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河南省辖县级市,由
平顶山市代管,位于
河南省中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56′~34°20′,东经112°31′~113°07′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暖和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总面积1573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10月,汝州市辖7个街道、13个镇、1个乡。市人民政府驻煤山街道丹阳中路268。截至2023年末,汝州市常住人口95.68万人。
历史沿革
夏,据《
尚书·禹贡》载,夏王朝首开区域建置和地方行政体制之端,按居民居住地划分为九州。时汝州境有
霍邑(在汝州市西南)。属
豫州。
商,初为霍邑,后为诸侯国
霍国,管辖南到
伏牛山,东到
禹州,西至
嵩县,北至
登封一带。仍属豫州。
西周,霍国仍为诸侯封地。属东都王畿。
东周、
春秋时,霍国及其东北部的梁邑,为王畿之地。后
戎蛮兴起,建有
戎蛮子国,将梁及霍纳入其国。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
楚国攻陷戎蛮子国,梁及霍遂属楚。
战国初,郑打败楚,梁(含霍,下同)隶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韩灭郑,改梁叫南梁(以别于陕西韩城南部的少梁)。时南梁附近又出现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聚落或城邑,如阳人聚(在今汝州市西)、(dàn)狐聚(在今汝州市西北)、赫人聚(在今汝州市西南)、注城(在今汝州市西)等。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韩。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攻韩,战于南梁,韩五战五败,南梁遂属魏。周赧(nán)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属秦。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灭东周,置
三川郡(治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三川郡。
秦,地方实行郡、县制,在南梁置梁县,辖附近诸城邑、聚落。梁县隶三川郡。
西汉,初承秦制置梁县,仍隶三川郡。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梁县先后隶河南郡、司隶校尉部(简称“司隶部”,下同,仍治洛阳)。元鼎四年(前113年)和次年,又分别在梁县东部和东南部置承休县(在今汝州市东)和成安县(在今汝州市东南)。成安、承休两县隶颍川郡(治阳翟,即今禹州市)。
王莽新朝袭西汉制,在周承休侯国置嘉美县,隶颍川郡。
东汉,建置因袭西汉,仍置梁、成安、承休三县。建武二年(26年),改洛阳为雒(luò)阳,并废成安、承休二县入梁县。梁县隶司隶部河南郡(治雒阳)。建武五年(29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仍治雒阳),梁县隶司隶部河南尹,至东汉末。
魏,史称“曹魏”。初,建置承汉,复改雒阳为洛阳,梁县隶司隶部河南尹(治洛阳)。景元三年(262年),改司隶部为司州(仍治洛阳),梁县隶司州河南尹。
西晋初,建置袭魏。泰始二年(266年),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仍治洛阳),梁县隶司州河南郡。永嘉五年(311年),成汉(即匈奴汉国)攻陷洛阳,改司州河南郡为荆州(仍治洛阳)。梁县属成汉,隶荆州,至西晋末。
东晋十六国,梁县隶属多变:建武元年(317年),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治洛阳)。建武二年至咸和元年(318年~326年),属前赵,隶河南郡(治洛阳)。咸和二年至永和五年(327年~349年),属后赵,隶河南郡(治洛阳)。永和六年至七年(350年~351年),属“冉魏”,隶河南郡(治洛阳)。永和八年至十一年(352年~355年),属前秦,隶司州河南郡(治洛阳)。永和十二年至兴宁二年(356年~364年),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兴宁三年至太和四年(365年~369年),属前燕,隶洛州河南郡(治洛阳)。太和五年至太元八年(370年~383年),再属前秦,隶豫州河南郡(治洛阳)。太元九年至十九年(384年~394年),再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太元二十年至隆安二年(395年~398年),属后燕,隶豫州河南郡。隆安三年至义熙十一年(399年~415年),属后秦,隶豫州河南郡(治洛阳)。义熙十二年至元熙二年(416年~420年),复属东晋,隶司州河南郡。
南北朝初,梁县先后隶司州河南郡(治洛阳)、洛州(治洛阳)。
北魏神麚三年(430年),改司州为洛州(仍治洛阳),梁县隶洛州。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梁县仍隶洛州。太和十七年(493年),复改洛州为司州(仍治洛阳),梁县隶司州。次年,置南汝原县(治今城区)、治城县(治今汝州市西)、石台县(治今汝州市西,即杨楼乡石台村)、东汝南县(治今汝州市东)。此四县和梁县隶司州襄城郡(治所在襄城县城)。孝昌三年(527年),置汝北郡(治阳人城),领梁、南汝原、治城、石台、东汝南五县,隶司州(治洛阳)。至北魏末。
东魏,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初,汝北郡属东魏,隶司州。天平二年(535年),罢汝北郡,并改南汝原县为汝原县(仍治今城区)。梁、汝原、治城、石台、东汝南五县隶司州襄城郡。武定元年(543年),复置汝北郡,移治梁雀坞(今汝州市东北),并废石台、东汝南二县入梁县。汝北郡领梁、汝原、治城三县,隶司州(治洛阳)。次年,置北荆州(治南陆浑县,即今嵩县东北),汝北郡领三县不变,隶北荆州。四年(546年),汝北郡改隶广州(治山北县,在今鲁山县东,武定中移治襄城县城)。五年(547年),汝北郡移治石台县城,仍领前述三县,隶广州。
北齐、北周,汝北郡移治汝原县城(今城区),不久,改为汝阴郡,并废治城入梁县,汝阴郡领梁、汝原二县,隶广州,属北齐。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改北荆州为和州(仍治南陆浑县),并改汝阴郡为汝北郡。汝北郡领梁、汝原二县,隶和州,属北周。
北齐承光元年(577年),改汝北郡为和州(移治汝原县城)。和州领梁、汝原二县,隶南襄城郡(治隔城,在今桐柏县西北),复属北齐。
隋初,地方建置罢郡,实行以州统县制。开皇初,改和州为伊州(治伏流县,原南陆浑县,即今嵩县),领梁、汝原二县。开皇四年(584年),伊州移治承休县旧地(今汝州市东),后(约在开皇四年至仁寿四年,即584年~604年间)又移至汝原县城(今城区)。伊州领梁、汝原二县。大业元年(605年),改湛水县为犨(chōu)城县(治今宝丰县南)属汝州辖,伊州领梁、汝原、犨城三县。二年(606年),改汝原县为承休县(治今城区),并改伊州为汝州,自此始有“汝州”其名,治承休县城(今城区),汝州领三县不变。三年(607年),复改承休县为汝原县(治今城区),并以郡代州,改汝州为襄城郡(治汝原县城),领三县不变。四年(608年),改辅城县为郏城县属汝州辖,襄城郡领梁、汝原、犨城、郏城四县。八年(612年),再改汝原县为承休县(治今城区),并划阳翟(今禹州市)、汝源(治所不详)、汝南(今汝州市东南)、鲁(今鲁山县)等县属汝州辖,襄城郡领八县。
