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5年),姬姓(一说子姓),建立者为
中山文公,是由
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
戎狄、
鲜虞和中山三个
发展阶段,曾长期与
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
魏国魏文侯派大将
乐羊、
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
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公元前295年,为
赵国所灭。
历史沿革
诞生
中山国是嵌在燕赵里(在今
河北省中部
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里有山得国名。由
中山武公建立,经历了
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
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
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
魏灭中山和
赵灭中山的阶段。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为
白狄,最早时在
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
鲜虞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
五台山西南
流注滹沱河的
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
国语》一书中。书上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
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
封国,6个
异姓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
南蛮、
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
定州市和
灵寿、
平山、
晋州一带的山区,开始都城在灵寿(今中国河北省
平山县三汲乡境内)第一次被灭国后,复国后在顾定都(今中国河北省定州市)后被灭再复国,仍定都于灵寿,因城中有山得国名。出土的器物中有游牧文化特点的双耳
铜釜、扁方壶、兽首
青铜短剑和金
腕饰、嵌
松石金质
虎形牌饰,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
邢侯搏戎
春秋时期的鲜虞
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由等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最初实力薄弱,受到邢国的抗击。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打败戎狄的记载,有效地捍卫了
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诸国。春秋初期,邢国衰弱,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
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
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
晋伐鲜虞
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敌人是
晋国,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
仇由等鲜虞
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公元前530年,晋将
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
晋县西),但并未灭掉鼓。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
绵皋,
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
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破鲜虞
中人城(今河北
唐县西北峭岭)。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
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
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
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山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
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春天,晋国拒绝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备专心对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此后对鲜虞中山国,史书中
兼称“鲜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后,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开始介入
列国纷争。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
赵县境内),将棘蒲列入中山国版图。前491年,晋大夫
荀寅因晋内乱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
隆尧县西)。为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
赵鞅“帅师伐鲜虞”,击败中山,这次进攻对鲜虞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以至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
然后晋国又把矛头指向中山国的最后一个属国仇由,晋国智伯(名
荀瑶)因
仇由国路险难行,遂生一计,新铸
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令仇由国“
