月球的航天员:(美国)尼尔.
阿姆斯特朗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7月21日,阿姆斯特朗打开飞船
登月舱的舱门,顺着梯子第1个踏上月球,实现人类几千年的登月梦想.19分钟后,奥尔林也踏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停留了2.5小时.
6.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俄)瓦列里.
波利亚科夫阿波罗推进剂,第二级和第三级采用液氧液氢推进剂.该火箭从1967年9月到1972年7月进行了发射,其中有7次进行载人
登月飞行,成功6次,先后将12名航天员送上
月球.
它是由美国,
欧洲航天局运载火箭陆续把空间站的部件运送入靶.该站计划2003-2004年建成.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下世纪初惟一在轨运行的大型载人轨道设施,作为各种科学研究与应用试验门载人空间基地.
抢夺制天权
国际航天格局多元化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功完成首次人类太空飞行的壮举,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从那之后到21世纪初的50年时间里,全球已有400多名宇航员完成了太空飞行,使得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在冷战结束和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后,航天探索一度进入“沉寂”状态。但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与传播,掌握
航天技术的国家越来越多。为巩固和提高自己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中、美、俄、日等国纷纷增加投资,制定新的
航天发展战略。国际航天业的格局也从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典型的
两极格局,逐渐蜕变成合作、竞争并存,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指出,新一轮太空热与苏美的太空“竞赛”不同,各国更为注重的是新世纪航天战略的“竞争”,是对外层空间“话语权”的争夺,体现的是大国间
综合国力的博弈。
从总体来看,在世界航天事业的排行榜上,美国与俄罗斯仍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
美国:维护太空“霸权”三大航天飞机全部退役
当前,无论从科技水平和投入力度,还是从产业规模,美国仍是当之无愧的航天第一大国。据介绍,
美国军事航天开支占全球总开支的95%,民用航天开支超过其它所有国家民用航天预算总和。目前,美国拥有约130颗
军用卫星,分别用于导航、通信、天气预报、成像、侦察和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占全球
军事卫星的半数以上。
美国正全力维护其太空“霸权”地位。从政策上来看,美国总统
奥巴马2010年4月公布了美国新太空探索计划,将“
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至少延长到2020年;投资数十亿
美元用于
商业空间运输系统和新技术的开发,努力使美国的太空探索活动持续、稳步发展。
6月28日,奥巴马又发布了新的《国家空间政策》,作为美国今后开展航天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并明确提出,允许私人企业参与宇宙飞船的设计和制造,赋予商业太空探索更多活力。
从实践上来看,2010年,美国发射了15颗各种用途的航天器,其中3颗为“首创”性质的“第一颗”,分别是5月28日发射的第一颗GPS-2F导航卫星、8月14日入轨的第一颗“先进极高频”
军用通信卫星、9月25日发射的首颗“天基空间监视卫星”。
在航天飞机的先进性方面,美国可谓“独领风骚”。2010年,
美国航天飞机3次出动,下一代航天飞机X-37B也在2010年成功进行试射,并在太空逗留7个多月。报道指出,X-37B将成为未来几年最为先进的航天运载工具。
不过,2011年,美国面临的窘境是:引以为豪的3大航天飞机都得退出历史舞台。2011年3月9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执行最后一次去往
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后返回地球,完成“绝唱”之旅,正式退役。
当地时间2011年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展开“谢幕之旅”
2011年5月16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这是其第25次,也是最后一次升空,它的任务主要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阿尔法”磁谱仪等科研设备。而另一架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也将在今夏退役。
3大航天飞机全体退役后,美国宇航员只能依靠俄罗斯的飞船前往“
国际空间站”。
俄罗斯:发射次数独占鳌头创新难敌美国
俄罗斯为争夺世界航天业“领头羊”的地位,其航天力量呈现“复兴”之势。2011年4月7日,俄总理普京在俄航天事业发展会议上说,航天领域是俄罗斯引以为豪并具有现实竞争力的领域之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下脚步。
普京表示,俄罗斯将继续提高航天发射数量,全面发展在全球航天市场的存在。除继续研发轻型、重型
运载火箭来搭载
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外,还将在2015年前研发出30余个新型航天器和系统,包括核能太空飞船。俄还将积极开发远程
空间通信、遥感探测、