唐初,建制袭隋。武德四年(621年),废郡设州,改襄城郡为伊州(治承休县城,即今城区)。伊州领梁、承休、郏(以郏城改,改年不详)三县,隶洛州总管府(治洛阳),同年,罢洛州总管府,改置陕东道大行台(仍治洛阳)。伊州改隶陕东道大行台。贞观元年(627年),省原梁县,改承休为梁,移治于此(即今城区)。并废鲁州置鲁山县属汝州辖。伊州领梁、郏、鲁山三县,隶洛州都督府(治洛阳)。八年(634年),复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即今城区)。汝州领前述三县,隶洛州都督府。十年(636年),始设道(省级)。汝州领三县不变,隶河南道(治洛阳)。证圣元年(695年),置武兴县(宝丰县)属汝州辖,汝州领梁、郏、鲁山、武兴四县,隶河南道。神龙元年(705年),改武兴县为中兴县,不久又改中兴县为龙兴县。先天二年(713年),置临汝县(治所在今临汝镇村)。汝州领梁、临汝、郏、鲁山、龙兴五县,仍隶河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河南道为都畿道(治洛阳)。汝州仍领前述五县,隶都畿道。二十六年(738年),划仙州(治所在今叶县西南)的叶及许州(治所在今许昌市)的襄城属汝州辖。汝州领梁、临汝、郏、鲁山、龙兴、叶、襄城七县。二十八年(740年)襄城划隶许州。汝州领六县,隶都畿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汝州为临汝郡(治梁县城,即今城区),临汝郡领六县不变。七年(748年),襄城复归临汝郡。临汝郡领七县,隶都畿道。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临汝郡为汝州(仍治梁县,即今城区)。汝州仍领七县,隶都畿道。直至唐末。
五代,建置沿袭唐。汝州仍领前述七县,先后隶河南道开封府(治所在今开封市)、河南道河南府(治所在今洛阳市)。其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梁、郏、鲁山、龙兴、叶、襄城六县。
北宋初,建置沿袭五代。至道三年(997年),废道设路(省级),汝州仍领六县,改隶京西路河南府(治洛阳)。熙宁五年(1072年),京西路分为南、北两路,并废龙兴县为镇入鲁山县。汝州领梁、郏、鲁山、叶、襄城五县,隶京西北路河南府。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龙兴县,汝州领六县;崇宁四年(1105年),郏县划属颍昌府(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至政和三年(1113年),汝州领梁、鲁山、叶、襄城、龙兴五县,仍隶京西北路河南府。政和四年(1114年),汝州因近京辅(指京城附近的地方),所以也叫辅州。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兴县为宝丰县。至靖康元年(1126年),汝州(辅州)领梁、鲁山、叶、襄城、宝丰五县,仍隶京西北路河南府,直至北宋末。
金,建置沿宋。天会五年(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初领五县不变,改隶汴京路(治所在今开封市)。贞元元年(1153年),改汴京路为南京路(治所仍在今开封市),至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汝州领梁、鲁山、叶、襄城、宝丰、郏县(属汝州辖时间不详)六县,隶南京路。直至金末。
元,首置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太祖二年(1207年),划襄城隶许州。次年,划叶县隶裕州(治所在方城县城)。直到至元二年(1265年),汝州领梁、鲁山、宝丰、郏四县,仍隶南京路。至元三年(1266年),废宝丰、郏二县入梁县,汝州领梁、鲁山二县,仍隶南京路。八年(1271年),汝州领前述二县,改隶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治所在南阳市)。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郏县属汝州辖,汝州领梁、鲁山、郏三县,仍隶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直至元末。
明,建置袭元。初至洪武七年(1374年),汝州领县、隶属同前。次年,废梁县入汝州直辖,汝州领鲁山、郏二县,仍隶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治今南阳市)。洪武九年(1376年),废行省和路,改设布政使司,汝州领前述二县,隶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汝州东南境复置宝丰县属汝州辖,汝州领三县,隶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兵部左侍郎滕昭(汝州人)和河南布政使原杰,以汝州距南阳府太远,联名上疏奏请朝廷将汝州析离南阳,宪宗准奏,汝州遂于同年九月从南阳府析出,升为直隶州(同府级),直属河南布政使司。十二月,割嵩县、鲁山、汝州部分地区置伊阳县(治所在今汝阳县城)属汝州辖。汝州直隶州领鲁山、郏、宝丰、伊阳四县,隶河南布政使司。直至明末。
清初,改布政使司为省。汝州仍领鲁山、郏、宝丰、伊阳四县,直隶河南省。直至清末。
中华民国初,建置袭清。汝州领县、隶属不变。
民国二年(1913年)2月,为推行道制(在省下设道),对河南原有府县进行裁改,降汝州直隶州为临汝县(治所在今城区),隶豫西道(治洛阳)。次年6月,改豫西道为河洛道(仍治洛阳),临汝县隶河洛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临汝县隶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始,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汝县隶属河南省第五(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许昌专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日本侵略军攻陷临汝城。7月,日伪县政府成立(驻临汝县城),隶河南省第五(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民国末。
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临汝县隶许昌专区。
1954年10月至1986年1月,临汝县隶洛阳专区。
1986年2月起,撤销洛阳专区,实行市(地级)管县制,临汝县又改隶平顶山市。
1988年8月,省政府通知“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县级),由省直辖,实行计划单列,委托平顶山市代管”。
2011年,经中央编委批准,被确定为河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6月1日起,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省单列管理,行政建制、行政区划维持不变。
2014年1月1日,全面实行省直管体制。
2024年10月16日,将米庙镇白马村划入骑岭乡,撤销骑岭乡设立骑岭街道,实行城市管理体制。
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56′~34°20′,东经112°31′~113°07′之间。在
省会郑州市西南124千米,平顶山市西北75千米处。汝州市东与
禹州、郏县接壤,南与
宝丰、鲁山毗邻,西与
汝阳、
伊川交界,北与
登封相连。总面积157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汝州市北靠巍巍
嵩山,南依茫茫
伏牛,南北山连绵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山地丘陵面积123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8.1%,平原面积33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1.9%。汝州地面高程海拔最高的
岘山为1165.8米,最低的小屯镇路寨村东北为145米。
气候
汝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暖和气温回升快,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东南风;秋季凉爽、天气晴朗;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多西北风。1989--2000年间,年平均气温为15℃,最高温度40.7℃(1992年6月9日),最低温度-15.8℃(1990年2月10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8.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26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6.5毫米,最多年份935.2毫米(2000年),最少年份417.0毫米(1991年)。
