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前334年
魏惠王和
齐威王在
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
徐州(今山东
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
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僭越称王,无视
周王的权 威。之前各国都是
诸侯国,只有
周天子可以称王),史称“徐州相王”。所以战国中后期的君主的谥号都是XX王,
而之前的谥号都是XX公、XX侯,如
齐桓公、
晋文公、
魏文侯、
韩昭侯、
秦孝公等等。(吴、越、楚三国春秋时期已称王)
战国时期魏、赵、韩、燕、
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的事件。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自称王。同年,
魏惠王为拉拢韩国而尊
韩威侯为王,即
韩宣惠王。魏惠王、韩宣惠王带了太子入朝于赵,和赵交好关系。
齐国对赵不满,派田朌率军攻赵,获胜。见到齐国势力强盛,魏惠王屈节请求和
齐威王和会。
前324年,魏惠王、韩宣惠王和齐威王会于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于甄。为对付秦的连横策略,出任魏将的
公孙衍于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从这年起,赵、燕、中山
三国君主开始称王。大国对“五国相王”取敌视态度,
齐国曾以
中山国小为借口,欲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君废除王号,但没有成功。
接着张仪又劝说秦惠王将
蒲阳以与魏修好。张仪与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长线钓大鱼。不久张仪就往魏国劝说
魏惠王上郡、
少梁。
魏上郡辖15 县,地在今
陕北洛川、延安一带。少梁即今陕西
韩城县,为河西重镇。
秦国夺得魏河西、
上郡700 里地,并攻占河东魏国一些地区,这就使秦、魏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也大部丧失。
秦国对魏国战争的节节胜利,声威大增,于是秦惠王在魏、齐
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 年)改元称王③。
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北)尊韩君威侯为王,
韩威侯于是更名为韩
宣王,
韩王前往魏朝见惠王。同年,
赵武灵王即位,魏惠王带着太子嗣,韩宣王也带着太子仓到
赵国,在
信宫朝见新王⑤,目的是结三晋之好。赵国原本与齐国相好,但是在
赵肃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齐伐
燕国,三晋联合救燕,赵将韩举与齐军战于
桑丘,赵将战死,故魏、韩往朝武灵王,以破坏齐、赵的联合关系。
韩国的国力在
七雄中是较弱的,魏国虽然拉拢了韩国,并未能在对抗齐、秦、楚的势力中使自己地位增强。在
秦国作
大良造的
公孙衍,因秦惠王任用
张仪为大良造,就回到魏国,惠王任为将,号为
犀首。张仪为秦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与齐、楚的大臣在
啮桑(今江苏省
沛县东南)相会,目的是联络齐、楚,以便向魏国进攻。公孙衍在这种形势下,建议魏王广结与国。
魏惠王采纳这一建议,于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
约集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加以破坏。它借口
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齐人的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
平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