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蚊
伊蚊属昆虫的通称
伊蚊(学名:Aedes)是伊蚊属昆虫的通称,伊蚊属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已知包括27亚属,1000余种,中国境内已知有约100种,又称黑斑蚊,俗名花斑蚊、豹脚蚊,或虎斑蚊,成蚊像细直或微弯;中胸后背片光裸,无气门而有气门后;翅脉有缝;爪垫不发达。雄蚊尾器通常具一对小抱器。卵单产,椭圆形,卵壳有刻纹。
动物学史
名称来源
伊蚊属(Aedes)的拉丁文学名意为“吟游诗人”,因为这些吸血的昆虫在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像拨动的琴弦。
分类
伊蚊属(Aedes)的分类始于19世纪,但由于其形态的多态性,一直以来伊蚊属亚属的分类就争议不断。进入21世纪后,一方面以Wilkerson等(2015,2020)传统的复合分类为代表,另一方面以Harbach(2007,2018)、Reinert et al.(2009)和Rattanarithikul et al.(2010)等的多属分类为代表,前者主要以形态学为基础,后者则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将伊蚊属中的一些亚属从伊蚊属中剥离出来建立新的属,致使传统的伊蚊属被分割成74个属,而分割后的伊蚊属仅剩12种。大多数蚊虫学家普遍认可Wilkerson等(2020)传统的复合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简化了伊蚊族属的命名,减少了Reinert等(2009)属和亚属到亚属或非正式种团的阶元,从而使分类学家能够准确地将新发现种置于相应的属级阶元,进一步维持物种单系类群的分类进展(Becker et al.,2019)。
形态特征
蚊喙细直或微弯:中胸后背片光裸,无气门鬃而有气门后鬃:翅脉有继,除少数种类外,纵脉6末端终止在翅缘处明显超过纵脉6的分叉地位;爪垫不发达。雄蚊尾器通常具一对小抱器。幼虫头部有完整的下腭缝,触角末端不分节;腹节疆有栉;呼吸管具梳,具一对呼吸管毛(1-S),并远离基部;腹刷毛(4-)至少3对,卵单产,椭圆形,卵壳有刻纹。
栖息环境
伊蚊多孳生于树洞、竹筒、叶腋、缸罐、石穴、坑洼等小型积水中,有些种类则在稻田、沼泽、水塘中生长。成蚊生活在室内和室外。
分布范围
伊蚊分布遍及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的种类尤多。其中分布较为广泛的有覆蚊亚属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生活习性
吸血
伊蚊幼虫以呼吸管类破水张力,伸出水面进行呼吸,以获取氧气。蚊幼虫的头部在水中以藻类、浮游生物、真菌、细菌和其他微小生物为食,以获取大量能量供幼虫发育。
伊蚊大多是凶猛的刺叮吸血者,雌蚊在白昼及黑夜均能吸血,有部分伊蚊多在白天吸血。伊蚊通常在黄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这是因为黄昏的时候地面会散发一部分白天吸收的热量,而地面附近这些上升的气流能帮助蚊子飞行,使他们更容易飞起来,因而这时候蚊子最活跃。雌蚊、雄蚊均以植物花蜜、果汁或类似的糖源为营养来源,而雌蚊还需要吸血供卵巢发育才能产卵。
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便开始吸血,它们的吸血活动也是很受限制的,往往湿度、温度、光照、气味等多种因素能影响它们的活动,使它们难以毫无阻碍地进行吸血活动。雌蚊通常是气温在10℃以上时才开始吸血,雌蚊叮咬吸血的对象范围很广,包括冷血动物、温血动物和鸟类。雌蚊喜欢停落在人或动物的头部、腿部。叮咬吸血的过程包括探索、伸入、寻找血管、吸血、离开。
飞行
伊蚊身材小巧,无脊椎,这些都为它的飞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们飞行动作十分敏捷,并且可以做出很多高难度动作,如俯冲、急转弯、前后滚翻等,个别种类的伊蚊甚至在雨中飞行时,可以通过快速飞行,灵活躲开雨点的击打,待抵达目的地时,身上甚至不会沾上一点儿水珠,这种灵巧的身段可以帮助它们有效躲避敌人的袭击。
伊蚊会在遭遇到攻击时迅速提高飞行速度,往往在受到伤害之前,它们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跑了。伊蚊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在受到进攻时,一旦失算没有及时逃掉,它们凭借自身的韧性,只要有一丝力气便会迅速爬起,伊蚊在小小空隙当中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交流
伊蚊可以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进行相互交流,它们往往通过这种物质作为信号来吸引异性。它们通过触角感知这些化学物质,在触角内部,这些信息素分子会打开特殊的开关,并将神经信号传送给伊蚊的大脑。伊蚊通过追踪空气中异性留下来的性信息素追随异性,它们会不断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强,以便异性可以准确阅读这些信息并且停留。
