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六部制
历史官制
隋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改为五部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分别为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五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部(后改称民部)、都官部(后改称刑部)、工部六部。
历史背景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八月,天下统一,隋朝结束中国四分五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大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
主要内容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参考资料
资料:中国古代行政级别.人民网.2013-11-2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9 11:56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