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资流通
名词
中国通常所说的物资流通,是指主要用于生产和建设的原材料、燃料和机电设备等工业生产资料产品的流通,内容包括物资的综合平衡和计划分配、物资的产需衔接和供应销售、物资的仓储运输和流通过程中的加工、回收利用等。
简介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就总体来说,物资流通是有计划的,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一部分由国家统一管理,实行计划分配;另外一部分和其他一般物资,则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由产需双方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自行组织购销。
体制建立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为迅速恢复战后的经济,首先在东北地区对一部分重要物资实行了计划分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则对钢材、木材、水泥、煤炭、机床等几种重要物资实行大行政区之间的平衡和调拨。1952年,由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为55种,其余的物资由商业部门组织销售或由生产企业自行销售。1953年,在全国建立计划经济制度的同时,对重要的物资也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计划分配制度。当时,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分配的物资为112种,由工业主管部门管理的物资为115种,另外有一部分物资由地方管理。此后,对前两类物资的品种曾作过多次调整,地方管理的物资品种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按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和物资的需用量的不同,将用户划分为申请单位和非申请单位,分别采取直接计划间接计划两种供应方式。前者由用户按隶属关系逐级向国家申请和分配;后者由国家拨出一部分物资,由商业部门向用户组织供应。1960~1966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物资流通的管理机构,成立了物资管理部;同时,还扩大了地方对物资资源的管理权限,并在一部分地区开始按经济区域组织物资流通。1966~1976年,由于十年动乱,物资管理工作长期处于混乱状态。1976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再加上对物资经济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物资流通领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分配和调拨的单一渠道改变为多渠道流通。首先,列入国家和各部门计划分配的重要物资,其品种和数量有所减少,减少的部分不再进行分配和调拨,改由企业间自行组织购销;其次,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自行销售一部分国家计划管理的重要生产资料。与此相适应,各级物资经营机构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大中城市还开设了物资交易市场,物资流通逐步搞活,提高了物资流通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物资流通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总的方向是:逐步减少指令性分配调拨物资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加强间接控制;建立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和按经济区域组织物资流通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政企职责分开,加强物资管理机构的计划和组织职能,扩大物资供销企业经营自主权;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加速物资流通的现代化。
业务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 随着生产和建设的发展,物资流通量有了很大的增长。1985年与1953年相比,钢材增长了29.6倍,水泥增长了39.6倍,煤炭增长了12.7倍。1980年以后,在做好对城市的物资供应的同时,对农村的物资供应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据1981~1985年的统计,国家向农村供应钢材670万吨,木材1010万立方米,水泥1920万吨,煤炭8560万吨。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加强物资消耗定额的管理和采取各种节约措施,使物资资源得到了比较充分和合理的利用。例如1979~1985年,约节约煤炭 13000万吨,木材5400万立方米,回收废钢铁13900万吨。另外,为了提高物资的利用率,还对进入流通领域的某些物资进行必要的补充加工。例如,过去对木材的加工,一般都由需用单位分散进行,直接利用率只有50%。1979年以后,在一部分城市实行按用户所需的材质、品种和规格,统一加工供应成材、半成品、成品,使木材的直接利用率达到70%,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有的地区则高达95%以上。1979年以来,动力用配煤的加工业务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85年,全国已建成 118条动力用配煤生产线,加工能力达1380万吨。使用这种配煤,可以提高燃烧率,能节约煤炭 5%左右。除此以外,还开展了旧轮胎翻新、加工废钢铁等流通加工业务。
经管机构加强
随着物资流通的规模日益扩大,管理和经营重要通用物资的专业的物资流通部门有了迅速的发展。到1985年,全国城乡的物资供应网点共有32000多个,比1965年增长5.3倍。与此同时,物资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以1985年与1979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了55%,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131天降为59天,物资流转费用水平降低18%。此外,部分地区的物资管理部门和物资流通企业已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物资流通信息的汇总、储存和反馈工作,在编制物资平衡分配计划、选择物资调运最优方案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13:24
目录
概述
简介
体制建立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