气象预报、导航、环境监测等技术。
分析称,俄将对航天工业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并向科研和设计部门投入大笔资金,加大“输血”,使俄航天业迎来“全面加速期”。
当地时间2010年12月5日,俄罗斯“
质子-M”火箭搭载三颗“
格洛纳斯-M”
导航卫星发射升空,三颗卫星没有进入预定轨道,坠入
太平洋。
据介绍,俄罗斯在2010年进行的航天发射次数为31次,发射大体进展顺利。但当年年底,俄“质子-M”
运载火箭携带3颗“格洛纳斯-M”卫星从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3颗卫星没有按设想进入轨道,而是坠入太平洋,造成约25亿
卢布的损失,被评为俄航天史上最令人“窘迫”的时刻之一。俄总统
梅德韦杰夫下令彻查,并随后解除相关人员职务。
2009年,俄还先后5次发射
货运飞船,每艘货运飞船都搭载着运向“
国际空间站”约2.5吨重的食品、水、燃料和科研设备。这些设计上得到改进的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原本应更准确,但在7月初和10月底,飞船的自动
对接装置两次出现故障,其中一次手动对接也没有成功。
2011年3月,“联盟TMA-21”
载人飞船又因技术故障推迟升空。5月29日,俄总理普京下令免除俄航空航天署署长阿纳托利·佩尔米诺夫职务,任命新署长。法新社猜测,上述事件可能是压垮佩尔米诺夫的“最后一根稻草”。
分析称,从航天器发射数量上看,2010年俄罗斯31次发射居世界之首,明显占据上风,而美国的15次差不多才是俄的一半。俄“质子”号火箭29个月发射29次,远远超过竞争对手欧航局的“阿丽亚娜5”型火箭,创下纪录。但从所发射的航天器技术水平上来看,美国“技高一筹”,创造了很多“第一”,代表了未来航天器的发展方向,而俄罗斯新上天的航天器没有太多新亮点。
第二梯队欧亚各有喜忧
在世界航天业第二梯队中,欧洲与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各有优势。
欧洲:强调“独立”望体现外交软实力
在欧洲,2011年4月,
欧盟委员会公布了航天工业发展目标,重申要自主发展,建立“独立、具有竞争力”的航天工业,鼓励航天与其它工业共享成果和共同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竞争力的提升。
对于这份新出炉的发展目标,欧洲有媒体评论欧盟的心态是“不甘在卫星导航系统上落后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欧盟委员会表示,它将与重要的航天合作伙伴美国和俄罗斯继续保持对话,并与中国和其它航天国家开始相关讨论,以寻求更多合作。有分析称,航天技术将是欧盟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欧盟“外交软实力”的体现。
2009年,欧洲多国除发射各自的卫星外,也在
载人航天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其研制的用于扩展“
国际空间站”的“宁静”号节点舱-3和“瞭望塔”号观测舱投入应用;2011年2月,欧洲最重无人运载飞船成功发射。3月,欧航局宣布,欧洲同步卫星导航覆盖服务正式进军航空领域,为执行紧急任务的飞机安全着陆提供保障,目前正为欧盟27国免费服务。
然而,分析称,欧盟各国在资金和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难以达成一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也纷纷缩减航天领域财政预算。根据新计划,欧盟将与欧航局和成员国加强协调,推动资源互补,优先支持航天工业的技术研发。
中国:发展迅猛多项技术将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报道指出,这几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依旧坚挺,而且发展势头迅猛,正努力由航天大国转变为航天强国。
继
嫦娥一号卫星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之后,
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行者,又踏上了奔月的征程。
据报道,2010年全年,包括“嫦娥二号”
月球探测卫星、5颗北斗
导航卫星等在内,中国共进行了15次航天发射,全部获得成功。这也是冷战以来首次有国家发射的卫星数量赶上美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说:“毫无疑问,我国已经迈入航天大国行列。”
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
戚发轫透露,2011年,中国的航天活动将更密集,将完成20多次宇航发射任务。在
载人航天方面,中国将在下半年发射首个
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神州八号”飞船,并在年内完成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试验。另外,中国将继续加紧建造“北斗”
导航卫星系统,准备在2012年前建立由12颗卫星组成的区域导航卫星系统,2020年前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其具备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
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教授
李大光介绍说,在航天方面,中国的航天产业在应用端有着五六百亿元的产业规模,截至目前成功发射自主研制的航天器100多颗,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成功进行了45次运作火箭发射,将自主研制的51颗卫星发射上天,形成了气象、资源探测等多个卫星系列。
据介绍,到“十二五”规划末期,中国的
运载火箭、
