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
中国历史上京城的称呼
东京,中国古代地名。自东汉以来,统治阶级便喜欢在“京”字或“都”字前加上一个方位,用以表示某重要城池的首都或陪都地位。
八座东京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8座东京城,按时间顺序分列总结如下(附注所对应的建都政权、建都性质):
1.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首都、北周陪都、隋朝首都、唐末首都、后唐首都
2.谯城(今安徽亳州):曹魏陪都
3.开封(今河南开封):后梁首都、后晋首都、后汉首都、后周首都、北宋首都
4.辽阳(今辽宁辽阳):辽朝陪都、金朝陪都、后金首都
5.大名(今河北大名):后唐首都
6.江都(今江苏扬州):南唐陪都
7.越州(今浙江绍兴):吴越陪都
8.龙原(今吉林珲春):渤海陪都
9.兴庆(今宁夏银川):西夏首都
东汉东京
第一座“东京”城,东汉、北周、隋、唐洛阳四次为“东京”
在西周、秦、西汉三朝,经由周公营造的洛邑(洛阳,今河南洛阳)城首先以“成周”的名头维持着西周王朝对于东方诸侯国的统治地位,与宗周丰镐并列,成为西周王朝的东方重镇,虽无“东京”之名,也有“东京”之实。而后的秦王朝比较短促,仅仅在洛阳留有宫室,并未明确发挥洛阳的作用。西汉王朝则始终保持“长安本位”的政策,洛阳与其他留有行宫的城池没有太大区别,不过,西汉中后期儒士们已经在以周公营洛为标杆,号召统治者迁都洛阳了。王莽的“新政权”便响应了儒生的号召,将洛阳升格为“新室东都”,虽然没有最终完成迁都,却也在形式上第一次给予洛阳以“东都”之名义。
东汉政权以洛阳为首都,一下子就持续了一百八十年。由于东汉政权需要宣扬自身是西汉政权的延续,也便必须尊隆长安,因此,东汉政权便将洛阳称呼为“东京”,将长安称呼为“西京”。如《帝王世纪·第八》记载:“建武元年(公元25年),始都洛阳,故成周之旧基,城东西六里一十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是以时人谓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记录东汉历史的《后汉书》中,也多次出现“东京”,如《后汉书·本纪·皇后纪上》:“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临朝者六后。”《后汉书·儒林列传》:“东京学者猥众,难以详载”、《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杨氏“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后汉书·左周黄列传》:“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焉。”而张衡还曾作有《东京赋》以描绘东京洛阳的繁华胜景。
东汉又将南阳称呼为“南都”,实行三都制,给予长安、南阳以特殊尊隆的地位,从而为东汉政权继续维护西汉帝陵、宣扬自己是西汉的继承提供制度上的方便。尊南阳为南都,是因为南阳是刘秀一支刘汉宗亲自西汉中叶以来的故乡所在,同时尊崇南阳与长安,都有尊重祖先以宣示孝道的含义在。而洛阳便因为相对于长安城的东方位置,而被冠以“东京”之名了。
综上,东汉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明确被叫作“东京”的城市,东汉洛阳城位于如今的洛阳市区与偃师市区之间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区里,在著名景点白马寺的东边。
曹魏东京
皇室故乡成“东京”
曹魏代汉以后,以洛阳、许昌、邺、长安、谯五城为曹魏五都
洛阳,居天下之中,从东汉“东京”变为曹魏“中都”,其余四都分别以其方位形成东西南北四京。
长安(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汉长安城遗址区)由于既是西汉首都、也是东汉西京、还是当时曹魏雍凉地区的重镇,处于在洛阳的西方,所以依然是“西京”;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南部邺城遗址区)则是汉末新近崛起的河北重镇,曾经做过袁绍曹操的霸府所在地,也是魏公国魏王国的国都,它在洛阳的北方,也便成为曹魏“北京”(可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北京城);
许昌(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区)是汉献帝建安年间的汉都所在地、也是曹操霸业的重要根据地、更是曹丕受禅所在地,它位于洛阳的南方,因此成为曹魏“南京”;
谯城(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的地位有点像东汉的南阳,几乎仅仅是因为它是曹魏皇室的故乡,且位于洛阳的东方,才把它设置为曹魏“东京”的。
北周东京
除了曹魏与北周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政权,均未曾设置“东京”。北周的东京城设置也很短暂,是在北周灭齐(公元577年)后,方才再度以洛阳为东京的,而后不到四年北周便被杨坚取代了(公元581年)。不过,北周东京虽然短暂,却也设置了六府官,号“东京六府”,来具体管理河南河北地区的军政事务。