水文
汝州市北汝河自西向东南穿境而过,境内全长45千米,宽500~1500米,有大支流9条,向南北山呈鱼翅状分布。河滩总面积约10.1万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汝州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共有42种。主要矿种有:
煤、铝土、铜、铅、锌、金、水泥灰岩、铁、大理石、白云岩、
高岭土、叶蜡石、矿泉水、
玄武岩、
梅花玉、
磷矿石等。其中煤炭尤其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之称。地热水资源丰富,汝州温泉含有丰富的锂、锶、钡、铈、锗、钙、钨及偏硼酸、偏硅酸等50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可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洗浴、采暖、工农业生产,是理想的天然热水资源,为国内医疗价值较高的高热复合矿泉。铝土、水泥灰岩储量在河南省占有重要位置。
截至2023年末,汝州市已发现的矿种46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3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26种。
水资源
汝州市市境内水资源不足,但有客水可用。据计算,市域内水资源总量39990万立方米,人均只有540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29309万立方米,占73.3%;地下浅层水10681万立方米,占26.7%;可引用客水19952万立方米(陆浑水库东二干渠8899万立方米,汝河各渠11053万立方米),总计59943万立方米。水资源分布不均:地表水中,南部山区径流深为251.1毫米、北部丘陵区仅165.4毫米。地下水补给量,平川区每平方千米达12.1万立方米,山区仅4万立方米。地下水埋深,平川区一般在1~5米之间,北部丘陵和南部少数丘陵一般在10~50米之间,山区和部分丘陵区多系埋藏很深的裂间水和点片浅水。由于受地势地质的制约,近期可利用量为44946万立方米(含客水),占水资源总量的74.98%。水利资源可供装机15263千瓦。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汝州常住人口974541人。
截至2023年末,汝州市常住人口95.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8.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17%,比上年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
经济
综述
2021年,汝州市生产总值534.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
2022年,汝州市生产总值54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98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28.19亿元,比上年增长0.5%;第三产业增加值27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为8.2:41.5:50.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528元,比上年增长2.1%。
2023年,汝州市生产总值完成523.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89.16亿元,比上年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29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为7.7:36.1:56.2。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290元,比上年增长5.9%。
2023年,汝州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712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0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2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76人,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6.79万人。
2023年,汝州市地方财政总收入37.23亿元,比上年下降2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40亿元,比上年下降19.0%,其中税收收入18.19亿元,比上年下降32.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民生支出3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6.9%。
2023年,汝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2.5%。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9.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3%。民间投资下降22.3%,工业投资增长2.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6.9%。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30亿元,比上年下降38.8%。其中,住宅投资8.67亿元。房屋施工面积231.6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6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3.9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1.28亿元。全市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43个;亿元及以上施工项目25个。全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59.6%,施工项目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
第一产业
2023年,汝州市粮食种植面积143.34万亩,比上年增加0.08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2.59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65.95万亩,比上年增加0.0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9.76万亩,减少0.09万亩。其中,油菜籽面积3.07万亩,减少0.11万亩,花生种植面积6.07万亩,增加0.03万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0.22万亩,减少0.08万亩。
2023年,汝州市粮食产量46.05万吨,比上年减少0.40万吨,比上年下降0.9%。其中,夏粮产量24.63万吨,比上年减少0.91万吨,比上年下降3.6%;秋粮产量21.42万吨,增长0.51万吨,比上年增长2.4%。玉米产量20.18万吨,增加0.49万吨,比上年增长2.4%。
