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长史是古代官名,设立时代是秦、汉。丞相长史是主要协助
丞相管理
文书等事务的高级
官吏,秩级为千石。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
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
幕僚之长。《
出师表》:“
侍中、
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
张裔。《
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
孙权长史。”
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
右丞相,但有时也设
相邦,
魏冉、
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
相国,何死,
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
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
汉之相国、丞相、
太尉、大将军、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建
三公后的
大司徒、
大司马、
大司空皆置,为
掾属之长,秩皆千石,丞相长史职权尤重。边郡太守也有长史,掌兵马,亦助
太守掌兵,
西域长史后代
都护成为护理西域之长。汉末州珠算也有长史。魏、晋与两汉略同。南北朝带将军号
开府的
刺史,属官也有长史,且多兼任首郡(即刺史驻地)太守。王府也有长史,诸王幼年出就
藩国,州府之事即由长史代行。隋以后,
三师、三公无
幕僚,三省长官的属员亦无长史。至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
佐官,却无实职。亦称为
别驾。但
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较高,甚至会充任
节度使。唐亲王府、
都护府、
都督府、将帅(
诸卫与出征将帅,不包括节度使)、州府(限于上、
中州)设长史。
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
从三品至七品不等。宋州府无长史,仅亲王府、都督府有此官。后各
代王府也设长史,
总管府内事务,其他政府机构,仅元
储政院设。
丞相作为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三公”中的一个重要官职,其地位可称之为“一人在下,万人之上”。学术界对丞相的研究尤为重视,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丞相300多的众多属官中,位列前茅的丞相长史的研究却相对比较缺乏。就笔者搜集的材料来看,对丞相长史职能做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还没有见到,只是在中国古代官制研究的专著中有提及,相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对长史职能的探讨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对简单。如王育民在《秦汉政治制度》中说到:“长史:2人,秩千石,为诸吏之长,故名。其职无所不监,主管相府的各类事务,相当于今之秘书长。”[1]白纲在《
中国政治制度史》,对长史的认识与王育民的相似,但又相对简单,他认为“丞相的重要官属有司直、长史以及诸
曹掾属的丞相微事、
丞相史、丞相少史、东曹、西曹、
奏曹、
集曹、
议曹、
侍曹、
主簿、大车属等。这些官吏分职司事,管理着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事务[。2]而邓德龙在《
中国历代官制》(上册)中除了对长史的只能有提及,还对其源流及发展做了论述,他认为“汉初没有长史,仅置
相国史,秩五百石。文帝时置两长史,秩千石。武帝时分为长史为左右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