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之中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授予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有杰出贡献的将领,175位将领被授予中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中将军衔。这17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称之为“开国中将”。1955年授衔时开国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
近现代世界各国实行的军衔,与古代的官品爵位有继承关系,欧洲历史上就有过以军功政绩封爵的等级荣誉制。近现代国家实行的“军衔”一词,最早产生于1578年的法国,意思是“军队等级的台阶”。评定军衔的标准是战功而不是门第,这利于打破封建世袭等级和激励军功,并便于摆正军人间的关系和实施指挥管理。中国清末的北洋新军引进了这一制度,在民国年间成为国内军队的一项制度。
军衔本身是一种等级,早期的共产党人大力倡导平等观念,自然把军衔当作可憎的等级制加以抨击。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就宣布废除军衔制,鼓励军队中的士兵撕下肩章,甚至取消了“军官”和“士兵”的称谓而代之以“指挥员同志”和“战士同志”。随后的内战却证明,军队不讲等级会增加指挥困难,干部待遇也必须有区别而不能搞平均主义,于是1935年苏军又正式恢复了军衔制。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开始以俄国为师,又是在艰苦的农村长期奋斗,更强调官兵一致,从1927年人民军队创建起便不设军衔。1937年国共合作后,红军改编为名义上属于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些担负对外交往的干部被临时授予军衔。部队在进行分散的游击战和军民一同奋战时,更感到强调等级不利于密切官兵和军民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军队在革命战争中没有外在的“牌牌”,却打败了等级森严的反动军队。不过在国内战场上部队编成简单,战士往往只认识自己的上级,进入多个部队和多军兵种协同作战时,没有军衔便出现了指挥不便。
彭德怀在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后,在朝鲜战场上一次夜间外出时,他看到有两支不熟悉的部队在狭窄的路上争道,双方的干部身上没有军衔标记,结果分不出上下级互不相让。1952年他从朝鲜回国主持军委工作时,便提出要尽快实行军衔制。
供给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和全国党政干部一样,较长时间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个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经济情况略有好转的地区,按照任职情况给予数量微薄的津贴,以补零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地方和军队干部,才根据每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了级别,干部按级别享受工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
定衔过程
1950年7月4日,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有一个讲话,他说:总干部管理部准备进行军衔、奖励的准备工作。同年9月,朱德在总干部管理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尽量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就在军队的领率机关积极筹备授衔工作时,朝鲜战争爆发,授衔工作暂时停顿。
1951年8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表示:“规定职务识别,在战斗中已感必要。”后来在与美军谈判过程中,军衔讲究对等,也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1952年11月26日上报中央军委。初步计划军衔分6等20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三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该方案除准将外,基本与苏联的军衔一致。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门在充分考虑苏方意见,同时参考当时朝鲜的军衔制,并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具体情况,拿出了第二套方案,即6等21级。1953年末,中央军委召开了55天的高干会议,确定中国军队发展的总方针、总任务。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军衔主要是确定每一个军人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权,以便按职责条令的规定,履行职权;同时又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其在军队中的工作和上进心。”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同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采用世界通用的军衔体制。军衔设6等19级: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首次授衔
1955年2月8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由时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批准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简称《军官服役条例》),标志着经过5年时间酝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诞生。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授予朱德等1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幷由时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授予。
1955年9月27日,中央军委专门发出电报文稿,幷通过国务院举行的将官授衔典礼大会,公布授予粟裕等103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军官以将官军衔的命令。其中包括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
授衔仪式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举行了两场授衔活动。下午14点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授衔典礼在中南海紫光阁西边的国务院礼堂隆重举行。会上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官军衔的命令。接着,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依次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张云逸9位在京将军(徐海东因病在大连疗养,未参加大将授衔仪式)。在京的301名将官都在此授衔。
下午17时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走上怀仁堂主席台。接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毛泽东亲手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授予到场的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7位元帅。刘伯承、林彪、叶剑英没能参加这一典礼。刘伯承和林彪因为生病正在青岛疗养,叶剑英在大连组织抗登陆演习,所以他们未能参加北京怀仁堂的授衔。
授衔名录
廖汉生:时任国防部副部长。
肖向荣: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兼国防部办公厅主任。
王尚荣:时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刘少文:时任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
王诤:时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
万毅:时任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
苏静:时任总参谋部组织编制部部长。
谭希林: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杨秀山:时任训练总监部军事学院学校部副部长。
孙毅:时任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
李作鹏:时任海军副司令。
朱明:时任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
谢有法:时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刘志坚:时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蔡顺礼:时任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
王宗槐:时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兼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孔石泉:时任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
刘西元:时任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
徐立清: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袁子钦:时任总干部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
