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病医院临床上将与人类有关的
疱疹病毒称为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HHV)。球形直径为120~150nm,
dsDNA,
衣壳呈
二十面体对称,外复一层厚薄不匀的
被膜,最外层为典型的脂质双层包膜,上有突起。
HSV基因组可编码100多种
多肽,已知至少有近十种系病毒的晚期蛋白,与病毒感染和破坏细胞密切相关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系指一大类感染人体后能够引起蔓延性皮疹的
病毒,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 球形、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衣壳,
基因组为线性双股DNA。
核衣壳周围有一层厚薄不等的非对称性披膜。最外层是包膜,有
糖蛋白刺突。有包膜的成熟病毒直径180~200nm,DNA核心直径约为30~40nm。2. 除EB病毒除外均能在
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明显的
CPE,核内出现嗜酸性
包涵体。病毒可通过
细胞间桥直接扩散。感染细胞可与邻近未感染的
细胞融合成
多核巨细胞。EB病毒和疱疹病毒6型的培养则需人或灵长类
淋巴细胞。3. 而在某些刺激因素作用下又可转为
增殖性感染。潜伏和
复发感染是
疱疹病毒的突出特点,这一生物学行为可导致某些疱疹病毒的
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的染色体而构成潜在的
癌基因。
疱疹病毒
生物分类归属于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有分α、β、γ三个亚科,分别称之α疱疹病毒、β疱疹病毒和γ疱疹病毒,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与人类感染有关者包括:(1)α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其宿主范围广,复制周期短,繁殖速度快,是一类溶细胞性感染的病毒,多潜伏在感觉
神经节内;(2)β疱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人疱疹病毒6型和7型),该亚科病毒的
宿主范围窄,在
细胞培养中复制缓慢,繁殖周期长,受感染细胞变大形成巨细胞,病毒在
淋巴细胞内
潜伏感染,也可潜伏于
分泌腺、肾脏或其他组织;(3) γ疱疹病毒(
EB病毒、人疱疹病毒8型),主要感染
B淋巴细胞并长期潜伏,大多不引起溶细胞性病变。此外,B型疱疹病毒、simian疱疹病毒也偶尔引起人类疾病。
单纯病毒
生物学特性
2.
动物模型:小鼠、
豚鼠、家兔等,多种原代人
胚细胞、
二倍体细胞以及
动物细胞。HSV感染细胞后很快导致受染细胞的病变,表现为细胞肿大、变圆、折光性增强,可见有核内嗜酸性
包含体。HSV的
增殖周期短,约需8~16小时
致病性与免疫性
1.
流行病学特点:人是HSV的自然宿主,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
接触传播。病毒可经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粘膜和破损皮肤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孕妇生殖道疱疹可在
分娩时传染新生儿。HSV的感染十分普遍,呈全球性分布。
2.感染类型:
(2)
潜伏感染与复活感染:HSV-1潜伏于三叉
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偶可潜伏在S2-3背侧感觉
神经根;HSV-2则潜伏感染于骶神经节,当受到刺激时,病毒可被激活并沿
神经纤维轴索至末梢,从而进入神经支配的皮肤和黏膜重新
增殖,再度引起病理改变,导致局部疱疹的
复发。
3.临床症状:初次感染虽多无临床症状,但常转变为潜伏感染。
(1)
口咽部疱疹:多为HSV-1感染所致,常发生于儿童,仅少数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
发热、
咽痛、口腔黏膜疱疹和溃疡等。复活感染常发生于口唇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初有疼痛、烧灼感,继后局部出现
水疱并破溃形成溃疡,一周左右病愈。
(2)
生殖器疱疹:多系HSV-2感染所致,多发生在成人。
急性感染时临床症状较重,感染部位出现
斑疹或
丘疹,进而形成水疱、
脓疱和溃疡,可伴有发热和
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病程约3周。生殖器疱疹易复发,但症状较轻,甚至无临床表现。此类疾病可通过性
接触传播。
(3)HSV-2与子
宫颈癌的关系密切,其依据为:患过生殖器疱疹的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生率高;子宫颈癌患者HSV-2抗体阳性率高;子宫颈癌组织细胞内可检出此型病毒的抗原;
细胞培养中的HSV-2核酸可使
地鼠细胞向癌细胞转化。
(4)疱疹性角膜
