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寒带针叶林带又称“
泰加林带”。主要分布在
北半球大陆中、
高纬度地区,约在北纬50°~70°之间,如欧亚大陆北部和
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这里属于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促而温暖。形成了由
云杉、
银松、
落叶松、
冷杉、
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主要以
松鼠、
雪兔、
狐、
貂、
麋、
熊、
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
针叶林是亚寒带的
地带性植被,是分布最靠北的森林,针叶林内的主要树种是落叶松。落叶松喜欢阳光充足而较干旱的环境,森林常较稀疏而阳光直达林下,冬季落叶后林下更是充满阳光,因此落叶松林是典型的“
明亮针叶林”。落叶松的根系较浅,可以在永久
冻土上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生活在最严酷环境中的森林。
① 树种较为单一,主要以耐寒的
落叶松、
云杉等针叶树为主,树叶呈细长针状,有很厚的角质层,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
② 分布广,较为集中,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泰加林几乎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分布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欧洲-西伯利亚的泰加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纬度几乎跨了半个地球。
③ 内部存在分化,由于跨度太大,欧亚大陆的寒温带地区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有所不同。最西部的北欧地区受
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小,有一些
落叶阔叶林分布,泰加林只分布在接近北极圈的遥远北方,树木主要有云杉等较喜阴湿环境的树种。
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和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分布大致相符,主要分布在北纬50°~65°之间的亚欧大陆、美洲大陆内部。南半球没有这种气候类型,所以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具体来说:
亚欧大陆:分布于从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北部起向东经
芬兰和前苏联西部(南界沿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前
苏联东部(除南部外),北部以年可能蒸散量350mm与
极地长寒气候分界。主要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北部靠近北极圈一带。跨越国家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等。
受
极地海洋气团和
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
冬季长而严寒,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暖季短促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c以上,气温年较差大。这是因为本区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且
纬度高,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又有积雪覆盖,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受不到海洋气团的调节。因为本区气温低,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多,降水量少(年降水量300~600毫米)而且主要集中于夏季,夏季温度较高,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有
气旋雨和
对流雨;冬季温度低,水汽含量小,又受下沉的大陆反气旋控制,所以冬季降水少。但气温低,蒸发弱,相对湿度高,所以仍属于
湿润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中的动植物主要为耐寒的
落叶松、
云杉等针叶树,树叶呈细长针状,有很厚的角质层,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其它树种比较单一,不像
热带雨林里植物种类那样繁多。动物多长着很厚的皮毛,如熊、狐、
松鼠等。其中典型动物有
驯鹿、
紫貂等。
针叶林地带的动物群的分布地区包括北极苔原带以南,
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北欧亚大陆和北美的
寒温带。针叶林带(又称
泰加林带)冬季悠长寒冷,夏季短促潮湿,针叶林树种组成单调,地面覆盖很厚的
苔藓、
地衣,
灌木和草本植物稀少,冬季积雪很深,动物生存条件不如其他森林带。动物种类较单纯,主要由耐寒性和广适应性种类组成,包括大部分苔原带动物,如
驯鹿、
旅鼠、
雪兔、
北极狐、
雷鸟等。其生命活动的季相变化显著,有些动物冬季进入冬眠,如
棕熊;或贮备食物过冬,如
松鼠;许多鸟类和一些哺乳类则具有季节性迁移。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受天气条件和食物丰欠的影响,极不稳定,有
周期性变化。针叶树籽歉收时会引起一些动物的大批迁移。
代表性动物:哺乳类有驼鹿、
马鹿、
狼獾、貂、
猞猁、松鼠、
花鼠。鸟类有
松鸡、
榛鸡、
三趾啄木鸟、
交嘴雀、
松鸦、载菊等。两栖类仅有北美的
雨蛙,数量较多。爬行类十分贫乏,只有欧亚大陆的
极北蝰和
胎生蜥蜴为典型代表。针叶林下地面发育的
腐殖质层中包含有螨、
弹尾虫、
线虫和大量昆虫幼虫等土壤动物。针叶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群落,在西伯利亚和
加拿大一些地区受人类干扰不大。但伐木和对毛皮兽的狩猎,对动物群落已造成一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