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是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相蓝欣。
图书名称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内容提要
这不是一部寻常历史著作。
作者以其深厚的国际研究与历史学的学术素养,选择了一个似已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义和团问题作为本书题材,却开拓出一片为前人所未见的宽广领域。本书对义和团问题的解读既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也不同于现代帝国主义理论的一般理解。而是从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与广阔的国际背景的互相联系入手,从思想与行动的互动中去探求义和团战争的真谤所在。
作者具有熟练运用多国外语的卓越能力。本书是在广泛搜集并掌握中、英、法、意、日、俄等各国珍藏的档案文献,包括大量的私人信件与手稿的资料基础上,以面壁十年的功夫从事写作,因而使得这部著作得以反映百余年前义和团战争恢宏图景中所包含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既包含晚清中国内部的帝党和后党、维新与守旧、满族与汉族、民间与朝廷、教民与拳民以及南北清流之间乃至于朝廷内部各种派系这间的交合与分争,体现了更为宏大背景之下的晚清政府与各国列强、各国公使与朝廷内部、儒教与洋教、民间社会教会、各国的中国通与外交官、各国外交官与各国政府以及洋教中的新教天主教,乃至列强各方之间的纵横交织与抗衡。
凭借作者二十余年海外游学的体察与历练,本书也远非仅是一般地记录上述诸种矛盾的展演过程,而是把渗透于列强对华政策中的各种不同的文化活灵活现地中以揭示与比较,因而不仅使得本书读来饶有趣味,而且大有裨益于从历史的角度把握西洋各国对华政策的内在思想背景与行为特征。
由于本书在2003年初由Rotledge公司出版发行后在欧美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作者得以荣获美术国会图书馆基辛格讲座教授的资格。
本书目录
前言
序幕——神秘的车队
第一章 清廷朝政的失衡
一 一个亲王之死
八旗权贵与汉族士大夫
三 南派和北派
四 最后的平衡招数
五 维新与反扑
第二章 失控的洋人
一 列强外交官
二 传教士们
冒险家
四 国际地缘政治百日维新
第三章 德国式的帝国主义
一 争夺势力范围与多变外交风云
二 安治泰主教德国全球政策
三 德国的炮舰政策与胶州湾事件
四 巨野教案
五 中方的回应
六 清廷的困境与义和团的兴起
第四章 意大利的戏剧性表演
一 暖昧的意中关系
二 三门湾最后通牒的由来
三 萨瓦戈的戏剧性表演
四 中方的强硬态度
第五章 群情激愤的山东
一 义和团的起因
二 德军在山东的暴行
三 中国政府的态度
四 列强与山东
第六章 中外沟通的两大问题
一 拳乱无碍大局
公使团面面观
三 中外沟通的障碍
四 卜克斯事件
五 公使同盟的成立
六 中方的对策
七 第二次联合照会
第七章 威胁动武
第八章 通往冲突之路
第九章 护馆卫队进京与剿拳政策的结束
第十章 走向战争
第十一章 西摩联军何处寻
第十二章 大沽之战——未宣布的战争
第十三章 驱逐洋人出京
第十四章 克林德男爵暴死之谜
结论
读者评论
相蓝欣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以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文献,将一个世纪以前那场“以最为猛烈的愤怒表现出来”的战争的起源,最为全面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首先,作者依据精致的分析结构,系统利用多国档案文献,确立了研究的价值取向,并由此得出了一些富有新意和挑战性的观点和结论。义和团战争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以研究的重点角度不同,观点和结论也有所差异。相蓝欣教授以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作为探究的对象,以更为宏大的场景展示了甲午战争结束以来中外关系的演进。作者强调,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采取了所谓的“尼格罗方法”,纷纷派熟悉非洲事务的官员担任驻华使馆要职,大批“中国通”被调离。这样,外交使团对甲午战后中国内部发生的巨变缺乏认识,同时,清廷内部的仇洋心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外关系的危机当时已经处于一触即发的危险阶段。在这里,作者着重分析了清廷内部的南北之争和恭亲王的作用。作者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恭亲王,认为他是“第一个愿意破除‘华夷之辩’外交体系的皇室权贵,他一生在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的现实之间力求平衡”。