2023年,汝州市油料产量1.88万吨,比上年下降1.5%。其中,油菜籽产量0.43万吨,比上年增长1.5%;花生产量1.41万吨,比上年下降2.2%。烟叶产量0.25万吨,比上年下降4.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1.22万吨,比上年下降0.7%。瓜果产量1.31万吨,比上年下降2.9%。园林水果产量4.42万吨,比上年下降2.8%。
2023年,汝州市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1.21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猪肉产量9.48万吨,比上年增长26.8%;牛肉产量0.37万吨,下降29.8%;羊肉产量0.31万吨,比上年增长9.7%;禽肉产量1.05万吨,下降22.8%。禽蛋产量5.88万吨,增长0.6%。牛奶产量3.04万吨,下降32.9%。年末生猪存栏82.56万头,增长14.1%;全年生猪出栏124.20万头,增长23.2%。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汝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1.5%;股份制企业下降9.0%;私营企业增长42.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1.0%,制造业下降1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7%;分重点产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3.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2%,炼焦业增长9.6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59.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4%。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6.26%。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423.70万吨,比上年增长20.7%;水泥产量263.70万吨,比上年下降24.1%。全年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25.1%,利润总额下降73.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8.0%。
2023年,汝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2.0%。
建筑业
2023年,汝州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64家,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2%。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汝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77亿元,比上年增长4.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202.79亿元,增长4.6%;-6-乡村93.98亿元,增长4.6%。分行业看,批发业17.05亿元,增长2.8%;零售业244.79亿元,增长4.5%;住宿业1.22亿元,增长4.8%;餐饮业33.72亿元,增长6.6%。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9.0%,饮料类增长29.8%,日用品类增长3.0%,中西药品类增长55.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7.8%,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0.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0.3%,烟酒类增长13.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5%,化妆品类下降18.5%,新能源汽车类增长88.8%。
金融
截至2023年末,汝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7.76亿元,比年初增加54.7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37.94亿元,比年初增加50.0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8.41亿元,比年初增加25.52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35.94亿元,比年初增加21.7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222.47亿元,比年初增加3.73亿元。
旅游
2023年,汝州市共接待游客685.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167%。年末共有4A级以上景区2处,星级酒店3个,旅行社30家。
交通运输
汝州位于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交叉辐射地带,
焦枝铁路贯穿南北,
宁洛高速、二广高速、林桐高速穿境而过,设有站场6个,同时汝唐高速、嵩汝高速正在加紧建设,在1小时交通圈内通达郑州国际机场、洛阳机场,1个半小时高速交通圈内覆盖人口3000万人,2个半小时交通圈内覆盖人口5000万人,加之国家规划和河南省“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郑万高铁、呼南高铁、洛平漯周高铁、三洋铁路紧邻汝州或在汝州设站,构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023年10月,焦洛平高铁线路走向及设站方案基本确定,拟在汝州市东南部设
汝州南站。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汝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74所,教育人口269994人,其中在校生246722人,教职工19067人。教育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7.7%。全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3116人,在校生10164人,毕业生6636人。普通高中招生10843人,在校生31609人,毕业生9829人。初中招生20031人,在校生59188人,毕业生17760人。小学招生15647人,在校生104901人,毕业生19556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77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6354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4129人。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末,汝州市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3项(人)。全年申请商标1959件,授权商标1278件,有效商标注册量13170件。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197件,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2.02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5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907.26万元。