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分期一般与历史学上的分期有一定的区别,文学史中的中古文学,并不一定就等同于历史学上所说的中古时期的文学。当然,在学术界对文学史的分期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按照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中的分法,中古文学时期指的是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其中又可分为三阶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在中国,最早从事中古文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学者是刘师培,著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古文学的情况可参照各国文学史。
欧洲状况
欧洲中古历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5-11世纪)是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12-15世纪)是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末期(16-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就文学史而言,最后一个阶段已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中古文学史之内。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拉丁文文学则几乎全是
教会文学,当时介乎欧、亚两洲之间的拜
古廷文化远远高出欧洲蛮族文化。中古比较有成就的文学大半产生于九、十至十四、五世纪。从地域范围来说,中古文学已扩大到希腊、罗马以外的全欧洲。
社会概况
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的。帝国内部封建因素——隶农的出现和蛮族的入侵促成了帝国的灭亡。蛮族主要指克尔特人、
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克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已大都和罗马人融合。摧毁
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是
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起过重要的作用。
各蛮族的封建化过程先后不一。从四世纪末开始,匈奴人的西移和蛮族内部的发展引起了民族大迁移。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各部落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通过土地集中、公社解体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日耳曼各部落中最强大的
法兰克王国,在
八至九世纪查理大帝的统治下完成了封建化。查理死后,王国分裂为西法兰克(法兰西)、东法兰克(日耳曼)和意大利三个部分。九至十一世纪,
封建庄园制和等级制的建立巩固了封建主的统治。斯拉夫各族在八世纪以前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九世纪左右,先后进入封建社会,其中以西斯拉夫人的摩拉维亚、南部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亚和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最为强大,基辅罗斯在十世纪已有很高的文化,十三世纪中叶为蒙古人所占领。北欧各日耳曼族以地处边陲,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长期保持氏族社会,约在十一世纪前后才开始封建化。
近代欧洲的国家在各部落定居并建立封建国家的过程中已初具规模。
生产阶级
封建生产方式比以前的奴隶制是一大进步。农奴可以有部分生活资料和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剥削仍然极为残酷。作为基层经济组织的
庄园为世俗或
教会领主所有,生产一切必需品,成为一个自足的经济单位。主要劳动者是农奴,他们依附于土地,负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受着徭役、租税的盘剥。封建主为了巩固统治,发展了封建等级制,他们各有自己的武装和堡垒,用以压迫人民。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构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城市发达以后产生了市民阶级,他们也受到封建剥削,和农民一起反对封建主。“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活跃于整个中世纪。”封建主各据一方,彼此经常进行掠夺战争,或联合起来反抗君主,造成封建社会的混乱局面。
在欧洲封建社会内,
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在罗马帝国后期已被定为国教。当
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版图内建立起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的时候,他们并未采用
基督教,而是与依附于奴隶主的基督教进行斗争。具有
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波依修斯(480-524)代表新兴封建阶级,否定了
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他虽未摆脱神学的影响,但他像卢克莱修一样,宣称“无不能生有”,一切存在都有原因。
随着封建主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封建主逐渐利用并接受了
基督教这一具有普遍影响的精神统治工具,基督教遂与封建蛮族王国合流。同时,
教会本身也逐渐变成了大封建主,建立了一个以教皇为首的统一组织,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各国人民,而且以其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的来世思想从精神上麻痹人民。
北欧各国受到
基督教势力的侵袭较晚(约在11世纪前后),氏族社会文化保存最久。东斯拉夫人在十世纪末从拜占庭接受了
基督教,这是符合罗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的,基督教巩固了封建关系,加强了大公的势力。同时,
基督教的传入也促进了罗斯和拜占庭之间的文化交流,推进了罗斯文化。
基督教文学
基督教的主要思想武器是《
圣经》。《
圣经》由《旧约》和《
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是希伯来人(分为以色列和犹太部落)古代文献的汇编,内容包括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之间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战歌、