结膜炎:两型HSV均可引起,以HSV-1为多见。急性和复活性感染发生在眼部,表现为树枝状
角膜炎或
角膜溃疡。重者炎症波及结膜基层,导致
角膜混浊影响视力。新生儿可在患有HSV-2感染的孕妇
分娩时获得感染,发生HSV-2疱疹性
结膜角膜炎或新生儿疱疹。
(5)
皮肤感染与疱疹性
甲沟炎:HSV-1皮肤感染发生于皮肤破损者,如湿疹、烧伤或外伤,引起疱疹性湿疹、疱疹性甲沟炎等。疱疹性甲沟炎系手指皮肤破损后,HSV感染手指或指甲部位,出现疼痛性疱疹并形成
脓疱,常被误诊为细菌感染。
(6) 此外,HSV-1感染尚可感染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其病变可扩散至呼吸道、消化道、肠黏膜等,症状更为严重。HSV-1感染引起的散发性致死性
脑炎,病程进展快、
病死率高。
免疫性强,可以持续多年。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
分离培养:
水疱液、唾液、
脑脊液、
眼角膜刮取物、阴道棉试子等标本接种人胚肾、人
羊膜或兔肾 等易感细胞,也可接种于
鸡胚绒毛尿囊膜和乳鼠或
小白鼠脑内。
快速诊断:将宫颈粘膜、皮肤、口腔、角膜等组织细胞
涂片后,用特异性抗体作间接免疫荧光或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病毒
抗原;Wright-Giemsa染色镜检,如发现核内
包涵体及
多核巨细胞,可考虑HSV感染。
防治原则
1. 避免与患者接触或给
易感人群注射特异性抗体,可减少HSV传播的危险。
2. 由于
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高,在某些情况下(如
羊膜未破时)可采取
剖腹产,以减少新生儿与病损生殖器的接触。
3.
分娩后给新生儿注射特异性抗体或
丙种球蛋白也可作为紧急预防措施。
水痘
生物学特性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
VZV)是
水痘或
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十分常见,几乎所有人于成年之前即接触过该病毒,90%的病例发生于10岁之前。VZV的生物学性状类似于HSV,该病毒只有一个
血清型。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而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
复发则导致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人
原代细胞仍然是
分离培养VZV的最佳选择。
致病性与免疫性
(1)季节性:好发于冬春季节
(2)
传播途径:呼吸道,也可通过与水痘、疱疹等皮肤损伤部位的接触而传播,可潜伏于
脊髓后根
神经节。
3. 感染类型与临床特点:
原发感染:儿童多见,水痘的出疹突发,红色
皮疹或
斑疹首先表现在
躯干,然后离心性播散到头部和肢体,继续发展为成串
水疱、
脓疱,最后结痂。病情一般较轻,但偶可并发
间质性肺炎和感染后
脑炎。免疫功能缺陷、
白血病、
肾脏病及使用
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的
水痘患儿,易发展成为严重的、涉及多器官的VZV感染。成人水痘症状较重且常伴发
肺炎。
继发感染:老年人、肿瘤患者、接受骨髓移植者等
免疫功能低下者,潜伏的病毒易被激活,
带状疱疹多见。儿童感染的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
神经节等部位,当机体受到某些刺激,如外伤、发热、受冷、机械压迫、 X线照射时,可诱发VZV的复活引起带状疱疹。一般在躯干,呈单侧性,成串的疱疹
水疱集中在单一感觉神经支配皮区,疱液含大量病毒颗粒。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疱疹病损基部的涂片、皮肤刮取物、
水疱液、活检组织和血清。
防治原则
在接触
传染源72~96小时内,高
滴度免疫球蛋白对预防感染或减轻可能发生的临床症状有一定效果,对
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这种紧急
免疫预防的措施尤为必要。一种有效的
减毒活疫苗已由日本学者研制成功,并推荐应用于1~12岁健康儿童的
预防接种。
EB病毒
生物学特性
EB病毒的核心由172Kb核酸序列组成,应用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研究
转化细胞表达的病毒
抗原显示,EBV抗原包括两组
1.病毒
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EBV核抗原(EBNA):存在于核内,出现在病毒核酸指导下的蛋白合成之前,这类抗原的存在表明有EBV
基因组。
EBV早期抗原(EA):病毒增殖早期诱导的非结构蛋白,它标志着病毒增殖活跃和感染细胞进入溶解性周期
EBV
衣壳抗原(VCA):病毒增殖后期合成的
结构蛋白,与病毒DNA组成
核衣壳EBV(MA):是病毒的中和性抗原,存在于
病毒感染的
转化细胞表面,能诱导产生
中和抗体。
致病性与免疫性
1.所致疾病: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系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典型症状为