张令彬: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邱会作: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后勤学院院长。
李耀:时任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饶正锡:时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政委。
傅连暲:时任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田维扬:时任总后勤部后方工程建筑部部长。
张贤约:时任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
余秋里:时任总财务部部长。
唐天际:时任总财务部第一副部长。
汤平:时任总财务部副部长。
阎揆要: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罗舜初:时任海军副司令员。
方强:时任海军副司令员。
刘道生:时任海军副政委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员。
周希汉:时任海军参谋长。
顿星云:时任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
陶勇:时任东海舰队司令员。
康志强:时任东海舰队副政委。
周仁杰:时任海军学院学员。
饶守坤:时任军事学院、海军学院学员。
赵启民:时任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
方正平:时任南海舰队副政委。
彭林:时任海军旅顺基地政委。
刘昌毅:时任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
王秉璋:时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常乾坤: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
徐深吉:时任空军副司令员。
吴法宪:时任空军副政委。
王辉球:时任空军政治部主任。
朱辉照:时任原军委民航局局长。
邝任农:时任军委民航局局长。
周赤萍:时任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
曾国华:时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聂凤智:时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
余立金:时任南京军区空军政委。
曹里怀:时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吴富善: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罗元发: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成钧:时任防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谭家述:时任防空军副司令员兼高炮指挥部司令员。
周彪:时任沈阳军区防空军政委。
程世才:时任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
李天焕:时任公安军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欧阳毅:时任公安军政治部主任。
邱创成:时任炮兵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匡裕民: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向仲华:时任装甲兵副政委。
胡奇才:时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黄志勇:时任工程兵副政委。
李寿轩:时任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
崔田民:时任铁道兵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张震: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唐延杰:时任军事学院教育长。
陈庆先:时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
徐斌洲:时任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
孙继先:时任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
滕海清:时任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
韦杰:时任军事学院函授系主任。
张藩:时任军事学院高级兵团教授会主任。
刘忠:时任军事学院物质保障部部长。
莫文骅:时任政治学院副院长。
梁必业:时任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
张池明:时任后勤学院副院长。
倪志亮:时任后勤学院副教育长。
姚喆:时任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
庄田:时任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二副校长。
刘浩天:时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
孔从洲:时任高级炮兵学校校长。
钟汉华:时任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
黄火星: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杜平: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甘渭汉: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吴信泉:时任沈阳军区参谋长。
曾思玉: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周志坚:时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周玉成:时任沈阳军区财务部部长。
曾绍山:时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旅大防卫区司令员。
杜义德: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刘转连: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曾泽生:时任陆军第五十军军长。
刘金轩:时任陆军第六十四军军长。
郑维山: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王近山: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陈正湘: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韩伟: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陈先瑞: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袁升平:时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吴先恩:时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
赵镕:时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张仁初: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彭嘉庆:时任济南军区副政委。
郭化若: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张才千:时任南京军区参谋长。
王道邦: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王紫峰:时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
肖新槐: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吴克华: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杨国夫: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彭明治:时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张祖谅: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肖望东: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时任南京军区干部部部长。
覃健: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鲍先志: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赖毅:时任南京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刘飞:时任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
饶子健:时任陆军第六十军军长
王必成:时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
刘先胜:时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
梁从学: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林维先:时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
钱钧:时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周贯五:时任浙江省军区副政委,拟任第二政委。
廖容标:时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
刘培善:时任福建省军区第二政委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政委。
皮定钧:时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
