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邑,是
帝喾都城、夏代
商国最后一个都城以及
商朝第一个都城,故址位于今
河南省商丘市
商丘古城东南四十五里、
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
历史沿革
五帝之一的
帝喾成为天下共主后,定都于亳,故址位于今
河南省商丘市
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
夏朝末年,建都商丘的商国,在
夏桀时强大起来。夏桀并没意识到来自商汤的威胁,“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对民众及所属国部落进行残酷的欺压与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
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
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
睢阳区商丘古城)迁至亳(今河南商丘
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商丘之亳是
成汤初当商族诸侯时所居之亳,即其先祖
帝喾所居之亳,是李泰《括地志》和郦道元《水经注》所说的
南亳;是清金鄂《汤都考》和
陈奂《毛氏传疏》均说汤为诸侯时居南亳;也是
王国维在《说亳》中所说的成汤八迁至亳为宋地之亳。古商国方圆仅七十里地,汤都亳邑离不开原古商国的范围。
三千诸侯于
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梁园区蒙县故城)会师,推举商汤为盟主。
商汤灭夏后,返回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建立商朝。南亳与北亳均在商丘境内,在先秦文献中,均无任何“商汤建立商朝后西迁”的记载。
王国维在《说亳》中将偃师“西亳”称之为“风马牛不相及”。
据古本《
竹书纪年》等书所载,自汤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至
仲丁始迁于
隞(即
嚣),盘庚时又短暂迁回南亳。
地理位置
亳邑在河南省
商丘古城东南四十五里、虞城县
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
参考文献
南亳是
帝喾成为天下共主之后的都城,也是
商朝前期都城。“南亳说”证据确凿,记载丰富。
甲骨文记载
甲骨文《殷虚书契后编》有“在商
贞〔今曰
步〕于亳”之语,联系《史记殷本纪》:成汤,自契至汤八迁。◇集解孔安国曰:“十四世凡八徙国都。”汤始居亳,◇集解皇甫谧曰:“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帝喾所都也,汤都也。”从先王居,◇集解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从“商”步行到“亳”地的距离在一天之内,商在
河南商丘睢阳区商丘古城附近,亳在
商丘古城东南四十五里,而商与亳位置与甲骨卜辞吻合,两地均在今
河南商丘境内。
董作宾、
陈梦家先生根据征人方卜辞中从“商”地到“亳”地仅为一天的路程而赞同商朝第一都亳为
南亳。
史书记载
◎帝喾都亳
《
帝王世纪》:“(帝喾)年十五而佐
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
康熙四十四年《
商丘县志》卷之四 十六 帝王 上古:“帝喾高辛氏姬姓名夋,蟜极之子、黄帝之孙也,代高阳氏为天子,都亳。帝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商国地七十里
《
水经注·汳水》:“如
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
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
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亳,
南亳在谷熟,北亳在
蒙,非
偃师也。”
◎ 商汤从先王居
《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孔颖达《尚书序》疏中,亦仅列出“四迁”:“契至成汤,十四世凡八迁国都者:《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
砥石’;《左传》称‘
相土居商丘’及今居
亳。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其余四迁,未详闻也。”
《史记 殷本纪》:成汤,自契至汤八迁。◇集解孔安国曰:“十四世凡八徙国都。”汤始居亳,◇集解皇甫谧曰:“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正义括地志云:“
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亳故城,即
南亳,汤都也。”从先王居,◇集解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
◎亳与葛国为邻
《史记·殷本纪第三》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集解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地理志曰葛今
梁国宁陵县之葛乡。”
《后汉书·东汉郡国志》:“梁国谷熟县有南亳,宁陵有葛伯也。”
《
水经注·汳水》:“葛于六国属魏。
魏襄王以封公子无咎,号
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在
宁陵县东四十里。”
宋
楼钥《
北行日录》:“六日丁亥,霜晴,车行四十五里。沙山冈换驴,三十五里
谷熟县早顿。县即商之
南亳,汤所都也。县外有虹桥跨汴甚雄,政和中造,今两傍筑小土墙,且敝损不可行,绝河以入。又二十二里至金果园,果木甚多。马行十八里,入南京城,市井益繁,观者多闭户以窥。夹道甲骑百馀,城外及驿前皆步兵。大楼曰