发热、
咽炎和颈
淋巴结肿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可导致肝、
脾肿大,肝功能异。
(2)非洲
Burkitt淋巴瘤和EBV相关性淋巴瘤:洲Burkitt淋巴瘤多见于5~12岁儿童,在中非
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好发部位为颜面、
腭部。
(3)
鼻咽癌:我国南方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2.病毒感染类型:
增殖性感染:EBV在受感染的
B细胞内,其
基因组在少部分宿主细胞内得以复制和完全表达,随着
子代病毒的形成和释放,
宿主细胞溶解死亡。
非增殖性感染:
(1)
潜伏感染:在EBV感染的B细胞中,病毒的基因组不能完全表达而于感染早期即处潜伏状态,不能表达病毒的
结构蛋白和其他晚期蛋白。
(2)恶性转化:系指少数EBV感染的B细胞在不断分裂增殖的过程中,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
染色体异常改变,转变为肿瘤细胞。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的分离培养:采用唾液、咽漱液、外周血细胞和肿瘤组织等作为标本,接种人新鲜的
B细胞或
脐带血
淋巴细胞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多采用
免疫荧光法。
核酸杂交和PCR或
RT-PCR是临床常用的微生物
基因诊断方法,分别可测定病变组织内的病毒核酸和病毒基因
转录产物,PCR法比核酸杂交更具敏感性。
(1)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法检测病毒VCA-IgA抗体或EA-IgA抗体,
滴度≥1:5~1:10或滴度持续上升者,对鼻咽癌有辅助诊断意义。
(2)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即应用
嗜异凝集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
嗜异性抗体,以作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
防治原则
(1)95%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均能恢复,仅少数病人可发生
脾破裂,为此应限制急性期时作剧烈运动。
(2) EBV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而传播。应用病毒特异性抗原作
主动免疫,有可能预防
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发生,这一方法正处探索阶段。
人巨细胞
生物学特性
CMV具有典型的
疱疹病毒形态与结构,被感染的细胞肿大,并有巨大的核内
包涵体。人巨细胞病毒(HCMV)只能感染人,在人
成纤维细胞中
增殖。病毒在
细胞培养中增殖缓慢,初次
分离培养需30~40天才出现
CPE,其特点是细胞肿大变园,核变大,核内出现周围绕有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已观察到CMV抗原的变异性,但并无重要的临床意义。
致病性与免疫性
2.流行特征:人是
CMV的宿主,感染非常普遍,初次感染多在2岁以下,大多呈隐性或
潜伏感染,但在一定条件下侵袭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严重疾病。
3.感染类型:
先天性感染:初次感染的母体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患儿可发生
黄疸,
肝脾肿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
溶血性贫血,
脉络膜视网膜炎和肝炎等,少数严重者造成
早产、流产、
死产或生后死亡。存活儿童常智力低下,神经肌肉运动障碍,耳聋和脉络视网膜炎等。
围生期感染:
分娩时胎儿可经
产道感染,多数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偶有轻微呼吸障碍或肝功能损伤。
CMV还可通过哺乳传播给婴儿,此类产后感染通常也是良性的。
新生儿后感染:儿童和成人的CMV感染多是无症状的。在成人可引起
单核细胞增生样综合征;在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潜伏的病毒可以复活并导致非常严重的感染
4.细胞转化与可能的致癌作用:CMV和其他
疱疹病毒一样,能使细胞转化,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分离培养:用人
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但通常需要3~14天方可观察到
CPE,一般需观察28天,病变组织标本涂片的常规
HE染色,也可直接观察CPE和核内
嗜碱性包含体。
(2)抗原检测:应用特异性抗体作
免疫荧光,直接检测
白细胞、
活检组织、组织切片、支气管
肺泡洗液等临床标本中的
CMV抗原。