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瑶的计策,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因心贪大钟,一意孤行,令晋国有机可乘,致七天后仇由被灭。
外围扫清后,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国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
易县境内)。前457年,晋派
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在今河北
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魏灭中山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前403年,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
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复兴。
前414年,
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
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
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晋国的进攻。
魏文侯派遣
乐羊、
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
魏文侯派太子击继位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
魏国国君,就是
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
太行山中。
赵灭中山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
平山三汲附近)。
复兴后的中山国在
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都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
长城。《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
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
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
曲阳、
行唐、
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终点在
邢台西北。公元前323年,魏将
公孙衍发起
五国相王,
中山王厝乘机称王。公元前314年,中山王厝乘
燕国动乱期间派相邦
司马赒率国中之兵伐燕,攻破数十城,克敌大邦(
燕下都),扩地数百里,掠夺大量财富,司马赒因功被封为“仲父”,赐予“死罪三世无不赦”的特权。然而中山国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
齐国灭燕的行径遭到列国抵制,公元前312年,齐国在濮水之战中大败,被迫从燕国撤军,
燕昭王即位后,陆续收复了部分被中山国占领的城池。一直将中山国视为心腹之疾的赵国自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国力大增,开始了征伐中山的战争,公元前306年,赵国攻中山至宁葭。次年,赵武灵王命赵袑为
右军将、许均为左军将、
公子章为
中军将,
赵王亲率三军攻取鄗邑、石邑、封龙、东垣,同时命牛翦率车骑、赵希率胡兵和代地之兵攻取丹丘、华阳、氐鸟等地的要塞,中山王(妾子)(次虫)被迫割四邑与赵国求和。公元前303年,赵国再侵中山。公元前301年,赵军攻破中山国都城
灵寿,中山王(妾子)(次虫)逃亡齐国,赵人立
中山王尚为傀儡。公元前296年,赵国废黜中山王尚,将其迁徙到
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20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疆域
春秋时的鲜虞国,大致南疆至今石家庄一带,北疆在今唐县西南(鲜虞中人邑),西面在今太行山上的井陉、盂县一带,东面的疆域主要在滹沱河冲积扇地带,即今日的河北藁城、晋州。春秋末至战国初年,中山国开始扩张领土。《
战国策·秦策三》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也就是5个百里,20个小都,每个25马车,就是1000马车,1万半职业军人,10万民兵,总面积与《战国策·秦策》中“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之说吻合。
战国中期,
中山桓公复国后,领土进一步扩张。中山国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
保定地区南部、
石家庄地区大部、
邢台地区北部及
衡水地区西部,南北从鄗至鸱之塞约200公里,东西从井陉到扶柳约150公里。按中山王墓出土的《
兆域图》上所标的长度比例推算,中山国疆土合战国时中山国
长度单位为南北距离606中山国里,东西距离454中山国里。
据史料记载,中山国原称鲜虞,后称中山,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的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因城中有山而得名。当时诸侯争霸、群雄迭起,中山国仍能长期驰骋于大国之间,并且成为仅次于燕、赵、齐、楚、魏、韩、秦等七雄的“千乘之国”,足以证明它是战国时期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因此也有“战国第八雄”之称。
经济
史称“中山地薄人众”。中山国受
地理环境和鲜虞人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牧业与
农业生产并存发展。北部以牧业为主。南部以农耕为主。 中山国
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其工匠制造的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在造型、工艺水平上,都有很高水平,《
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对中山国手工匠人的工艺技巧和绚丽多姿的工艺品的赞叹。
中山国也铸造自己的钱币。早期主要使用
晋国的货币
空首尖足布和
燕国的货币
尖首刀,后来,开始铸造自己的货币——“成白”
刀币。在国都中,还有专门仿铸燕、赵货币的作坊。
在
军力方面,大约有千辆战车和几万兵力。早期1000马车,1万半职业军人,10万民兵,鼎盛期2250马车,2万2千5百半职业军人,22万5千民兵。