年末共有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个。自动土壤水分站5个,农田小气候站2个。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汝州市共有公有制艺术表演团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其中,民营博物馆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5个,其中入选国家级2个,省级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9处。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14.86万卷,其中专业档案32种,已开放档案13659卷。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汝州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579个。其中,医院22个,在医院中综合医院10个,中医院5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专科医院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卫生院15个,村卫生室457个,门诊部、护理站7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急救中心1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715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217人,注册护士2852人。按机构分,医院卫生技术人员5027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89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06人,其他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7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611张,其中医院5541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858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12张。全年总诊疗人次594.3万人次,总出院人数20.19万人。
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
2023年,汝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489.0元,比上年增长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144.6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84.3元,增长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53。-7-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282.4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2738.2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329.4元,增长10.8%。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汝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5754人。其中,参保职工90448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5306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0.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5.48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4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2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2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5万人。全年全市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69.83万元,共保障城市低保人员1503户、2160人。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9951.18万元,共保障农村低保人员32901户、37631人。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3315.90万元,共保障3838人。共临时救助472人次。
环保事业
2023年,汝州市国考河流监测断面水质Ⅲ类标准的比例100%。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3天,PM10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SO2平均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NO2平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全年平均气温15.6℃。全年完成新造林7500亩。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林木覆盖率36.71%。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汝州市因北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
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风景名胜
风穴寺又名白云禅寺,位于市区东北9千米的嵩山少室南麓,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又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禅寺”,是佛教天台宗、临济宗“双祖庭”。历史上曾与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
风穴寺布局独特,与北方寺院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建筑格局迥异,寺内殿堂禅舍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颇具江南园林特色,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与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互生情趣。寺内宝塔高耸、楼台巍峨、碑碣林立,殿堂古朴庄严,自古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说。
1988年,风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风穴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九峰山位于市区西南部的寄料镇境内。相传,玉皇大帝的九个女儿因贪恋此处人间美景,幻化为九座山峰(四寨山、五朵山),九峰之名由此来。