睢阳,制作雄古,倾圮已甚,驿曰睢阳。谷熟甲卒自言,「西人月请五百短钱。」闻本朝养兵之丰,叹感不已。南京城楼侧有亭,名「解愠」。承应人有自言姓赵者,不欲穷问之。云,「城中犹有徐太宰、路枢宻、郑宣徽等大宅,多为官中所占,亦有子孙居者」。按此地即
高辛氏子
阏伯所居,商丘也,武王封
微子启是为
宋国。後唐以为归徳军节度,本朝以
王业所基,景德四年升
应天府,祥符七年升南京,金改曰
归德府,汉
梁孝王所都。
兔园、
平台、雁鹜池、蓼堤皆在此。春秋陨石五犹存。七日,戊子,晴。车行六十里,
宁陵县早顿。古葛伯国,汤所征也。”
《
史记·殷本纪》:“汤归至于泰卷陶,中𤳹(虺)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
《国语·周语下》:“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古本竹书纪年》等书所载:“自汤起在亳建都,至
仲丁始迁于
隞。”
《
尚书》商书·汤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元祀者,太甲之元年。十有二月者,建子之月。盖汤之崩必以前年之十二月也。殷练而祔,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祇见阙祖,祔汤于庙也。【原注】非朔者,祔庙无定日。先君祔庙,而后嗣子即位,故成之为王,则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也。若自
桐归亳,以三祀之十二月者,则适当其时,而非有所取尔。【杨氏曰】十二月,商正月也。”
◎伊尹葬于南亳
《
竹书纪年》: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
商丘县志》记载:“
伊尹百岁殁,帝沃丁以礼致葬于亳,即其地也。”
虞城县谷熟镇
伊尹墓《重建伊尹殿记略》载:“谷熟之南旧县,即古亳故墟,有冢亩余,世为伊冢,冢前建祠,祠设其像。”
范文澜《
中国通史》:“
南亳,在今
虞城县谷熟集西南三十五里。”
◎仲丁自南亳迁嚣
(清)刘德昌 修.《商丘县志》:刻本,清康熙44年(1705):卷之四 十七 帝王
(清)《
虞城县志》引《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商代仲丁元年,亳有河决之害,商都自亳迁于嚣。”
◎盘庚复都南亳
《史记·殷本纪》:“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後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亳为宋国宗邑
《
左传·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载
宋景公云:“亳,
宗邑也。”
《
左传·庄公十二年》:“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又杀之。立子游。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
《史记·
宋微子世家》:“宋湣公十一年秋,南宫万与湣公因口角用棋盘误杀湣公后,诛太宰华督,立新君游,宋国内乱,“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
(宋)
蔡沈集传注释《
微子之命》“尹兹东夏”一语时所说:“宋亳在东,故曰东夏。”
◎亳在商丘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归德府:“《禹贡》豫州地。古曰商丘《左传》:
高辛氏子
阏伯居商丘。商汤为亳邑地。”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四
归德府建置沿革:“禹贡豫州之域,商为亳都地,周为
宋国,战国属魏,秦置
砀郡,汉髙帝五年改置
梁国......。”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四 归德府
谷熟故城:“在
商丘县东南。春秋桓公十二年盟于谷邱,注:谷邱,宋地。后汉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歆为谷熟侯,寻置县,属梁国;晋因之。宋属平昌郡,永初郡国属南梁,元徽元年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唐武德三年于县置南谷州,四年州废。《
元和郡县图志》
谷熟县西北至
宋州五十七里,县理置于古谷城,亦
殷之所都,谓之
南亳,宋开宝五年
汴水决迁治城南。《太平寰宇记》谷熟县在
宋州东南四十里。有谷邱在县南二百歩。县志谷熟故城元至元二年并入
睢阳置廵司于此,明洪武初废。”
◎亳州古代志书力证商朝亳都不在亳州而在商丘
清光绪二十一年《亳州志》卷一 十七 汤都考:“按旧志皆以高辛氏都亳为在今亳州,非也。帝喾之亳自在河南之亳,与此无涉。旧志因古说不免附会耳。汤之始兴实先居于
南亳,汤地仅七十里,夏都安邑,而居实在河南
偃师,乃夏都畿封之域,距亳畿九百里,汤安得居之?及克夏之后平定海内,偃师之地乃入版图。《括地志》
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汤所都也。宋州即今之
归德府。谷熟县即在商丘境内东南。汤与葛为邻,葛伯国即《汉志》
宁陵县之葛乡。皇甫谧谓汤征自葛始。计宁陵去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耕有童子【馈】食,非其理也。今梁国自有二亳,北亳在蒙,南亳在谷熟。然则谷熟汤所都也。孔颖达亦知斯言之近理而释《孟子》。汤居亳必以偃师为殷都者,彼欲曲从郑氏,不得不如此也。夫以汤为专都偃师,其误始于《尚书》孔傅书序云,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孔傅云,契【父】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按帝喾之都,孔傅亦止言亳而未实指其所在。后人因帝喾曾都亳,遂以孔傅所称之亳为专指偃师,不知帝喾未为天子之前亦尝封于南亳。《
元和郡县图志》等书确有明证,况孔氏书傅出于东晋,先儒多疑其伪不可据,为典要即实指帝喾所都成汤所居为
偃师之亳且不可信也,而况混言都亳安知所谓亳者非南亳乎?即汤都偃师之言真出于孔安国,且不可从也,况其为伪孔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