在地域上,中山国被赵国三面包围,两国接壤面积很大。中山国亦发现有数量众多的赵国货币,可见中山国与赵国
商业贸易往来也较频繁。
文化
中山国建立后,鲜虞部落在思想、文化、艺术上与
汉文化逐渐融合,它的音乐
舞蹈艺术既有
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传统,又吸收了华夏艺术柔和婉丽的风格,
阳刚与阴柔同存并济,形成了中山艺术的独有特色。思想方面,“中山专行仁义,贵
儒学”,接受了
儒家文化,中山国君尊贤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发挥士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平山出土的
铜器铭文中,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具有浓厚的
儒家思想色彩。
语言文字方面,中山国也接受了
中原文化的影响,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长篇铭文,篆书文字全部为汉字,字体工整规矩。
中山国同样也受到
三晋文化的影响。首先,从中山国与赵国来看,两国在多方面往来密切。在政治上,公元前377年,赵“与中山战于房子”;公元前 376 年,“赵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公元前332年,齐、魏伐赵,中山国趁机“引水围鄗”。可知双方在政治、军事上往来联系较多。
遗址
中山国故都遗址位于河北省
石家庄市平山县县城以北约15公里
林山脚下的
中山国都城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为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属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其
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存有宫殿区、
居民区、陶器场、冶炼场遗址十多处。城后依东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处,山峡内有万寿寺遗址、阴阳柏及众高僧墓塔群(现有十三处)。林山峡水库碧柳环抱山水互映, 可开展各种水上活动。
出土文物
据了解,
中山王“厝”的墓是已发掘的中山国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记者看到,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长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呈“斗”形;地下部分包括
椁室、东库、西库和东北库。主室的后半周有陪葬墓六座,于前面和旁侧有
车马坑二座、杂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虽被多次盗掘和破坏,但仍有大量
珍贵文物出土,包括铜器、铁器、
金银器、陶器、
玉石器、玛瑙器、
骨角器、木漆器等。
中山国在与燕国、
齐国、赵国和魏国等国家的交流过程中,受燕国文化、齐国文化和
三晋文化影响较深,反映在中山青铜纹饰上,与以上三者文化存有一定的
相似性。这就使中山国青铜纹饰具有了其他诸侯国
文化的特征,更使中山国青铜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游牧民族文化的色彩,增加了
中原文化的因素。
王陵及都城
墓葬所在地——平山县三汲乡
上世纪70年代,中山国的王陵被发掘后,绚烂的中山国终于呈现在
考古学家面前了。雄伟的城墙,夯土厚度50多米,突显出中山国的辉煌繁盛。宏大的“山”字形大墓、豪华的车马坑、新奇的葬船坑、华美的青铜器……出土的器物繁多华美奇崛,令世人震惊不已。虽然在当时7个“万乘之国”各建霸业的局面中,中山这个夹在燕赵之间、东西只有500多里的国家,只是一个“千乘之国”的小国,然而它却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堪称“中华辉煌”的灿烂文化。比如构思拙朴、
结体宏大的山字形礼器,显示出中山文化的粗犷线条。奇想巧变、设幻诡异的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虎噬鹿屏风座”、“双翼神兽”、“
犀牛器座”等闪烁着
铸造工艺的炫目华美。最令人惊喜的是“
中山王三器”——大
铜鼎、
方壶、
圆壶,上面刻满了长篇铭文,让今人看到了严整规矩、悠长秀丽、刀法洗炼的
战国文字,其中铁足大铜鼎上刻铭469字,是国内已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
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平山县三汲乡境内
灵寿古城址位于今
河北省石家庄市辖区内西部的
平山县三汲乡境内,和现在的灵寿县城相距10公里,距河北省会
石家庄市约50公里。古城周围地理形势较为险要,它以
太行山脉为屏障,其南、西、北十多公里处均为太行山的群山,向东则为
冀中大平原,因此如临战争,退可入太行山,进可直下大平原。古城建在北高南低的滹沱河北岸台地上,北倚东陵山、牛山,南临水流湍急的滹沱河。城外东西两侧为高坡。东西城垣外有源自陵山的自然河沟,自北向南弯弯曲曲流入滹沱河。河沟起到了护城的作用,当地俗称河沟为“京御河”。灵寿古城城垣依自然地形修筑,因此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最宽约4000米、南北最长处约4500米。城内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达40米。古城内有现代自然村十三个。——《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第10页。58字的一段话,看似非常简单,不只表达了一个正确的知识点,纠正了不少人的错误认识,更包含着河北省文物考古队长达十四年的努力和汗水,是已探明的战国中山国谜团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许许多多考古专家和考古工作者知识和血汗累积的结果。因此,关于中山国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也应该如曹凯先生为《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所写序言结尾处对后辈的勉励一样——“我们希望年轻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向老一辈学习,以崇高的
使命感、深厚的学养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懈的探索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河北省的文物考古事业推向一个