九峰山景区是依托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滕口水库及深厚的汝州地域文化兴建的山地休闲度假型景区。景区以翠林幽谷、红石断崖、奇峡碧水、天然溶洞、原始栎林为自然特色。著名景点有滕口水库、来安寨、双庙河、平王宋、马头崖、玉皇庙、楚长城、天街、神仙洞、马刨泉等。其中的核心景点四寨山峰巅遗存有石头砌成的古寨墙。据专家考证,这些石墙、石垛,是公元前540年左右春秋战国之交时期,楚国所修筑的北部长城遗址,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长城。
2007年,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19年,九峰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怪坡风景区是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大红寨省级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景区由怪坡、竹林庙组成,主景区面积约6.2万平方米。
景区内有中国罕见的怪坡群,形态各异,长达2000多米,主坡长126米,宽30米,是中国最长的单体怪坡。在怪坡,骑车上坡不用蹬,开车熄火照样行,形成“上如乘风扬帆,下若逆水行舟”的奇特现象。
2008年11月,怪坡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区。
丹阳湖景区位于汝东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户外健身,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园内有森林生态园、儿童乐园、空中栈道、园林古建、健身园、休闲运动场、迷宫乐园、叠水帘瀑、游乐岛等多个体验项目。景区遵照季节的变化规律打造春、夏、秋、冬等景色各异的主题景观带。
汝瓷小镇位于汝州市产业集聚区西南部,距宁洛高速出入口5分钟车程,紧靠九峰山和蒋姑山生态旅游风景区,蟒川河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园区。小镇规划面积12平方千米,依托严和店汝窑遗址和蟒川河宋代窑址群的历史积淀,配合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的陶瓷文化建设,利用蟒川河两岸的优美自然风光,积极打造具有汝州地域特色和承载历史文化传承的艺术古镇。项目主要包含严和店水库项目、严和店棚户区改造项目、蟒川河水系治理项目,建设汝瓷文化遗址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非遗文化村、艺术家村、汝州艺术名家美术馆、陶瓷行业协会交流展示基地、汝帖文化中心、汝州特色文化商业街区、蟒川河滨水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曲剧艺术大舞台、汝石文化展示中心等。
汝瓷小镇先后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国家汝瓷地理标志认证地”“河南省六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等。
青瓷博物馆是河南省第一家以青瓷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创建于2005年,2012年6月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坐落于汝东新区,东邻城市中央公园,北靠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单体面积1.4万余平方米。博物馆北侧配套建设华儒陶瓷培训学校和宋代汝瓷研究院等研究教学机构,共同构建青瓷博物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青瓷博物馆先后被评定为“汝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
著名人物
孟诜(shēn):(621年~713年)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开创“
孟余堂”,被誉为世界
食疗学的鼻祖。
孙何:(961年~1004年),字汉公。北宋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壬辰科
状元。
赵秉钧:(1859年~1914年),民国第三任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中国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
朱绳武:(1882年~1946年)温泉朱寨人。
同盟会会员,曾领导汝州(分州衙门)辛亥起义。
荣誉称号
汝州市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先后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首批省级森林城市。
2019年8月,汝州市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9年9月20日,汝州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30日,汝州市被授予“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2019年11月12日,汝州市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12月6日,汝州市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年1月,汝州市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2月,汝州市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2020年5月18日,汝州市入选2020全囯传播热度百强市(县级)。
2020年6月30日,汝州市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28日,汝州市入选2020年赛迪中国百强县。
2020年10月9日,汝州市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0年11月,汝州市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2020年11月26日,汝州市入选拟命名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0年11月,汝州市入选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区)名单。
2021年,汝州市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1月6日,汝州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命名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1年8月,赛迪百强县之一。汝州市排序93。
2021年11月,汝州市入选中国科协公布的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名单。
2022年2月,汝州市入选2021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
2022年3月,汝州市被列入河南省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试点。
2022年4月8日,河南省教育厅拟确定该县为2022年“
国培计划”项目县。
2022年4月22日,汝州市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
2022年7月,汝州市入选赛迪《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百强县排名第9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