趋光
伊蚊喜欢趋光而上,尤其是紫光,在它们眼里最为敏感。由于伊蚊的眼构造较特殊,一般能感知的紫外光波长介于300-400纳米的广播,那些人类看不见的紫外光往往在它们眼中最为明亮。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蚊的发育类型为完全变态发育。完成生活史需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卵、幼虫、蛹在水中生长、发育,成虫生活在陆地上。雌蚊于水中产卵。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卵经2-3天发育为幼虫,幼虫经5-8天蜕皮4次发育为蛹。2-3天后,蛹羽化为成蚊。成蚊经1-2天发育后,可进行交配、吸血、产卵。成蚊在适宜条件下需9-15天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
繁殖方式
伊蚊的卵呈橄榄形,雌蚊将卵散产在水中后,卵会沉入水底。伊蚊则将卵产在有水的小型容器内壁上,卵如同胶水一样粘在容器壁上。由于伊蚊卵的卵壳坚硬,其卵的抗干燥能力较强,甚至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长达8个月。当水覆盖卵表面,如雨水淹没、涨潮、灌溉时,卵才能孵化。伊蚊通常在有少量积水处即可产卵,如盛有少量水的碗、杯、轮胎、小桶、花瓶或其他储水容器。成蚊寿命约2-4周,雌蚊比雄蚊寿命长。幼虫多在水下活动,刮食附着在水淹物上或水底的低等生物或其他有机物;少数种类,如霉蚊亚属,幼虫肉食。
下级分类
根据传统的复合分类,原伊蚊属中的奇阳蚊亚属(Verrallina)提升为属,原华蚊亚属Sinoaedes予以撤消,该属中的滇西伊蚊(Aedes occidentayunnanus Gong & Lu)移入领蚊属(Reinert,1999;Reinert,2000b;Harbach,2018)。中国已有的伊蚊属由原先的14个亚属变更至27个亚属,共118种(不含亚种),其中:伊蚊亚属(Aedes)、艾蚊亚属(Ayurakitia)、蟹洞蚊亚属(Cancraedes)、环喙蚊亚属(Christophersiomyia)、霉蚊亚属(Mucidus)、新黑蚊亚属(Neomelaniconion)6属保持不变。除纷蚊亚属(Finlaya)变动较大外,伊状蚊亚属(Aedimorphus)、博蚊亚属(Bothaella)、箭阳蚊亚属(Edwardsaedes)、骚扰蚊亚属(Ochlerotatus)、覆蚊亚属(Stegomyia)也仅稍有变化。另外,伊蚊属新增15个亚属:布哈蚊亚属(Bruceharrisonius)、科蚊亚属(Collessius)、丹蚊亚属(Danielsia)、唐蚊亚属(Downsiomyia)、弗蚊亚属(Fredwardsius)、贾蚊亚属(Gilesius)、喜蚊亚属(Himalaius)、霍金蚊亚属(Hopkinsius)、呼蚊亚属(Hulecoeteomyia)、连蚊亚属(Jihlienius)、奈蚊亚属(Kenknightia)、陆蚊亚属(Luius)、花蚊亚属(Phagomyia)、盾蚊亚属(Scutomyia)、田中蚊亚属(Tanakaius),新补录种类8种。除呼蚊亚属、喜蚊亚属、花蚊亚属和盾蚊亚属外,其余新增12个亚属均以个人姓氏命名。
中国伊蚊中比较重要的有覆蚊亚属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纷蚊亚属的东乡伊蚊(Aedes togoi)、伊状蚊亚属的刺扰伊蚊(Aedes vexans),以及骚扰蚊亚属的背点伊蚊(Ochlerotatus dorsalis)、黄色伊蚊刺螫伊蚊以及叮刺伊蚊都是凶猛的吸血者,在它们的大量发生场所,对人畜骚扰很大。
埃及伊蚊是具银白斑纹、跗节有白环的深褐或暗黑蚊虫。中胸盾片两侧是1对长柄镰刀形白斑,其间有1对金黄色纵条,形成一弦琴状花纹。幼虫触角光滑无刺,触角毛1-A细小,单枝;头毛5-7C单枝;体无星状毛;栉齿单行,各齿基部有发达侧刺。除非洲森林的野生蚊系外,埃及伊蚊是与人类居住地区关系密切的家蚊。幼虫主要孳生在居民区周围或室内的容器积水中,尤其是在室内饮用贮水缸中;雌蚊在同样的场所刺吸人血。它们主要在白昼吸血,通常近黄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埃及伊蚊广布全球热带地区。
在中国,它们分布于广东的湛江地区、海南省等地,台湾南部、广西的北海市和钦州市的少数地区以及涠洲岛。它们是中国上述地区登革热的传播者。在国外,它们还是城市型黄热病基孔肯雅病等的主要媒介,因而为最危险的蚊种之一。
白纹伊蚊也是具银白斑纹、跗节有白环的暗黑或黑色蚊虫。中胸盾片有一中央银白纵条,翅基前有一簇银白宽鳞簇。幼虫与埃及伊蚊近似,但栉齿基部无侧刺而具。它们是半野生蚊种。幼虫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树洞、石穴、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也见于菠萝等植物的叶腋。雌蚊在白昼和黄昏刺吸人和动物的血液。在户外,通常是日出前后和日没前后各有一刺叮高峰。白纹伊蚊遍布东洋区