新阶段”——得到准确、严谨的解读与传播。
1974年冬,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开始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一些被怀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被农民刨开的封土下,到处埋着战国时期
宫殿建筑用的大瓦。面对这一情况,河北省
文化局很快批准了古墓发掘计划。
当地农民向考古队长陈应祺讲起一件往事:30多年前,村里有个叫刘西梅的老人曾挖出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考古人员随后在刘西梅家看到这块石头,虽然当时不能解读这些
战国时代的文字,但他们意识到,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个神秘王国与今人不期而遇了。
公元前5世纪,周王朝统治日渐衰落,中国进入战国时代。一个在北方大山深处逐步壮大起来的古老部落——
鲜虞,建立起中山国。公元前414年,
中山武公率领子民向东越过太行山,定都在
诸侯国势力薄弱地带。这个弱小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强敌的不断侵扰,终于在公元前407年被
魏国所灭。逃避于大山之中的中山国桓公励精图治,经过20多年抗争,再度出山复兴了自己的国家。此后,中山国逐渐国富兵强,开疆拓土。然而公元前296年,国力日衰的中山国抵挡不住强敌进攻而陷落,一代强国至此灭亡。
对于这个几经起落的国度,人们只能从史书零星的记载里,粗略判断出它的发展脉络和地理方位,但从未有任何考古发现能够证实这些记载。
陈应祺把石头上古老神秘的文字描摹下来,寄给了
古文字专家
李学勤。经过研究,李学勤肯定了这块石头属于战国时代的遗物,并对文字进行了翻译。“监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旧将曼敢谒后俶贤者”,这些古文字是战国时代叫“公乘得”和叫“旧将曼”的人留给后人的,意思是:告诉后来的君子们,我们两个给国王看守
园囿、给他捕鱼,又给他看守陵墓。
2000多年前两个守墓人留下的这段话,证明了这里是战国时代一个王家园陵的所在地。
艺术成就
《
史记》称中山人“仰机利而食”,商业活动已相当普遍。交通和商贸带来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制陶业、木制业、丝麻业等均为中山国的重要经济部门,手工业以“多美物”著称,
酿酒业已有相当发展。铜器冶铸和铁器冶铸工艺进步,技术水平很高。中山王墓出土的长方形铸铁大盆,重126.4公斤,铸件大、用铁多在国内发现的战国铁器中绝无仅有。在石家庄市区内市庄战国文化遗址(今省文化厅院内)出土的一批铁制工具,其中有的
斧子是用高温液体还原法炼出的
铁水浇铸的,有两件
铁斧还经过淬火柔化处理。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较早使用
退火柔化技术制造的铁质工具。更令世人惊叹的是精美绝伦的丝麻织品。在两座中山王墓出土的纺织品中,其纺织、刺绣工艺的精美,品种的丰富,在中国先秦遗址考古发掘史上首屈一指。刻立在公元前四世纪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国碑碣文化的开山鼻祖;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
错金铜版“
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筑
平面设计图,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
比例尺的建筑图。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
错金银青铜器及器物上镂刻工整的长篇铭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华丽风韵。
历史记载
史籍记载
在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之后,还有一个第八雄,即中山国。在
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战国中山国这朵奇葩一直闪烁着神秘的光彩,史册上关于它的记载很多,首次出现在公元前506年,直至公元前295年赵国灭中山国的二百多年间,都依稀可见。比如《
史记》、《
左传》、《
竹书纪年》等重要典籍里,都有关于中山国的记载。西汉末年
刘向的《
战国策》“待遇”最高,不但专门设有《中山策》,还把中山国和战国七雄同等对待。不过,所有这些记载都比较零乱,不但零零星星的,加起来总共也就一万多字,还缺乏准确的和正面的描述,以至于使中山国披上了模糊的外衣。到了当代,文化大师郭沫若也一直苦苦寻觅中山国的踪迹,直到他去世之前,还在深深惦念这个历史上的“艺术王国”。
今人有关作品
《
故国中山》落实在文字上也是十分成功的。格局大,观古照今;气象大,纵横历史;境界大,
国家利益,具有立马横刀、鼓角悲鸣的激越之气。这就要说到近年来势衰的“历史文化大散文”:自从
余秋雨先生《
文明的碎片》大受读者追捧以后,也跟着出现了一批“大历史随笔”
写家,写得好的自然有,但后来泛滥以后,就逐渐被读者冷眼,原因是有的文章完全没有生命的激情,只是资料的堆砌;更恶劣的是拿来别人的
研究资料,用几个形容词一“文学”,就成了“历史文化大散文”了。其实好的散文随笔需要三个
基本条件,一生命的激情,二诗意的审美,三哲学的光芒,而凌驾于其上的纲领是思想的力量,也即独特的见解,被
张中行先生强调为“思想最重要”。这些优点,在《故国中山》中一一都见到了,所以它才被誉为一本奇书。
郭沫若与中山
1978年的初夏,郭沫若先生躺在病床上,他已经不能写诗,不能编剧了,也即将告别他钟爱的考古事业,但他还在关心着一个艺术之国——中山国。十年前,他曾经亲自到满城汉墓,仔细和中山靖王
刘胜对话,抚摸传奇的
金缕玉衣。他听说了平山县又发现
战国中山国王陵,并出土了大量铭文,嘱咐身边的人给他拿铭文拓片来看,他要用生命的最后余光去抚慰他倾心的中山艺术。
中山的神秘,中山青铜器的精美,中山的悲歌慷慨,这些都使郭沫若终生惦念不忘。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表达他仰慕中山的情感:
中山是个艺术的民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那深沉悲壮的歌声,它那婉约清丽的琴声,它那婀娜多姿的舞步,我们无缘倾听和欣赏了,只有属于两千年前那些精美绝伦的遗物还留在我们的视线中,不时提醒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叫白狄的民族,建立了一个盛极一时的国家,如今……一切的繁华都如那春日的小雨,随时光的流逝隐遁于地下,我们努力地去想象那曾经的亭台楼阁,那曾经的金戈铁马,那曾经的丝弦笙歌……
君主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