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东蚁蛉是脉翅目蚁蛉科节肢动物,又名地牯牛。头部黄色多黑斑;额大部分为黑色;唇基中央有1大黑斑;下颚须短小,下唇须很长且末端膨大;触角黑色;头顶有6个大黑斑,中间两个被中沟略分开,后头也有黑斑;胸部黑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及中央各有1黄色纵纹,近端部还有1对小黄点;中、后胸则几乎全为黑褐色;腹部黑色,第四节以后各节后缘有细黄边;足基节黑色,转节黄色;腿节和胫节黄褐色有黑斑;跗节除第一节为黄色外,其余均为黑色;胫节端距细而直,伸达第一跗节末端;翅透明,有许多小褐点;翅痣黄色,翅脉大部为黑色。
基本资料
中华东蚁蛉
Euroleon sinicus (Navas)
属于脉翅目 Neuroptera 蚁蛉科 Myrmeleontidae。
形态特征
中华东蚁蛉
触角短,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总和,末端膨大。形态与
豆娘很相似,翅狭长,
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幼虫后足开掘式。大多数种类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猎物,或在地面追逐猎物。有些种类通过陷阱捕获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状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它昆虫,所以幼虫称蚁狮。幼虫行动是倒退着走,故又叫“倒退虫”,可入中药。我国常见的有
蚁蛉、
中华东蚁蛉等。
体长24~32毫米,前翅长25~34毫米,后翅长23—32毫米。头部黄色多黑斑,额大部分为黑色,唇基中央有1大黑斑,下颚须短小,下唇须很长且末端膨大;触角黑色;头顶有6个大黑斑,中间两个被中沟略分开,后头也有黑斑。胸部黑褐色,
前胸背板两侧及中央各有1黄色纵纹,近端部还有1对小黄点;中、后胸几乎都是黑褐色。腹部黑色,第四节以后各节后缘有细黄边。足基节黑色,转节黄色,腿节和胫节黄褐色有黑斑,跗节除第一节为黄色外,其他都是黑色,胫节端距细而直,只伸到第一跗节末端。翅透明,有许多小褐点;翅痣黄色,翅脉大部为黑色,问杂有黄色部分。前翅的褐斑约十余个,主要分布在Sc与R间的横脉上约有4—5个,M与Cu间的横脉上有6—7个,排成两列;此外,在翅后缘中部还有1个;后翅褐斑很少。
蚁蛉的幼虫叫蚁狮,体粗状,腹背隆起,身上多毛,上颚发达,长而弯且内侧有齿。在砂土地做漏斗状穴,埋藏在穴底只露出头端,等待有小虫落入夹住吃掉。
生活习性
中华东蚁蛉是大型的脉翅目昆虫。体翅狭长,脉蜜如网,形状有点像蜻蜓目的艳娘和豆娘类,但静止时四翅并不平展也不合竖背上,而是前翅覆盖在后翅上,左右靠近夹持腹部呈屋脊状。脉翅目昆虫包括
草蛉、
蚁蛉、
螳蛉、粉蛉、
水蛉等,成虫和幼虫大多陆生,均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蚂蚁、叶螨、蚧壳虫等软体昆虫及各种虫卵,对于控制昆虫种群、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都已将脉翅目昆虫成功地应用于
害虫的生物防治。
蚁狮是
昆虫的一种,会做好
陷阱等待路过的小昆虫掉入,待吸干汁液后便将躯壳丢出来,周而复始的.蚁狮是「蛟蛉」的幼虫,「蛟蛉」的外观酷似蜻蜓,有一对长触角,许多人常误以为是长角蜻蜓,乡民传闻是小黑蚊的天敌。
与蜻蜓的区别
中华东蚁蛉像个小
蜻蜓,但这很容易从下面二点把它和蜻蜓区分开来的:(1)蜻蜓的触角刚毛状,很细小;蚁蛉的触角为短棒状,顶端略为膨大。(2)蜻蜓休息时两对翅向身体两侧水平伸展;蚁蛉的翅则摺向后方,像尾脊样覆盖身体。此外,蜻蜓为白天活动,蚁蛉多为夜间活动。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有不少蚁蛉存在。蚁狮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治疗如
高血压、
泌尿系结石、
胆结石、
骨髓炎等。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的生活
环境,并进行合理的利用,不要过度采集。
幼虫蚁狮
形态特征
蚁狮别名沙猴、