作者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对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的诸多问题进行重新研究,得出的结论和观点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作者强调,公使团是造成中外正面冲突的主要因素,而在京外国人剿杀义和拳民的擅自行动是最终导致围攻使馆的初始原因。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论述了义和团从山东移植到直隶和北京后发生的变化,强调运动的经济动机和浓厚的神秘色彩。有关清廷在对待义和团运动上的态度,作者指出,清廷对这种由汉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神秘排外主义诸种特点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估计不足,朝廷从一开始就对直隶义和团的破坏力估计过低。而这种估计同样对慈禧处理义和团的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写作手法细腻,从大国之间的外交角逐到具体引发战争的个案论述,作者都写得丝丝入扣,引人入胜,体现了作者富有创意的研究方法。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描述公使团的决策和大国关系之间的微妙。作者认为,公使团决定向北京调兵护馆是导致战争的第一个错误决策。在作者看来,调兵入京成了欧洲均势政治的一次表演,谁也没有考虑到此时洋兵入京是否有必要,更没有人考虑此举的严重后果。而这个严重后果之一就是使联军的准备工作远远不足。对西摩联军的北上、在京公使的“猎取拳民行动”等,作者都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同样,作者对清廷守旧大臣、较开明的大臣以及慈禧在如何对待义和团问题上的较量,也有大量栩栩如生的描写。在具体的事件上,如巨野教案、卜克斯事件、黄村事件、杉山彬事件、克林德之死等等,作者的论述和描写同样精细
最后,《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向我们展现了大国之间由于缺乏沟通而产生误解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充分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虽然作者认为义和团战争的起源是非常复杂的,但作者的结论却并非十分复杂。他强调,战争起源的主要原因是中外双方在交流方面的误解和一系列由此引起的非常事件。而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在于双方沟通上的两大问题:一是在华外交官与清廷的沟通存在困难,二是外交官与本国政府的沟通不够及时。作者不同意“义和团战争不可避免”说,因为通过研究作者相信,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不在义和团运动本身,而在于中外关系。为此作者得出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即“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一个衰弱的中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在21世纪,我们也有可能看到西方对崛起的中国再次判断失误。在目前的条件下,如果西方领导人对中国领导人的思维方式缺乏理解,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只是希望义和团战争的惨痛历史不会再次以另一种方式重演”。这一结论无疑发人深思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通过其立论的严密、论据的翔实以及作者对史料掌握和运用的娴熟于心和成竹在胸,不仅反映出作者本身严谨的治学经历,而且再一次展现了作者驾驭史料的功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缜密的分析能力,充分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严谨求实的学风。《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一书中论述的所有问题,都是作者根据多国档案文献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正是这些珍贵的档案文献使得该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利于提出和重新探讨义和团战争研究中的某些结论,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义和团战争的研究。毫无疑问,作者这一有关义和团战争研究的力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推动以国际史的视角和方法审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涉及中外关系的所有重大问题研究的深化。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义和团战争的起源》都标志着中国义和团战争研究的新发展和新视景,相信所有研究和关注义和团战争研究的学者和读者,都无法忽视这本著作所兼具的史料基础与必将产生持久学术影响的观点和结论。
作者简介
 相蓝欣,1956年生于南京,祖籍北京市。1974年初到1978年初在安徽淮海郭庄大队插队落户四年整。1978年2月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83年赴美国留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获欧洲和北大西洋关系研究硕士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美欧关系专家戴维·卡莱欧教授。曾受保罗·肯尼迪教授邀请去耶鲁大学任国际战略与安全项目奥林博士后研究员。曾出版英文著作三部:《重建帝国主义远东》、《毛泽东的将军们》和《义和团战争的起源》。此外还发表过多篇关于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的文章。目前在美国担任基辛格讲座教授,期间写作《中美关系中的民主理念的历史哲学思考——兼论中国传统政治的优势》一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21:06
目录
概述
图书名称
内容提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