卫星平台、动力与推进技术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巩固空间飞行器
有效载荷、卫星应用、
航天电子等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确立一批新兴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显着增强
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竞争能力。
“失意”的印度、日本、韩国:都有失败经历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庞之浩在文中分析称,与中国相比,其它亚洲国家2009年的航天活动就不尽如人意了,不仅发射次数很少,还陆续发生严重事故。
日本虽然成功进行了2次重要的航天发射,由欧洲火箭发射的日本BSAT-3B通信卫星也顺利入轨,并回收了“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但日本
金星探测器没能按计划进入运行轨道,这对其
空间探测计划产生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原本加紧开展的月球着陆器研制进度延迟,技术难度也将降低。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借助美国的力量积极参与
载人航天,但是,借助别国航天飞机获取的经验毕竟非常有限。2005年,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就曾提出目标,争取到2025年拥有自主的载人航天技术。不过,日本要实现自主载人航天恐怕并不容易。分析认为日本自主研制的火箭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日本尚未掌握
航天器返回技术,就目前情况而言,实现这些突破难度很大。
印度作为航天领域的后起之秀,已拥有4种系列的国产
运载火箭,运用成熟的“
一箭多星”技术将数十颗卫星送入轨道,其中许多是其它国家的商用卫星。印度已经拥有了
低温火箭技术,这是实现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有人认为,印度甚至可能在日本之前实现
载人航天。
2010年,印度只进行了3次航天发射,失败了2次,这对其航天业是个沉重打击,载人航天计划也将因此推迟。有关分析认为,制造工艺不过硬,是造成印度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宏大的战略目标与航天研发基础也可能存在“脱节”。
韩电视台拍到“罗老”号爆炸并坠毁全过程
继韩国第一枚“罗老”-1火箭2009年发射失败后,该国第二枚“罗老”-1火箭在2010年又发射失败。分析指,这表明韩国航天工业的基础还没打好,整个
航天发展战略和管理体系需要调整,真正进入世界“航天俱乐部”的路还很长。
此外,巴西、伊朗等国家的航天科技产业都在崛起,它们也试图在外层空间勾勒各自的蓝图,立志加入“航天俱乐部”。
从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进入太空、认识太空、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四个阶段。在进入太空和认识太空的发展阶段,人类对太空探索基本处于非对抗性的激烈竞争状态。
到了利用太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人类不仅看到了航天在通信、导航、气象、测绘和地质勘探等民用的巨大利用价值和广阔发展前景,而且发现了其在搜集情报、战场通信、作战指挥、武器
制导等军事方面的巨大优势和潜在价值。
掌握了“制天权”,便可以获得
制信息权、制空权、
制海权和
制电磁权,因此,不少国家纷纷建立“
天军”,成立航天司令部。
1982年9月,
美军率先成立了全世界首家空军航天司令部,该部负责制定航天需求,监督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发射与运作卫星,确保美国进入空间以及研制新的航天系统,并将这些功能在美军作战中得以运用。航天司令部还负责领导
国防部的计算机网络攻击与防御任务。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旨在充分利用太空的巨大军事价值,如今的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便是“星球大战”计划的衍生品。报道称,美军依托强大的太空信息支援体系,相继在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
阿富汗战争及
伊拉克战争中迅速取胜,充分展现了太空力量对现代战争的强大支持和增效作用。
早在1993年,
俄军就着手筹建太空作战、预警和侦察系统,并于1997年合并完成了火箭部队、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防御部队建设,到2001年正式创建了“
天军”。俄罗斯“天军”编制9万人,包括军事航天部队和空间导弹防御部队两部分,并编有1个导弹航天防御集团军。
受
和平宪法的限制,日本在军队组织结构上难有突破性的动作,因此采用“寓军于民”的策略,以科研名义开发尖端
航天技术。日本的
深空探测也马不停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在经历了几年的太空航行后,已返回地球,显示其在航天器测控方面的强大实力。
太空武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美国等航天大国已制定并开始实施太空武器研发计划。据悉,为进一步增强其军事航天力量,美国正积极发展先进极高频卫星系统、转型卫星通讯系统、国防通讯卫星系统,以增强
网络中心战能力;发展
天基红外系统、太空跟踪与监视系统,以改进
战略预警能力;更新全球定位系统,以改进导航定位能力。
美军还以导弹防御为名,发展反卫星能力和天基对地打击能力。
“
施里弗”太空战演习地点——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空军基地航拍图