沙牛等,在分类上属脉翅目,蛟蛉科,成虫后叫“蚁蛉”,体粗状,腹背隆起,身上多毛,上颚发达,长而弯且内侧有齿。通体暗灰色或暗褐色,翅透明并密布网状翅脉。它头部较小,但一对复眼发达并向两侧突出,口器为咀嚼式,腹部细长。成虫体长23~32毫米,展翅52~67毫米。蚁蛉多属中或大型昆虫,形似蜻蜓。蚁蛉的触角较短,呈棒状,且尖端逐渐膨大并稍稍弯曲。成虫与幼虫都是肉食性,以其它昆虫为食,幼虫生活在干燥的地表下,在沙质土中造成
漏斗状陷阱,能捕食蚊、
蝇等小型昆虫。
生活习性
蚁狮属
脉翅目,蛟蛉科,成虫与幼虫皆为肉食性,以其它昆虫为食,幼虫生活在干燥的地表下,,形状似沙和尚的头,,在沙质土中造成漏斗状陷阱。小型昆虫不小心落入陷阱中,即被它尖锐的大小颚所砌合成吸管,刺吸而死。成虫型似豆娘,但触角较长,能捕食蚊、蝇等小型昆虫。这种小动物的头部有一对强大的颚管向前突出,状如鹿角,是由上颚和
下颚组成尖锐而弯曲的空心长管式口器。它会在沙地上一面旋转一面向下钻,在沙上作成一个漏斗状的陷阱,自己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并用大颚把沙子往外弹抛,使得漏斗周围平滑陡峭。当蚂蚁或小虫爬入陷阱时,因
沙子松动而滑下,蚁狮会不断向外弹抛沙子,使受害者被流沙推进中心,然后蚁狮就用大颚将猎物钳住,注入
消化液,吸干猎物后抛出陷阱,然后重新整理好陷阱,等待下一顿大餐。
捕食特点
蚁蛉的幼虫叫蚁狮,在一片宽阔的沙滩上,稀稀落落地长着各种低矮植物。蚂蚁在忙碌地奔来走去,突然掉进了圆锥形的陷进,蚂蚁拚命的爬上来。可是沙塌下来了,不一会儿,蚂蚁被什么东西拽住了,很快消失了。原来这个圆锥形的陷进是蚁狮建造的,蚁狮的土名很多,如沙猴、
沙牛、倒退虫、
倒行狗子、沙王八、缩缩、
地牯牛、
沙虱、睡虫等,英文叫ant-lion。幼虫的头部有一对强大的颚管向前突出,状如鹿角,是由上颚和下颚组成尖锐而弯曲的空心长管式口器。捕猎时颚管呈钳形刺进猎物体内,注入消化液,吸干猎物后,把它抛出陷阱。并重整理好陷阱,等待下顿大餐。蚁狮在什么地方筑(位置、沙的细度等)、陷阱的角度等令人着迷。如果沙地上没有植物,那么像蚂蚁这样的昆虫会很少,蚁狮就不会有太多的机会;如果建造的角度不合适,要么斜面过陡,沙自己会溻下来而建不成陷阱,或者坡度太小,蚂蚁等小昆虫不会溜下来。它们在砂土地做漏斗状穴,埋藏穴底只露出头端,等待有小虫落入夹住捕食。这种小动物的外形像
蜘蛛,形状似沙和尚的头,沙土一样的颜色的身体,头小,有一对大颚,平常是倒退着走。它会在沙地上一面旋转一面向下钻,在沙上作成一个漏斗状的陷阱,自己则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并用大颚把沙子往外弹抛,使得漏斗周围平滑陡峭。 当蚂蚁或小虫爬入陷阱时,因沙子松动而滑下,蚁狮会不断向外弹抛沙子,使受害者被流沙推进中心,然后蚁狮就用大颚将猎物钳住,并拖进沙里将它吃掉。但并不是所有的蚁狮都建筑陷阱用以捕食,还有一种捕食方式是伪装成与周围环境一样的形态,等待猎物的到来。
药用价值
【药 名】:中华东蚁蛉
【拉丁名】:Euroleon sinicus (Navas)【别 名】:蚁狮、
地牯牛、砂猴、缩缩、倒退虫(以上均为幼虫名)(《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 源】:为蚁蛉科动物中华东蚁蛉的新鲜或干燥幼虫。
【功 效】:平肝熄风,祛瘀散结,截疟,健脾理气,拔毒消肿。
【主 治】:治小儿惊风、癫痫、中风,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小儿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痈疮肿毒,骨髓炎、中耳炎。
【性味归经】:咸,寒。肝、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克。外用:适量。
【相关药材】
华东啼盖蕨 华东瘤足蕨
华东阳地蕨 华东膜蕨 华东瓶蕨 中华东蚁蛉
【关 键 词】平肝熄风 祛瘀散结 截疟 健脾理气 拔毒消肿
小儿惊风 癫痫 中风 跌打损伤 瘀血肿痛 小儿消化不良 便秘 腹泻 痈疮肿毒 骨髓炎 中耳炎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秋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后晒干或烘干备用。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