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
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
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作主要矛盾。正是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论上也应当相应地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必有而且只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不同的事物中和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在有些事物中,主要矛盾与
基本矛盾是同一的,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始终。在有些事物中,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不完全同一,它可能是基本矛盾中的一个矛盾,也可能是基本矛盾中某几个矛盾的综合,也可能是非基本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将随着矛盾运动的发展而变化,尽管事物的基本矛盾尚未解决,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但是由于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力量消长变化,有些
矛盾激化了,有些矛盾缓和了,有些矛盾解决了,又有些新的矛盾发生了,原来的主要矛盾下降为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在事物矛盾体系中,非主要矛盾虽然受主要矛盾的支配和规定,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素,可以影响和制约着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具有重大的
方法论意义。它告诉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任何事物或过程的诸种矛盾时,必须善于以主要精力从多种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的任务,从而掌握工作的中心环节;当矛盾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事物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时,要善于找出新的主要矛盾,及时转移工作的重点;还要把事物或过程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予以统筹兼顾,发挥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以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特别是革命政党决定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依据。
次要矛盾就是指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
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首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为存在条件,主要矛盾之所以是主要矛盾,是相对于次要矛盾而言它才是主要矛盾,没有次要矛盾,也就无所谓主要矛盾。同样,次要矛盾之所以是次要矛盾,它也是相对于主要矛盾而言,没有次要矛盾,也就无所谓主要矛盾。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着次要矛盾的解决,主要
矛盾解决的好,次要矛盾就容易解决。反之,次要矛盾的解决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又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主要矛盾和
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上升为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
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学会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
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
两点论,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看不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
一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看不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会犯
均衡论的错误。
中国共产党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每个
发展阶段重大战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同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紧密相关。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
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对于确定党和国家
工作中心,解决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
新时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取得了符合中国
客观实际的正确结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
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
文化生活。”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重新准确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才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使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
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
发展中国家的
国际地位没有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
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
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就是要在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格局; 就是要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
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各地和城乡的协调而均衡地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最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