隋朝东京
隋朝隋炀帝即位以后,由于长安的粮食供应需要外地运输,不如靠近大运河的洛阳方便,所以隋炀帝便营造东京洛阳,作为隋王朝后期的都城。可以说,虽然隋文帝没有确定洛阳的“东京”地位,隋炀帝却在他执政的时期明确以洛阳为东京的。从隋炀帝营造洛阳城以后,洛阳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洛阳城方才迁移到如今的洛阳市区位置(隋唐洛阳城遗址区)。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迁都洛阳,官称东京,609年改称东都。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颁布《建东都诏》定为东都,与长安并列为首都。光宅元年(684年)改称神都。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定都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东京。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令将作大匠宇文恺、杨素等营建东京,同时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每月役丁200万人,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东京洛阳建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十二月冬至,隋炀帝开创中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在东京皇宫紫微城正殿——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杨广作《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改东京为东都。
唐朝东京
唐朝,618年唐高祖定都长安,657年,唐高宗建都洛阳,自此以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并列为首都,两京并重。684年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以洛阳为首都,称“神都”,长安反成为陪都。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692年增设北都太原为陪都,705年恢复两京并重。723年复以北都太原为陪都。733年以长安为京畿,洛阳为都畿,二者并称“京都”;757年增设凤翔、成都两座陪都而形成五京制格局,762年后结束五都制,以长安为首都,洛阳、太原为陪都。904年迁首都于洛阳。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宫为东都,实行两京制,与西京长安并列为首都。唐朝先后在公元657年(唐高宗时期)以洛阳为东都,在公元684年(武则天时期)以洛阳为“神都”,在公元705年(唐中宗时期)又改回东都,公元742年(唐玄宗时期)以洛阳为东京,公元762年(唐代宗时期)再度以洛阳为东都,直到唐朝灭亡。可以说,相较于唐朝的北都晋阳、中都河中、南都江陵、西都凤翔,东都洛阳是持续最久的一座大唐陪都。因此,洛阳城在北周隋唐三朝断断续续地做了四次“东京城”,分别是北周末年、隋炀帝时期、唐高宗后期、盛唐以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武则天的武周政权虽然以洛阳为首都,但给予洛阳的名号是“神都”,并非“东京”,所以严格地讲,武周政权并没有设置“东京”城。
五代北宋
“东京”汴梁是首都
朱梁政权取代唐朝之后,便以首都开封(今河南开封)为东都、以陪都洛阳为西都,而后虽有后唐政权再度以洛阳为东都,但取代后唐的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则先后把位于南北大运河枢纽的开封当作首都,并称其为“东京”,又称“汴梁”。于是,开封便在五代十国与北宋的两百多年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座“东京”城,以其雄踞大运河枢纽位置的地位,控制着五代时期与北宋时期的中原地区。
除了北方的五代政权有设置东京以外,南方十国之中的南唐、吴越两国也有设置“东都”,南唐国的东都便是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与南唐国都西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并称;吴越国的东都则是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与吴越国都西都杭州并称。所以,扬州与绍兴也曾短暂做过东南割据政权的“东京”城。