(3)病毒核酸检测:应用PCR与
核酸杂交等方法,可快速、敏感地检测CMV特异性的DNA片段。
(4)
抗体检测:特异性
IgG类抗体需测双份血清以作临床诊断,同时了解人群感染状况;
IgM抗体只需检测单份血清以确定活动性CMV感染。
防治原则
(2)人抗CMV
免疫球蛋白已应用于改善肝、肾移植相关的CMV感染症状。
(3) 避孕套的使用可以减少CMV性接触性传播。
其他病毒
与人类感染相关的疱疹病毒还包括
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和8型。
人疱疹病毒6型
(一)生物学特性:HHV-6具有不同于其他
疱疹病毒的
血清学和遗传学特征,其
基因组DNA约为160~170Kb,mol%G+C为43%~44%。根据其
抗原性的不同可有A和B两个型别之分,即HHV-6A和HHV-6B,两型HHV-6的遗传性相近,但其
流行病学和临床特性不同。HHV-6A的致病性尚不十分清楚,而HHV-6B是引起儿童疱疹和其他疾病的主要因素。
(二)致病性与
免疫性人疱疹病毒6型在人群中的感染十分普遍。健康带毒者是主要的
传染源,经唾液传播,
垂直传播也时有发生。HHV-6
原发感染后多无症状,少数可引起幼儿
丘疹或婴儿
玫瑰疹。常急性发病,先有高热(39℃数天)和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退热后颈部和
躯干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此外,感染可导致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癫痫、
脑膜炎和大脑炎等。HHV-6很少引起成人原发感染。
HHV-6感染也是引起
器官移植受者
发热的原因之一,在脊髓移植等
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体内潜伏的HHV-6常可被激活而发展为持续的
急性感染。淋巴
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
免疫缺陷病人均是HHV-6的易感宿主,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和
艾滋病病人的增多,HHV-6感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分离,细胞肿大变园呈“气球样”表明有病毒存在,荧光抗体染色有助于进一步鉴定病毒。也可用
原位杂交和PCR技术检测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DNA,或用血清学方法测定病毒特异性IgM和IgG类抗体。
诊断HHV-6感染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患儿
发热数天且热退后出现
丘疹。②能通过
细胞培养分离到病毒,但需时较长,约10~30天,也可能获得阴性结果。③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到特异性
IgM或IgG类抗体。④血液或唾液作PCR,检测到HHV-6的DNA。⑤
脑脊液PCR测定HHV-6核酸
阳性,可诊断
脑膜炎患者。
(四)防治原则
体外研究表明,HHV-6对ganciclovir和foscarnet敏感,而对无环鸟苷的敏感性低,但均未获得临床应用数据。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亦未研制出有应用价值的疫苗。
人疱疹病毒7型
它不同于所有已知的人类
疱疹病毒,尽管其与HHV-6的
同源性很小,但与其他疱疹病毒相比两者的关系最为密切。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HV-7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疱疹病毒,HHV-7主要潜伏在
外周血单核细胞和
唾液腺中,人与人的密切接触可传播该病毒,唾液传播是其主要途径。
该病毒的分离培养条件与HHV-6相似
与HHV-6一样,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人疱疹病毒8型
人
疱疹病毒8型(HumanHerpesVirusTyps8,HHV-8)为
双链DNA(165kb),主要存在于
艾滋病卡波济肉瘤组织和艾滋病患者淋巴瘤组织中。HHV-8与卡波济肉瘤的发生、血管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及一些增生性皮肤疾病的发病有关。
HHV-8可通过性交传播,在发达国家发现于同性恋男性,而在发展中国家男性、女性均有发现。由于病毒可在B淋巴细胞中复制,故能通过输入污染的
血细胞传播,而血浆则无传播病毒的作用。尽管HHV-8感染B细胞,但患者并无免疫功能障碍。
感染HHV-8的临床诊断,可通过血液中HHV-8抗体的测定、末梢血细胞中(主要是B细胞)HHV-8序列测定、卡波济肉瘤组织中病毒及其基因的检测等。已有应用
免疫荧光ELISA、
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血清抗原、抗体的报道。血清学方法的敏感性高于病毒序列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