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又名
中土,
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
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地区。省会
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洲。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西高东低,分为
豫东平原、
南阳盆地及
豫西、
豫北、
豫南山地五部分。暖温带
季风气候,1月
平均气温-2至2℃,7月26-28℃,平均
降水量600-1000毫米。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达,小麦、
烟叶、
芝麻、拖拉机、轴承、卷烟等
总产量居全国首位。
数十万年前即有人类居住在
黄河流域,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和肥沃的黄土地创造了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文化,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最早的
奴隶制世袭王朝夏、商、周以此为主要生息地和国都,各个分封的
诸侯国和都城。
夏、商、
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为
昆吾国、
葛国、豕
韦国、韦国、
陆浑国、东周、
原国、
聃国、
魏国、
郑国、韩国、卫国、
宋国、
陈国、
虢国、焦国、
樊国、
蔡国、
黄国、
许国、
温国、
苏国、
管国、
申国、
沈国、
蒋国、
郐国、
密国、
巩国、
道国、
房国、
柏国、共国、中国、
戴国、
吕国、
江国、原国、鄢国、
应国、
顾国、谢国、郦国、
蓼国、
曾国、
鄀国、
南燕国(姞性)、
宁邑、
樊邑、潘邑等几十个夏商周诸侯国属地,“春秋中原百国”,是
中华“百家姓”的姓氏族裔核心发源地和重要的姓氏寻根地。
秦设河南县,汉置郡,唐正式建河南(黄河以南得名)道,宋、金分多路,元属河南江北行
中书省,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创河南省。因在古代
豫州之域,故简称豫。
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王朝定都中原河南,十三朝古都中京
洛阳,
七朝古都东京开封,夏商管郐郑韩六朝故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商朝故都商丘。
由于重要的国之中、天地之中的
地理位置,中州,
中原地区数千年来历代是群雄争霸、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豫剧是中原地区河南最大剧种,
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底蕴深厚,在全国广有影响。表演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曲剧、越调也流传较广。
河南坠子始于清末,一人拉坠胡一人演唱,或自拉自唱。
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现了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和
龙山文化。
伏义氏、
轩辕黄帝等都曾在此活动。夏代以
嵩山、洛阳为中心,大禹治水于豫西。殷商时代安阳附近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自夏商
周至宋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
文物古迹遍布全省,成为河南和中国主要的历史文化
旅游资源。
明 赵震元《为袁石寓(
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是玉矧中州,为恢复一统之根本,而汴国尤勘定全豫之先资。”
当初建中州桥,主要是为涧西大厂矿服务,同时兼具贯通洛阳东西城区的作用。洛阳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条状城市,城区要向西发展,必须越过
涧水这条拦腰河。据史书记载:周成王时,
周公营建洛邑,曾在王城西的
护城河(即涧河)上建木桥一座。至唐初,又在七里河村东涧河上建木拱桥一座。但此类木桥屡建屡毁,不能长久负载车马行人,到了明代,终于建成一座
石拱桥,仍在七里河村东,
桥长126.8米,但仍为无情岁月所湮灭。
中州桥的使命,就是要在涧河上竖起一座永远的丰碑。大桥为三孔悬臂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孔跨径非常大,达到27米,
车行道宽14米,由
交通部公路总局武汉第二设计院设计,洛阳工程局
机械化施工处施工,1954年10月开工,1955年12月25日建成通车。
桥成之后,1982年8月经受了一次
特大洪水考验,当时洛阳一带连日大雨,洛河、涧河暴涨。尤其是涧河,流到
王城公园后,河道突然回环,不易泄洪,河水先在公园河道内蓄积漫流,淹没了河岸
杂木林,越憋水量越大,积蓄了巨大能量,待转过园西南北直河道,再无土崖的阻挡包容,滚滚向南,
一发而不可收。
此为洛阳几十年未见的一次特大洪水。大水过后,技术人员巡查此桥,发现各处完好,不须大的修缮,足见中州桥的坚固耐用。此后又经多次大水,此桥始终没有出现质量问题。但随着中州路交通运输的日益繁忙,市政府在1984年决定扩建此桥,当年秋季动工,1985年春顺利完工。扩建后的中州桥,宽度增至47米,两边慢行道各宽10米,
人行道各宽3米,宽敞漂亮,设有
花池。洛阳人民对扩建后的中州桥甚为满意,特在桥东北侧树碑纪念。
洛阳城区还有许多桥梁,如瀍河桥、盐店口桥、小北门桥、
西关桥、五贤桥、南关桥、滹沱桥、浅井头桥、兴隆街桥、牡丹大桥、王城大桥、彩虹桥、九都桥、凯旋桥、洛河桥等,这些桥梁有的已在城市扩建中被抹去,但大部分还存在,每座都有故事,并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