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志林》,
苏轼[宋]著。此书所载为作者自
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
文学风格。
此书宋时或称《东坡手泽》,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即著录《东坡手泽》三卷,并注云:“今俗本《
大全集》中所谓《志林》也。”《
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然
黄庭坚《豫章集》卷二九《跋东坡叙英皇事帖》云:“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手泽
袋盖二十余,皆平生作字,语意类小人不欲闻者,辄付诸郎入袋中,死而后可出示人者。”则《手泽》之名为作者生前自定。又苏轼元符三年内移过廉州,有《与郑靖老书》云:“《志林》竟未成,但草得《书传》十三卷。”是作者亦曾预有《志林》之名。此书传本颇多,卷数亦不一,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较通行之一卷本有宋左圭《
百川学海》本(《百川》本),明成化《
东坡七集》本;五卷本有明万历
赵开美刊本(赵本),清嘉庆
张海鹏重刊赵本(张本),次年复辑入《
学津讨原》本(《学津》本),
涵芬楼据赵本校印本;十二卷本则有明万历商濬《
稗海》本(商本)。一卷本仅载史论而无杂说;十二卷本皆杂说而无史论,虽收罗甚丰,然讹误亦不少;五卷本兼有杂说史论,去取较为精审,一般认为它是宋人所裒录,故《四库提要》
以之著录。
苏轼(一〇三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
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卷入
北宋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人物之一。青年时代的苏轼以其横溢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入
制科第三等,仕途上一帆风顺。神宗初年
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反对,因此出为杭州通判,嗣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法,自湖州任上追赴
诏狱,狱尽,责授
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幼年嗣位,旧党秉政,苏轼还朝任
翰林学士。时执政大臣尽废新法,一意孤行,苏轼则主张保留新法中的
免役法和裁抑贵族特权、增强
国防力量等措施,因此又招致旧党里程颐一派的攻击排挤,先后出知杭州、
颍州、
扬州。哲宗亲政,新党东山再起,苏轼以垂暮之年,被贬至
岭南惠州和
海南岛儋州,
元符三年遇赦内徙,次年病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苏轼是豪放,又具有情趣的人,这一点在《东坡志林》一书中可以体现。谈天说地,出游交友,入仕致仕,他的洒脱豪放,在这本书上体现得淋漓酣畅。《东坡志林》不失为一个文人眼中的另一个世界。
〔一〕原本此则有目无文,
明万历赵开美刊本(以下简称赵本)、清
嘉庆张海鹏照旷阁刊本及《学津讨原》本《东坡志林》(以下分别简称《张本》、《学津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