在中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西至陕西宝鸡都有记载。雌蚊是凶猛的吸血者,它们在大量发生的场所对人们骚扰很大。它们是中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也是东南亚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病的传播者之一。在中国福建、四川等省,人们认为白纹伊蚊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有关。
东乡伊蚊体棕褐或深褐。喙深褐色,触须末端有白鳞;中胸盾片有淡黄纵条;后跗节1-5基部和1-4末端都有白环。幼虫头毛4-6C位于头前端,几乎在同一横线上;腹部第8节具很多栉齿,排列成一齿区;呼吸管毛1-S位于管末端1/4处,特大,明显超过管的末端;肛鳃短,球状。幼虫多孳生在海滨岩穴、石洞以及容器、船舱等的积水中,能耐受高盐浓度,但也在淡水中生长。雌蚊吸取牛、马、鸟类等的血液,也侵入室内刺吸人血。
东乡伊蚊在中国分布于从辽宁至广东的沿海地区以及某些岛屿;在日本、朝鲜、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也有记载。在国外的一些岛屿上,它是马来丝虫病的传播者。中国虽然也发现马来丝虫的自然感染,东乡伊蚊却不是重要的媒介。在中国东北,曾从这种伊蚊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
刺扰伊蚊体棕、褐或淡褐色。雌蚊触须末端有白鳞;有气门后区和亚气门区鳞簇;翅鳞褐色,若干纵脉基段通常有少数淡色鳞;前足和中足股节前面褐鳞中杂生有淡色鳞,形成麻点跗节有基白环;腹部第2-7节背板有基白带,平直,或作“∧”形,或并具淡色中央纵条。幼虫触角有细刺,头毛6-C1-3枝;栉齿一行,8-12个;呼吸管末2-3梳齿远离。幼虫广泛地孳生于土坑、浅潭、池塘、洼地的积水中以及稻田、沼泽中,在容器的积水中也可偶然见到。雌蚊主要刺叮牛、马等家畜,也吸人血。它们在大量发生的场所,对人畜骚扰颇大。刺扰伊蚊广布新北界古北界东洋界以及太平洋岛屿
中国各省(区)都有记载,有些地区曾从这种伊蚊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在国外,也曾从它分离到多种马脑炎以及其他虫媒病毒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
物种危害
危害特性
伊蚊通过吸取人或动物的血液为生,可以传播疾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是人类最讨厌的昆虫种类之一。不少伊蚊是凶猛的刺叮吸血者,有些种类是黄热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病(Chikungunya)、流行性乙型脑炎及丝虫病的媒介。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埃及伊蚊的传播能力显著强于白纹伊蚊。伊蚊广泛分布在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伊蚊感染后无任何表现,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能够通过卵传播给后代。当雌性伊蚊叮咬了病毒血症期的患者以后,病毒在蚊虫唾液腺内增殖,经过6-8天的潜伏期,病毒分布到蚊子全身,再次吸血时病毒随唾液腺进入易感者体内,把病毒传播给健康人。一只成年雌蚊可以把病毒传播给数十人。
中国绝大多数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中,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此外,也有一些其他伊蚊,如盾纹伊蚊、黄斑伊蚊等,也可传播登革病毒,但传播效率较低,其媒介作用有限。媒介伊蚊的密度是影响登革病毒传播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流行区成年雌性伊蚊的密度与发病呈正相关。同时,媒介伊蚊的活动范围相当广,在开放环境中埃及伊蚊一天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2.5千米,在城市中活动范围在25米到几百米之间。
防治方法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首先要注意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此外,还应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在疾病流行期间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及长裤,对易感人群涂驱蚊产品,以防蚊虫叮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6:0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