张翼翔: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卢胜: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文年生: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梁兴初: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詹才芳: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刘兴元:时任广州军区副政委。
温玉成: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陈仁麒:时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
张天云:时任陆军第四十七军军长。
欧阳文:时任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省军区政委。
杨梅生:时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晏福生:时任湖南省军区政委。
何德全:时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吴瑞林:时任湖南军区司令员兼陆军第四十三军军长。
孔庆德: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李成芳: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谭甫仁:时任武汉军区副政委。
毕占云:时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秦基伟: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陈康:时任陆军第十三军军长。
范朝利:时任陆军第十四军军长。
钟赤兵:时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
黄新廷:时任军事学院学员。
张达志: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冼恒汉:时任兰州军区政委。
韩练成:时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王恩茂: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赛福鼎·艾则孜: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郭鹏: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张国华: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
谭冠三:时任西藏军区政委。
张经武:时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后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
阿沛·阿旺晋美:时任西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朵噶·彭错饶杰:时任西藏军区第二副司令员。
韩振纪:时任驻苏联大使馆武官。
邓逸凡:时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副团长。
张南生: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
李雪三: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委。
旷伏兆: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聂鹤亭:时任装甲兵副司令员。(1956年补授)
贺诚:时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1958年补授)
首授级别
级别设置
解放前后,解放军干部和全国党政干部一样,较长时间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个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经济情况略有好转的地区,按照任职情况给予数量微薄的津贴,以补零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地方和军队干部,才根据每个人参加革命工作的年限、历史贡献、所任职务等综合因素,评定了级别,干部按级别享受工资津贴和其他物质待遇
解放军设置的级别,为了区别于国家机关行政干部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称之为“军队级别”。“军队级别”是1952年3月正式评定的,全军从毛泽东的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
军委主席、副主席级(一等一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二等一级),军委委员级(二等二级);正、副、准兵团级(三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军级(四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师级(五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团级(六等一、二、三级);正、副营级(七等一、二级);正、副连级(八等一、二级);正、副排级(九等一、二级);正、副班级(十等一、二级);战士级(十一等)。
正兵团级
徐立清。(1名)
副兵团级
肖向荣、张经武、张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刘道生、陶勇、吴法宪、成钧、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郭化若、唐延杰、张南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22名)
准兵团级
万毅、王诤、孙毅、朱明、王宗槐、蔡顺礼、邱会作、张令彬、饶正锡、倪志亮、梁必业、李作鹏、赵启民、方强、罗舜初、王秉璋、罗元发、聂凤智、曹里怀、周赤萍、邱创成、匡裕民、向仲华、谭家述、李寿轩、崔田民、欧阳毅、冼恒汉、王恩茂、张国华、萧望东、丁秋生、赖毅、邝任农、林维先、周贯五、刘先胜、刘培善、彭嘉庆、黄火星、刘兴元、文年生、詹才芳、梁兴初、吴克华、毕占云、陈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汉、曾思玉、郑维山。(53名)
正军级
王尚荣、苏静、刘少文、刘西元、孔石泉、袁子钦、傅连暲、韩振纪、李耀、邓逸凡、汤平、余秋里、陈庆先、刘忠、孙继先、张藩、徐斌洲、韦杰、滕海清、庄田、刘浩天、杨秀山、周希汉、顿星云、周仁杰、康志强、方正平、饶守坤、王辉球、常乾坤、曾国华、朱辉照、余立金、吴富善、黄志勇、胡奇才、周彪、彭林、刘昌毅、韩练成、张贤约、郭鹏、刘金轩、张达志、钟汉华、秦基伟、孔从洲、范朝利、谭冠三、李成芳、陈康、张才千、张翼翔、覃健、鲍先志、皮定钧、周志坚、张祖谅、廖容标、刘飞、梁从学、钱钧、张仁初、饶子健、陈仁麒、杨国夫、晏福生、吴瑞林、杨梅生、田维扬、欧阳文、张池明、刘转连、孔庆德、谭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韩伟、袁升平、王道邦、王紫峰、赵镕、萧新槐、吴信泉、周玉成、曾泽生、温玉成、曾绍山、陈先瑞、旷伏兆、李雪三、谢有法、张天云、卢胜、黄新廷、吴先恩。(96名)
无军队级
特点将军
独臂将军
1955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授衔中,有10位独臂将军,其中,有2名中将。他们用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硬骨头。毛泽东曾感慨道:“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
余秋里,1936年2月,余秋里在掩护军红军西进时左臂多次负伤,直到他受伤192天后才做手术截肢。
晏福生,1936年10月4日,第16师作为右纵队前卫,在师长张辉、政委晏福生带领下,为军团开辟前进通道。5日,进至天水娘娘坝镇时,张辉不幸牺牲,晏福生率部继续北进。7日,第6军团在罗家堡与胡宗南的主力遭遇,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晏福生率第16师浴血奋战,成功掩护主力转移到安全地带。就在他指挥部队边打边撤时,右臂被炸伤。警卫员赶紧把他扶到隐蔽处包扎伤口。10月下旬,晏福生居然再次“死而复活”,拖着断臂追上部队。后来他遇见了老上级萧克。萧克立即派人将晏福生送往红四方面军总部医院进行救治。红四方面军总部卫生部长苏井观和医生刘朋来、陈仁山等人为他做了截肢手术。1955年,晏福生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起义将领
孔从洲(时任高级炮兵学校校长)、韩练成(时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曾泽生(时任第五十军军长)。
少数民族将领
赛福鼎·艾则孜(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第一任主席,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自治区党委第三书记);
阿沛·阿旺晋美(时任西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筹备处处长、秘书长、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朵噶·彭错饶杰(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纪念继承
2023年11月24日上映的《开国将帅授衔1955》故事片,是由唐国强任总导演、石伟任导演的中国影史首部集中展示众多开国将帅光辉历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该片以1955年9月底全军第一次实施授衔授勋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主线,同时将开国领袖们与开国将帅们在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中的闪回穿插其中,既有恢宏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又有人物生离死别细致入微的情感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产生出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1:07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