另外,渤海国是一个与唐朝同期存在的东北地方割据政权,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颇具唐风而被称为“海东盛国”。渤海国在京号方面也受到了唐朝与新罗的影响,对其曾经先后定都过的五座城池,分别按照方位命名了“五京”,并以如今位于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遗址龙原府为东京城。渤海国的五京制,影响了日后同样兴起于东北地区的辽、金两朝。
辽金东京
逐渐消失的东京
与两宋政权同期存在的北方辽、夏、金政权,也学着中原政权的模样,设置了“东京”或“东都”。辽朝的东京为辽阳府,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是辽国灭亡渤海国之后,为了镇服东方新附领土而设置的东京,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境内)并列为“辽代五京”。
取代辽朝的金朝起初定都上京会宁府之时,并没有设置东京,直到海陵王迁都燕京之后,方才更改原先设置的南京辽阳府,为金中期以后的东京,用来发挥其镇服东方的作用。
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南京为东京,设东京道,置辽阳府,辽阳遂为五京之一。这是辽阳行政建置上称“辽阳”的开始。东京辽阳府辖辽阳、仙乡、鹤野、析木、紫蒙、兴辽、肃慎、归仁、顺化等9县。当时的辽阳城规模宏大,高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八门,格外壮观。宫墙北有让国皇帝御容殿。辽代崇信佛教,在辽阳兴建了许多寺庙,辽阳也因此成为辽代的佛教中心之一。
天显五年(公元930年),耶律倍因受其弟耶律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耶律倍曾做《海上诗》以抒胸臆。
太子河一名出现在辽代,与东梁河和大梁水并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概反映了辽阳人民对燕太子丹和辽太子耶律倍的共同怀想。
继辽代统治辽东地区的王朝为金朝,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国家。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国,1116年五月,金兵攻占东京城。仍因袭辽制,辽阳为五京之一,东京路首府,领辽阳、鹤野两县。置东京留守司,治今辽阳城。公元1155年,完颜雍出任东京留守司留守兼府尹,在渤海李氏大族等的支持下,于1161年十月在辽阳拥兵称帝,史称金世宗,并改元大定。
金代,因金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后李氏出生于辽阳,以及金世宗登基于此,因而辽阳城处于非常荣耀的地位。贞懿皇后寡居后,于金熙宗年间出家为尼,熙宗赐其法号通慧圆明,并赐紫袈裟。回到辽阳后,营建清安寺。根据辽阳出土的《东京大清安禅寺英公禅师塔铭》所记,“贞懿太后以内府金钱三十余万,即东都建清安寺……有资巨百万……金帛山积。”该寺庙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西夏东京
宋辽金并立的西夏,以其首都兴庆府为东京,也就是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是李元昊建国以来的西夏首都所在地,与西夏西京西平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境内)并列。
辽宋夏金以后的元明清三朝七百多年时间,均未曾设置过东京或东都,所以“东京”、“东都”之名号,便没有像南京、北京那样从“京号”转化为地名,这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后金东京
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于天命六年 (一六二一年),在辽阳东京城为首都。
东京城(位于辽宁省辽阳市),是努尔哈赤占领辽阳后修筑的后金都城。虽然作为都城意义的东京城只存在了4年,便在之后清朝的历史中逐渐败破与没落。然而,建都东京城标志着后金的崛起,努尔哈赤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带领女真部落走向强盛,使后金政权具备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实力,为日后清朝的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
天命六年四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召集诸贝勒、大臣召开御前会议,商议迁都事宜,称“吾之得辽阳如鱼之得水”,定议迁都辽阳。派人迎接汗之福晋和皇子,并将建州地区人丁移驻辽东。鉴于辽阳城年久失修,颓圮不堪。8月,努尔哈赤决定在太子河东岸修筑新城,即东京城。东京城周围六里零十步,高三丈五尺,有城门八,城内建有八角殿。
参考资料
历史上的那些“东京”城 .首都文明网.2018-11-16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3 08:42
目录
概述
八座东京
东汉东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