2001年1月22日~26日,美国首次实施设想一些国家威胁美国太空系统的“施里弗—2001”太空战演习,其后又多次模拟太空作战。美国声称,这些演习是为了检验
国防部当前和规划的部队转型框架中的航天作战能力,认为太空的争夺将由现阶段的太空支援发展为太空对抗战。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太空竞争,俄罗斯于当年6月1日起正式组建独立的航天兵部队。仅就
反卫星技术而言,俄航天部队现已达到实战水平。不仅如此,俄罗斯正在积极研发具有击毁任何类型的导弹和超音速航空器的
S-500导弹系统以及研制新式导弹,以对抗美国计划部署的天基导弹系统。
此外,日本一直致力于开发多系列
运载火箭,只要在这些火箭上加装
制导系统和弹头,就可以发展成
弹道导弹。
迄今为止,具备航天能力的国家已由美俄两个国家增加到60多个国家,已有近200个国家应用
航天技术的先进成果,约有70%用于军事目的。
开发太空需要“和平”竞赛和国际合作
在世界航天格局日趋多元化的同时,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共担风险。俄罗斯广泛开展国际航天合作,与印度合作将
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升级为军民两用的导航系统。
欧洲太空局提出,要通过地区和国际航天合作,减少航天发展的成本。它与俄合作研制
载人航天器,并与俄、中、印共同研发“
伽利略”导航系统。一些不具备航天发射能力的国家也通过交流和合作进入了
太空时代。
2010年4月9日,“发现号”宇航员进行了升空后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维护
国际空间站。
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
载人航天工程,是由美国主导、耗资600多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吸引了16个国家参与建设。这项工程可谓标志着各国共同探索宇宙划时代的举动。
报道指出,当前的太空是一个未划界的区域,谁能抢先一步,谁就会在这个区域获得更多利益。目前全球有130多个国家从事太空活动,许多国家把空间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也将外层空间视为未来战争的重要战场。
各国竞相发展航天事业既带来了扩大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的机遇,也带来了太空竞争和冲突的风险。包括目前已经出现的太空“圈地运动”、太空军事化现象,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太空战”。
探索利用
太空资源将极大地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造福人类。相反,太空军事化是极度危险的。诸如“星球大战”之类的计划势必将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有分析认为,美军正在藉
天基武器系统逐步建立可用于实战的常规打击能力,减少对
核威慑的依赖。此举或激起其它国家展开“
制天权”争夺战,造成“和平利用太空”沦为空洞口号。
2011年4月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
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说,中国将始终恪守外空条约所确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坚持一切探索和利用外空的活动都应为全人类谋福利。
李保东说,中方愿在探索和利用外空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使空间科技的进步惠及各国,特别是
发展中国家。他指出,中方将继续与其它国家一道,推动和平利用外空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航天科技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牵引作用。根据美国航天局专家的统计,向航天科技领域每投入1美元,就能从经济领域得到8美元的回报。尤其是在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各国更是希冀通过航天科技和产业,刺激经济复苏。
从美国航天局前局长迈克尔
格里芬2007年首次提出太空经济的概念以来,短短几年内,太空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国航天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全球太空经济连年来保持增长势头,2010年,全球
太空经济总规模已达2765.2亿美元。除国防、通信等传统应用外,航天技术在医疗、育种、
太空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蓬勃发展,前景广阔。
太空旅游也悄然兴起,
国际空间站开始向太空发烧友卖票,甚至一些试验性质的“旅游”也得到了民众的呼应。
比如,美国《宇宙学》杂志2011年1月的报道称,人类最快在20年后就可以展开私人赞助的火星单程之旅,虽然还没有成真,但已有至少400人争相表示,愿意成为首批有去无回的“
火星移民”。
英国维珍集团已建成全球首个民用航天机场,计划2012年带游客上太空
2010年10月,英国维珍集团建设的全球首个供民用航天飞机进行
太空游的机场在美国
新墨西哥州完工,标示着航天旅游商业迈进了一大步。
维珍老板
理查德·布兰森说,第一次商业航天飞行有望在2012年成为现实。
由此可见,航天业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已从过去仅有少数几国政府重视的领域,转变为全球多国政府,以及社会和民众都关注的热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