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市,
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
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随着
西域道路的通畅,得到不断发展。海上
贸易也开始出现。 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宋、明时期同边疆各族进行的
茶马互市也很频繁。
互市指历史上
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间,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国与外国之贸易,亦称通商或通市。
汉武帝时,
张骞通西域,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贸易。汉朝还在边境关口设
关市,作为与外国使者的互市市场。互市盛衰与政治、
军事斗争密切相关。魏、晋以后,又称“交市”。时陆路贸易更加繁荣,海上贸易也开始发展。隋代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掌互市事。唐
贞观六年(632)改称
互市监。沿边设互市场,以马市为主。
后设市舶使,掌管南海贸易。中唐以后,东南海运大盛,海上贸易超过陆上,广州、
交州、扬州、
泉州成为重要
商港,至五代,设
博易务。时互市皆处于
政府严格控制下,贸易物品多有限制。文宗大和时,除敕准互市者外,普通人“不得与诸藩客钱物交易”。五代时,私贸兴起,后周始许民与回鹘私市。宋、辽、金、元在边境设
榷场互市。海外通商更加重要。宋代于广州、临安、明州、泉州等地设
市舶司,还有密州板桥镇、上海镇、
华亭县、青龙镇、
江阴、
温州等处设舶务和舶场。元代则于泉州、广州、杭州、庆元、温州、上海等地设市舶司。明代在海上仅准
贡舶互市。清代与
西北地区各
少数民族及
俄国、边外各族的贸易,由
理藩院和当地将军、大臣及各旗
札萨克管理稽查。内地商人领有理藩院票或当地该管衙门的执照,即可前往贸易。所伦诺尔、
张家口、
归化城、
肃州、
哈密、库仑、
恰克图、
乌里雅苏台、伊犁、
塔尔巴哈台,以及
喀什葛尔、叶尔羌、阿克苏等处。均为重要的互市点。
对外贸易方面,初有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后,始于广州、
漳州、
宁波、云台山设关,置监督,管理与西洋的通商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复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互市。
“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湟源--茶马互市
湟源县西邻藏地,是古代
汉地西面最边缘的地区,这个
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茶马互市是古代
中原地区与西北
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
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
茶马司”。 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这就是茶马互市的源起。由于
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
藏族对茶叶十分依赖,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
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茶马互市” 对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是两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治边政策。其次,通过茶马贸易,还满足了
封建王朝对战马的需要,又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
军费之需。
边民互市贸易是指
边境地区边民在我国
陆路边境二十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金额或数量范围内进行的
商品交换活动。 我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和对方国家边民可进入边民互市贸易区(点)从事互市贸易。
边境地区居民携带物品进出边民互市贸易区(点)或从边境口岸进出境时,应向海关如实申报物品的品种、数量和金额,并接受
海关监管和检查。
边境地区居民每人每日从边境口岸或从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内带进的物品,价值在
人民币一千元以下的,免征
进口关税和
进口环节税;超过人民币一千元不足五千元的,对超出部分按《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征收进口税办法》规定征税;超出人民币五千元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并按
进出口货物办理有关手续。
边境双方居民和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企业均不得携带或运输国家禁止
进出境物品出入
边民互市贸易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