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来。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曷为系之齐?外之也。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
贤者讳。”
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成公九年》疏:“释曰:‘《
春秋》讳有四事,一曰为尊者讳耻,二曰为鲁讳败,三曰为贤者讳过,四曰为同姓讳疾。’”
所谓为尊者讳耻,当时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常侵凌
周王,此周王之耻,无故受耻,人所不欲,故圣人讳之。比如《春秋·成公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
公羊传》曰:孰败之?盖晋败之。然则何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
谷梁传》曰:不言战,莫之敢敌也。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尊尊亲亲之义也。然则孰败之?晋也。《盐铁论·世务篇》曰:春秋王者无敌,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宾服,莫敢受交也。意思很明确,为尊者讳以示尊尊之义,不尊尊则令不一出,令不一出,则天下大乱。然而《史记·太史公说》述
董仲舒的话说: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中也说春秋“讥天王以致太平”。比如《春秋·僖公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郑。《
公羊传》曰: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鲁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诸此之谓与!《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不言出。
郑玄注曰:天子
之言出,诸侯之生名,皆有大恶。君子所远,出名以绝之。<
春秋传>曰,天王出居于郑,卫侯朔入于卫,是也。意思很明确本来天王不论到哪里都不能叫出,但是
周襄王不能事母,故而圣人贬之用了一个出字。
所谓讳,并非避而不言,孔子曾赞美
董狐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讳是孔子表明自己态度的一种方式,为尊者讳以示尊尊,为贤者讳以示贤贤,为亲者讳以示亲亲,人有耻而不忍
明书,此孔子之忠厚。春秋不虚美,不隐恶,独于字词间斟酌以示褒贬,讳中见直,故春秋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经学著作、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并不是名字上避讳。比如孔子壮年以后大体生活在周敬王时期,周敬王名匄,《春秋·襄公八年》:晋侯使
士匄来聘。孔子之父名纥,《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冬十月
乙亥,
臧孙纥出奔邾。
3、为亲者讳:
司马迁把《
史记》中所有讳其父的“谈”字都去掉了。古时候有很多关于避讳的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