爱情诗歌、先知的言行录、法律、宗教教条和戒规等,成为犹太教的经典。这些作品大部分用
希伯来文写定,其后又译成希腊文,其中有一部分是亚洲西部的优美的文学。《
新约》则成于
基督教兴起之后(公元1、2世纪),包括有关耶稣言行的传说、耶稣使徒的传说和书信,用希腊文或
希伯来文写成。
基督教会把《旧约》和《
新约》合为一书,称为《
圣经》。《
圣经》虽然是亚洲宗教文献,但随着
基督教势力的扩张,在宗教改革时期又被精心译成各国文字,对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垄断着中古的文化。它从《
圣经》中找出统治、压迫、剥削人民的“理论”根据。它销毁古代文物和书籍,对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基本上采取敌视、排斥的态度,但是为了吸取古代文化中有利于
教会统治的思想,也保留了其中一部分,如
柏拉图的神秘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
形而上学。此外,为了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的《
圣经》,办理东西方
教会之间的外交,用统一的拉丁文加强西方教会之间的联系,并创作
教会文学以及其它原因,僧侣们也通过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语言。可是一般说来,他们对于古代文学往往歪曲附会,竭力消除其中的现世思想。对于
蛮族的神话、传说、
史诗、文化活动,
教会采取压制政策,压制不成,就加以篡改。
教会本身的文学多是用拉丁文写的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等,以宣扬世俗生活的罪恶,劝人忏悔或用迷信恐吓人民。但某些出自下层僧侣手笔的作品往往在宗教外衣下多少反映了人民的情绪。
教会虽然敌视人民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在整个中古时期并未被扼杀。很早的时候,
日耳曼人就有历史歌谣和神话传说,稍后又产生了有关民族大迁移时代的英雄
史诗。在凯尔特人之间流行着关于英雄
库胡林和
芬恩的故事,以及稍后的关于
亚瑟王的故事。斯拉夫人中也流传着许多英雄歌谣。此外,各民族都有谚语、
格言、
谜语、咒语等
民间文学。这些文学大都口口相传,民间艺人在保存、传播、加工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一部分被迎入宫廷,大部分从一处流浪到另一处,在村头镇口说唱。这种文学由于受到
教会敌视,很多都已失传,九、十世纪以后才部分地记录下来,从中可以看出中古早期氏族社会人民的生活、信仰、
精神面貌和艺术风格。在十三、四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谣曲。这是一种较短的叙事诗,往往采用古代英雄史诗、当代历史人物或实际、生活中不平常的事件、民间故事甚至骑士传奇编写而成。它常常被用来歌唱,有时采取领唱合唱方式,在农村城镇流传。中古后期
民间文学还有过抒情诗,歌颂爱情和自然,但这类作品留存极少。农民运动结合着城市平民运动和“
异端”运动,提出与贵族平等、消灭贫富差别的政治、经济要求,这在文学中也有反映。中古主要文学成就都和
民间文学有一定联系,另一方面,民间文学,特别是后期,往往也受到封建意识尤其是
教会思想的影响。
民间文学
随着封建国家的逐渐形成,在和异族的斗争中,产生了后期的英雄史诗。这些英雄的精神世界有的已经超出狭隘的部落范围,具有爱国思想,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封建全盛时期的
骑士文学则主要表达了封建主的理想,宣扬封建主的道德。但它往往也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等级观念,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它的构成因素极为复杂,有时以
民间文学为基础,但又掺杂古代文学、东方文学、宗教文学等因素。后期的英雄史诗和
骑士文学以法国为最发达。
城市的出现使西欧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产生了资产阶级前身的市民以及不同的城市阶层,也产生了城市文化。 出现了不是
教会办的学校和大学,引起教会的敌视和争夺。
唯物主义思想有所发展,法国的阿贝拉尔、西班牙的阿威罗厄斯、英国的罗哲尔·培根都是反经院哲学的代表。出现了城市文学,以反
教会、反封建为其基本特点。市民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是软弱的,它往往依靠机智和强大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反映在文学上就是《
列那狐传奇》这类作品。市民的要求也见于在中古后期比较发达的戏剧。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如意大利,已形成
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并产生了
但丁这样的文艺复兴过渡的诗人。
十字军东侵对西欧文化的发展起过促进的作用,从此,
东方故事、
爱情诗歌、东方
史诗以及华丽的风格被吸收到欧洲文学中来了。
欧洲中古文学在艺术上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是
寓意,这是一种在宗教文学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的形象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作者常常假托梦境或幻景来反映生活现实,体现理想,或用形象象征抽象品质,如用玫瑰象征爱情。这种手法一直影响到
但丁,在后来欧洲文学中仍被普遍使用。中古的骑士传说强调人物心理、冒险经历、细节描写,创造了一种新的长篇叙事文学,对后来小说发展有一定影响。随着蛮族国家的建立,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也逐渐形成。尽管
教会作家和僧侣一般都用拉丁文写作,但世俗文学从
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到戏剧、寓言、笑话一般都用“俗语”——民间语言或方言创作。近代欧洲各国文学和语言的开始大都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
中古亚非文学
中古时期是指亚非地区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时期,约自公元2、3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古亚非文学即指亚非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学。
各国概述
中国
“中古”是三古之一,较晚的古代,次于上古的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所以中国的“中古文学”是指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文学。
亚非
是指亚非地区封建社会兴起和繁荣时期的文学。学习这一章时必须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其共同特点,特别要注意三大文化区的形成和
三大宗教对文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要在对各国文学发展概况作一般性了解的基础上,较深入地了解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作品。
中古亚非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学繁荣。日本、印度、阿拉伯、波斯和朝鲜等国的文学成就都很高。
日本
中古日本文学分四个时期:奈良时期①(公元710~794年)主要作品有《古事记》、《日本书纪》、《怀风藻》和《万叶集》。其中《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一部抒情诗集,全书0卷,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下层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平民们的理想。作者有500多人,其中著名作家有
山上忆良,
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人。②平安时期(公元794~1191年)的文学是贵族独占的文学,在形式上散文文学开始成熟。成就最大的是
物语文学,它的杰出代表作《源氏物语》,是
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③镰仓、室叮时期(1192~1599)文学的最重要收获是反映武士生活的“军纪物语”和反映民众生活的《狂言》。前者的代表作为《平家物语》,它通过两个武士集团的争战过程,反映了进入历史转折时期的时代面貌,展示了
平氏一族由盛而衰、陷入悲剧结局的历史命运。《狂言》是深受民众喜欢的民间喜剧,在日本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
江户时代(1600~1876)出现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如诗歌方面的代表
松尾芭蕉(1644~1694),善写徘句,被称为“俳圣”;戏剧方面以近松门左卫门(1653~1742)的成就最大,被誉为“日本的
莎士比亚”;小说方面的代表是
井原西鹤(1642~1693),他反映市民情趣的作品,统称“
浮世草子”(用假名写作的通俗小说),如《好色一代男》(1682)和《好色五人女》(1686)等。
印度
印度中古文学以公元12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梵语古典文学时期,后期为各地方言文学时期。公元12世纪前后,梵语被各地方言代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地语文学,它分为英雄史诗、虔诚派诗作和法式文学等三个时期。金德·伯勒达伊(约12世纪)的《
地王颂》,加耶西(1493~1542)的《伯德马沃德》和
杜勒西达斯(1532~1623)的《
罗摩功行录》等都是中古印度重要的文学成就。
阿拉伯
阿拉伯文学的宗教性强,因此也叫伊斯兰教文学,通用阿拉伯语。中古阿拉伯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蒙昧、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时期。主要的文学成就有被称作伊斯兰教的伟大经典的《古兰经》,还有散文故事集《
卡里来和笛木乃》与《一千零一夜》,后者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极大。
中古波斯
中古波斯文学是当时中亚、西亚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一定的国际性、民族感情和宗教色彩的文学。主要诗人和作家有“诗人之王”
鲁达基(约858~940)、欧玛尔·海亚姆(约1048~1122)、哈菲兹(约1300~1291)等。
菲尔多西在他的民族
史诗《王书》中,歌颂了平民和勇士,历数民族历史,借以激发人民的民族感情,表达反侵略、反暴君、反邪恶的思想。
萨迪的代表作《蔷薇园》的强烈讽刺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他带来了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的声誉。
朝鲜
朝鲜中古文学在
汉文化的影响下,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如崔志远(857~?)的《
桂苑笔耕》、
李奎报(1169~1241)的《东国李相国集》、许筠(1569~1618)的《吉洪童传》、
金万重(1637~1692)的《九云梦》、《谢氏南征记》和
朴趾源(1737~1805)的《热河日记》、《许生传》等。尤其有影响的是18世纪涌现出来的一批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写成的优秀作品如《
兴甫传》、《
沈清传》和《春香传》。在朝鲜,《春香传》家喻户晓。
其他国家
在中古时期,越南、印尼、缅甸等国的文学也取得不少的成就。
特点介绍
第一,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繁荣。中古亚非文学产生的地域大大扩展了。在古代业已取得光辉成就的印度文学,这时继续向前发展,并且在亚非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又有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伊朗、阿拉伯、格鲁吉亚、乌兹别克、土耳其等一系列新兴民族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中古亚非文学的成就,是依靠许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第二,各民族文学交流空前繁荣。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密切了亚非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文化和文学交流。历史悠久的中国、印度等国文学,影响了它们的邻国。西亚的阿拉伯和波斯文学也在这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布,影响了中亚、南亚和东南亚诸国。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以及阿拉伯、伊朗文学也接受了邻近地区各民族文学的影响。
第三,文学内容趋向复杂化,文学形式趋向多样化。中古亚非文学作品题材比较广泛,思想比较丰富,倾向比较复杂,反映了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多种文学形式繁荣起来。在所有文学体裁之中,诗歌最为发达。戏剧以印度的成就最为突出。阿拉伯的故事驰名世界。日本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最早的。此外,散文在许多国家也得到发展。
第四,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仍然相当密切,受宗教的影响仍然比较深刻。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对中古亚非文学影响极大,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